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不断突破,已对高校思政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在把握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特征,提出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与思路:构建学习型思政队伍、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创新思政工作理念、创新思政工作载体以及拓展思政工作渠道。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传统媒体在新闻线索获取方面的渠道十分有限,需通过新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平台来开展宣传工作。在互联网时代中,以前只是运用电视与地面广告等来予以宣传,如今新媒体的出现,微博、贴吧以及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传播方式上更为灵活多样,受众较广。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就需要运用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来开展宣传工作。基于此,本文就谈谈传统媒体如何运用新媒体将新闻宣传工作做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黎斌 《传媒》2015,(8):45-47
我国互联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统媒体几乎同时就开始建网站,20多年过去了,与互联网企业的新媒体平台之间却差距却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新媒体价值观:播出渠道平台论和用户关系平台论.两种不同路线、两种新媒体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新媒体平台本质是用户关系平台而非播出渠道平台.  相似文献   

4.
当下,以新媒体为平台,以主题阅读为抓手,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党性修养并开展思政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博士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提出以主题阅读活动丰富党建工作的途径,以及通过新媒体拓展党建工作平台,强化舆论信息主导权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有大型企业舆情管理现状 当前国有大型企业舆情管理的总体情况呈现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在宣传工作方面,过度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因此,传播方式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国有大型企业良性舆情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陈传忠  植子伦 《传媒》2021,(18):85-87,89
新媒体高速发展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国赴外留学生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对该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图式理论对476位赴东盟的中国留学生进行"短视频+思政"调查,结果显示就读年级存在显著差异、短视频平台使用习惯和需求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由此从高校重视KOL平台建设、增加有效PGC制作、鼓励优质UGC创作三方面探析中国留学生思政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信息系统工程》2013,(5):10-11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展了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政务微信在政府职能部门的运作中悄然兴起,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正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网络问政新渠道。2013年微信将成为政务信息发布和开展政务工作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信息环境发生变化,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推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是必要举措与有效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信息获取来源丰富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思政教学模式需要转型要求思政教师提升素养、学生思想表现更为隐性使得学生的思想引导难度提升,这些都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资源优势,搭建高效的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教师要加快提升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水平,实现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的赋能;教辅部门要立足思政教育内容开展活动,形成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同;通过学校、教师、教辅部门的三个主体协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与时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络传输技术的蓬勃发展,长达数十年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媒体被新兴媒体取代。后者利用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引爆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为介质的多样化宣传渠道。为发挥高校宣传优势,推动宣传创新,本文围绕新媒体矩阵在“高校宣传”“招生工作”“思政建设”三方面中的影响因素提出策略优化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亘 《出版广角》2021,(14):94-96
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快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打造了微时空平台,也成为高校党建思政工作开展的新载体.围绕"微"力量的微思政平台层出不穷,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学工部"花椒先锋"公众号精品栏目《花椒微思政》就是其中之一."花椒先锋"公众号目前已经取得良好的应用成效,特色栏目的开发与实践为华东交通大学的党建思政工作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有效运用"微"力量提高党建思政工作质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平雅敏 《今传媒》2023,(8):26-28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主要抓手,落实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举措。本文从新媒体角度出发,对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意义、相关工作现状,及其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索了以新媒体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现代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都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思政工作者积极作为,探索新路子,创造新业绩。本文对新媒体时代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结合新媒体开展思政工作的优势,提出了加强和创新思政工作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当前的思政工作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对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新媒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为研究前提,旨在对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保积红 《传媒》2021,(10):33-34
在新媒体时代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移动传播成为社会传播的重要方式,传统广电媒体受到了新媒体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广电媒体纷纷通过开辟互联网新空间,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开始了融合新媒体的探索之路.山东广播电视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以闪电新闻客户端为首发平台,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全力打造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传播矩阵,加快"主力军"向"主阵地"挺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内广电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的互联网大环境之下,信息平台交互"混搭",媒体界限模糊不分,新媒体技术引领了碎片化的新闻阅读,自媒体使平民"发声",传统媒体主动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以各种适应性变革寻求自身发展壮大之道.各大传统媒体纷纷"上网"之后,微博、微信、客户端的开设开发更使得互联网平台信息聚合能力大增.传统媒体要提高适应性,必须"导入"互联网思维.本文试图从叙事角度厘清互联网与新媒体叙事特征,并以凤凰卫视《全媒体大开讲》电视新闻节目为例,探讨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互动叙事增强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途径,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这就要求我们政工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创建传统与现代交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工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时空跨越。网络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网络带来的机遇。通过网络可  相似文献   

17.
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迅速渗透,媒体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这无疑为新媒体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媒介革命催生了新的内容创作模式,衍生出信息传播的新路径;我们已然迎来了"智媒时代",未来必将万物皆媒,人机共生。本文笔者立足智媒时代新媒体的时代价值展开论述,以企业入驻或自建的新媒体平台、"圈"媒体(互联网群组)、自媒体等新媒体为重点,深入分析企业新媒体平台运维的现状和对策措施,思考研究新媒体平台未来发展趋势,旨在探索新媒体平台"潜势",助力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来势汹汹的移动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渗透更为猛烈,传统的广播媒体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更为迫切,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融合需求也更为迫切.本文从广播行业发展的瓶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趋势,广播行业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几个方面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出现了媒体核心业务弱化的"空壳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原创内容减少、向"互联网复印机"趋势发展、优秀内容人才匮乏.为应对种种问题,发挥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在权威性与公信力、舆论引导、档案保存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文章以《陕西科技大学报》的办报实践为例,提出打造以深度报道和新闻言论为核心的优质内容,办以专刊专版为亮点的精品报纸,搭建以校报编辑部为新闻中心的全媒体报道平台,拓宽以校报为品牌的媒介传播渠道的高校校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纸媒转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正对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与格局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传统企业和新型行业皆以拥有相当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新媒体为营销推广平台.尤其是以手机移动终端为主的微博、微信营销渠道为主导力量,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网络营销推广的利器.这些网络平台对纸媒的冲击近两年来迅雷不及掩耳,逼迫纸媒转型更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