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娜 《今传媒》2016,(8):160-161
明朝文学艺术发展已步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代表性人物唐寅不但擅画,且文学功底极为深厚,是一位讽喻型题画诗人。唐寅一生命运多舛,加之他心怀抱负、放浪不羁的性格,郁郁寡欢就与友人寄情书画,机会来临就一展雄心壮志,受挫后也免不了及时行乐。本色,既是他人格的标志,也是他艺术特色的体现。通过对唐寅题画诗的考察,将会对绘画作品的题画诗创作等方面产生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志刚 《兰台世界》2017,(15):109-112
汉末、魏、西晋是诗、书、画结合的积蓄期,东晋是我国诗书画结合的真正开始。从诗与画结合的方面看,诗歌的抒情传统与绘画的传神思想在东晋初次相遇,我国古代诗画相通的大门被叩开。从诗与书结合的方面看,以"二王"书帖为代表的东晋书法中的抒情成为诗与书结合的纽带,可谓之"书法文学"。从书与画结合的方面看,东晋书法、绘画都要求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情趣,书画深入融合已经达到了我国古代文艺史上的最高潮。  相似文献   

3.
王海娟 《今传媒》2016,(6):151-152
时至今日,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友好关系依然相当突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评。这其中蕴藏着美学的价值,基于此而提出“诗画互补”,并对此作出一些尽可能深入的思考,以凸观诗画关系的重要性。破除长期以来建立在人们思想中诗与画之间的壁垒,达到诗、情、画、意并存,情气相宜,气韵相和。  相似文献   

4.
曾莹 《文化遗产》2014,(6):53-60
《春阳曲》作为唐代著名的声诗格调,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因子和情感内涵.汤显祖《牡丹亭》一开篇即显露出与声诗《春阳曲》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其戏曲整体结构当中更不乏《春阳曲》相关要素作为线索的点染与穿插.本文通过探寻《牡丹亭》与《春阳曲》之间的关系问题,意在更好地认识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结构意识和尚趣观念;另一方面,亦希望能够就声诗和戏曲之间存有的关联性问题做出进一步的阐发.  相似文献   

5.
诗与漫画     
诗同漫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联系最密切的一种形式要算“诗画配”了。一首诗,配上一幅漫画,给人一种新的感受。 漫画、“诗画配”的形式的产生可能是受了国画或绘图小说的影响。从中国画的发展看,最先成熟起来的是人物画,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五代至宋,花鸟画日趋兴盛。到了明、清时代,打破了单一的绘画形式,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我们现在看到,在画上题上一首诗或一句诗,已经是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6.
从现存作品来看,娼妓诗和女冠诗在唐代女性诗人的创作中,数量最多,艺术上也最为成熟,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艺术差异。娼妓诗具有浓厚的应酬风格,缺乏鲜明的个性抒情形象;女冠诗则较少应酬气,富于鲜明的个性抒情形象,艺术内涵比较深入,代表了唐代女诗人创作的最好水平。本文从身份与社会处境的不同,分析了娼妓诗与女冠诗艺术差异的成因,认为女冠在唐代社会中,以其独特的宗教身份,在行为方式与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与娼妓有很大区别,由此对唐代女冠迹同娼妓的传统意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故宫博物院藏石涛作品为例,对石涛的小楷、隶书、行书的风格特点及来源进行解析。石涛小楷上溯钟、王,旁及倪瓒,又能自出新意,有"质"与"妍"两种面目;其题画诗中多用隶书,一改前人师法魏晋以后隶书的方式,直接学习汉碑,有粗细之分,表现出鲜明的金石趣味,是清代碑派书风的先行者;行书中多见隶书笔意,于二王、颜行之外另辟蹊径,开汉碑行书流派之先。文章还对石涛作品中的杂书卷册样式、粗笔与细笔的技法表现等问题进行具体讨论,指出故宫博物院所藏石涛书法的基本面貌和艺术特色,展现了石涛在诗、画之外,还是一位诸体兼擅、风格多样的书家。文章还结合具体作品的用笔与形式特征,揭示石涛作品中诗、书、画之间的融通。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其送别诗更是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唐代送别诗不仅艺术手法巧妙.写法高明,而且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也远远超出了以前各代的送别诗。本文试图对唐代送别诗的思想意义略作评析,由此展现唐代诗人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人生观、社会观及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9.
杨惠之是唐代与“画圣”吴道子齐名的一位雕塑艺术家,自唐以后便有着“塑圣”的赞誉.他弃画从塑,在多年雕塑艺术实践中创作出了大量形神兼备、风格独具的雕塑艺术作品,同时还在雕塑艺术理论方面建树颇丰.  相似文献   

10.
诗画皆通是中国古代很多文人的文化素养,古往今来的诗人画家,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特别是题画诗发展到元代,提倡在画面上题字作诗,赋予山水画更强烈的文学性.元代倪瓒"三段式"的构图是指在他晚期的山水画作品里出现的、较为稳定的构图样式.给人一种萧疏静洁、空旷冷峻的感觉.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之一.画家呈现出来的客观画面,都源于画家胸中的森罗万象.画中题画诗的位置与整体的布局安排,体现了作为一个画家,基于之前画家的优秀传统,和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个性,这样才能发展和产生成熟的构图.  相似文献   

11.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唐代送别诗与其他题材的诗歌一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面貌,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本文就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作些粗浅的剖析,由此揭示唐朝的社会情况,反映唐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总结他们在创作上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顾凝远《画引》是晚明时期一部经典著作,全书三卷,卷一论画部分涉及前人画理、自然与画、历代名家、鉴赏观、题画诗诸方面,既是顾凝远个人观念的体现,也是晚明文人画家典型思想的浓缩。在前人画论的基础上,顾凝远阐发了一系列艺术见解:提出"传神写照先知雅俗之分",丰富了建立在形态、神态、动态基础上的人物画传神论;关注创作中感兴的作用,提出若干助"兴"之法;对"笔墨"与"生拙""生熟"的关系提出见解;厘清墨之枯润与气韵的关系,指出画面气韵的获得不在于"墨"而在于"境";跳脱出将"取势"视为章法构图的传统观点,认为画家的心胸和眼界是决定画面气势的关键要素;指出"画病"中用笔三病并非限于技法问题,而是直接关系作品生死。顾凝远虽然多围绕前人画理展开阐发,却彰显出其卓尔不群的见解和不俗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与画家的交往通常伴随着彼此艺术作品的互动,他们之间的互动大致表现为诗画相求、诗画相赠、诗画同行和诗画展演四种情形.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激发诗人和画家彼此的诗情和画兴,从而促进诗歌与绘画各自的发展与传播;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直接启发了二者的结合,如后世往往在画面上题诗或在诗歌旁配画,这种风气如欲追溯其渊源,应与唐代的这种将诗歌和绘画搭配起来寄赠朋友的情感传递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与书法     
唐诗与书法是唐代艺苑中的两枝奇葩。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彪炳千秋,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会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诗的角度说来,鲁迅就曾说过好诗几乎为唐人作尽的话;闻一多在论及唐代诗歌成就之大时,也曾有过“与其说唐诗,毋宁说是诗唐”的宏论,在他看来,唐朝那个时代是属于诗的。从书法角度看,历来晋唐并称,意思是说,唐代的书法成就是在继晋代王右军父子为首形成的高峰之后的第二高峰。且不说  相似文献   

15.
王镜宇  熊劲松 《声屏世界》2021,(4):22-23,52
唐代诗人杜甫用纪实的诗行记录一代之历史,将叙事功能引进诗歌,大大强化诗歌叙事、载史、刻画人物的艺术表现功能,为诗歌的叙事化首开先河,同时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对新闻入诗进行了可贵的尝试.杜甫是一个新闻记者型的诗人,他在长期的诗歌实践和诗歌传播中采用的新闻体裁与样式丰富多彩,他善于寓理入事,对新闻入诗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即使...  相似文献   

16.
孙博 《山西档案》2013,(1):21-29
青龙寺腰殿内有一堂精美的元代水陆画,是目前所知水陆壁画存世最早者。就壁画的风格、构图、题材等诸多细节可以证明青龙寺粉本传承了中晚唐至五代期间的水陆画传统,而从粉本之早期性和神祇的唐密属性两方面可以建立青龙寺水陆画与唐密之间的关联,当然,水陆画与曼荼罗两者之间也有许多对应点。青龙寺壁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为我们一窥唐代水陆画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7.
在观赏中国画时,常常感到一些作品不够完美或美中不足,即画幅上的题字与印章不加考究。如有的画与题不符或题文不雅缺诗意;有的题字书法水平低下;有的则是印文不当或钤盖部位不妥,这一切都以宾损主,有损于画面的总体效果,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近日喜读河南美术出版社编印的《书画题跋必备》一书,颇感对当下研习书画的读者,很有学习和参考之用。该书论述了书画题跋方面的多项知识,包括作品标题引首、画家自题和观者题跋格式、题跋的书体与印章,书画纪时方法、书画常用称谓、室名斋号、题画诗精选、常用画题等,从中窥见前人对一幅作品诗、书、画、印的完美追求。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画,它自成体系,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现形式及手法,由此而形成独特的风貌。作为中国画,它的显著艺术特征是画、诗、书、印四者的结合,既有形象又有意境的综合性艺术,犹如一部无声的四重奏。除画之外,题跋与印章缺之不可、不美亦不妥。题跋和印章两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的,我们的先辈前贤在这些方面积累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值得令人学习继承。题跋,写在画面上首的文字称“题”,书于后者曰“跋”。书画作品上的署名题款也称“款识”或称“题记”、“题面”、“题字”,题跋是画面重要的组成...  相似文献   

18.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即古籍研究所)程国赋博士的论著《唐代小说与中古文化》一书最近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字,共有5章,分别论述唐代小说与门阀观念、婚恋思想、进土科考试、史官文化、昆仑奴现象等方面的关系。另有附录《唐代小说创作方法的整体思想观照》及《唐代小说研究专著、论文辑录》二篇。 1997年,作者曾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唐代小说嬗变研究》,该书从纵向的角度分析唐代小说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以此探寻中国古代各种文体之间渗透与融合的发展趋势。《唐代小说与中古文化》一书则意图从…  相似文献   

19.
崔红 《兰台世界》2012,(21):68-69
题壁诗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也是古代女子生命完型的一种形式。于是将唐代女子题壁诗汇集在一起进行研究,就可以看出一千多年前唐代社会的侧影,更可以看出留存于题壁诗中的唐代女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杨惠之是唐代与"画圣"吴道子齐名的一位雕塑艺术家,自唐以后便有着"塑圣"的赞誉。他弃画从塑,在多年雕塑艺术实践中创作出了大量形神兼备、风格独具的雕塑艺术作品,同时还在雕塑艺术理论方面建树颇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