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娜 《视听》2021,(1):103-104
导演李安在中西方双重文化背景下,凭借出色的影像语言架起了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温情、凝练的镜头下构建出一组组身份各异、温和向善、多元文化包容的魅力女性形象.电影是直观反映人类生存境遇、伦理道德、社会规则的艺术形式.在精神分析学看来,电影是人类自身行为的"反射镜".采用精神分析学透视李安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能够为李安电影...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审美范畴,台湾导演李安的电影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追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这让他的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运用传统美学工具对李安的电影进行分析,探析了李安电影意境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今的中国电影研究中,专门的导演研究已不多见。在这种学术语境中,向宇的《跨界的艺术:论李安电影》一书专论李安电影,可以说是一个"异类"。但考虑到李安在当代世界影坛的影响力,"特殊对待"也不为过。导演研究看似目标明确,实则难度不小,尤其像李安这样的导演。李安电影题材广泛、风格多变、语境复杂,如何把握重点、挖掘神韵,是需要费一番心力的。况且,海内外关于李安电影的评论研究复杂繁多,怎样推进挑战不小。读者只需稍稍翻阅该书"海内外李安电影研究现  相似文献   

4.
张宁 《新闻世界》2014,(6):255-256
博采东西方之所长的华裔导演李安,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商业上的造诣都已高出了大部分的国际导演。李安借以大众心理为第一考量,艺术和思想的结合使我国电影更加积极和完整的发展。而他拥有的个人特殊魅力和电影的独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光影风格。本文从色相和戒律两个方面,分析李安电影《色戒》的多样化特征,以及价值取向和权衡,追寻其票房大卖的内在原因,以及他的成就和影响,以不断完善目前的评判家和媒体人对于李安电影中的各类层次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导演李安擅长表现东西方化冲突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化和家庭伦理观念上的变化。李安的作品,总是带着中国传统化温尔雅的气质,虽然中庸却很现实,其表现手法也同样质朴自然,继承了中国电影生活味道浓厚的传统,形成既富东方格调,又有强烈电影感的风格。《卧虎藏龙》代表着李安电影的“中国化品格”初步形成。这部影片几乎可以称之为真正“允允武”的艺武侠电影,李安在这个“学性”的武侠故事里,体现的是对武侠世界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曲转  刘婷 《今传媒》2012,(4):86-87
李安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电影导演,他的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国际化的商业眼光,令他在好莱坞创作出了众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影片。本文将李安电影《断臂山》放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过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其艺术构思及美学特点。意义在于通过此影片作为一个案分析揭示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并对未来优秀的国际性影片趋势作一个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晁霞 《青年记者》2017,(26):67-68
1991年,李安电影处女作《推手》投入拍摄,放映之后赢得巨大反响,为李安斩获九项金马奖提名.此后李安连续导演的《喜宴》和《饮食男女》,同样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由于三部影片都围绕父亲展开,李安遂将其定义为“父亲三部曲”.“对我而言,直到拍了《饮食男女》我才了解,前三部电影其实是描述我父亲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8.
李安在历年作品中多以家庭伦理、中西方文化冲突、小人物身份认同为主题,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中,他将人物抽离出复杂的社会文化关系,以一片汪洋大海为"实验田",探索抽象而普遍的哲学问题:宗教、信仰和纯真。《少年派》体现了李安作品的主题升华———从个人在多元文化的挣扎到个人在世界中的自在栖居。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对存在有纯真信仰,用电影与世界真诚沟通的华人导演的东方特质。  相似文献   

9.
张晓丽  殷乐希 《今传媒》2016,(11):100-101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该片获奖无数,导演李安凭借此片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本文将以此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其隐喻美学进行分析.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命名中的隐喻美学﹑图像中的隐喻美学﹑影像叙事中的隐喻美学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另外,本文也试图据米歇尔的四分法理论分析受众的参与式解读,全面分析影像作品在生产者制作出后,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解读对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姜文、伍迪艾伦两位作品风格分别在中西方文化环境下富有代表性的导演为例,立足存在主义视角,从两者在各自文化体系中以电影台词创作素养较高这一特点闻名的导演作品风格进行论证。两者的台词虽然都颇具深意,但又极具不同。而导致两者之间差异最大的原因,除去对电影艺术的认知不同之外,更多的则是源自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启事     
在2001年这个想安静都安静不下来的世界,李安的《卧虎藏龙》被媒体炒炸了天。不就是在好莱坞外语片中入了个什么“围”吗? 不就是存西方比较“叫座”的片子吗? 电影好不好,得先由12亿中国人说了算。如果一个导演,能拍一部国人拍手称快的片子,这导演一生都可以“ok”了。美国人再多,也就是2亿,他说你好,你就登天了。美国人? 美国人算什么? 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从来  相似文献   

12.
李蓉 《新闻前哨》2022,(6):79-80
本文以曲江涛导演执导的中国小成本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进行讨论.《孙子从美国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揭示了以蜘蛛侠和孙悟空这两个作为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现实隐喻下,探析了以此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的过程,进一步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之路中深刻的实践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第85届奥斯卡奖的角逐中,美国华裔导演李安的作品《少年派》获得11项提名,一举夺得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等四个奖项。一直以讲跨文化故事见长的李安导演再次用票房和口碑向奥斯卡证明了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跨越文化差异赢得观众。本文关注的是近年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合拍电影是如何讲述跨文化故事、吸引国  相似文献   

14.
<正>整理者言:在整理沈寂先生(1924.9—2016.5)的遗稿时,偶见一册褚色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沈老参与《色戒》拍摄的种种细节,弥足珍贵。经仔细整理,节选刊发于此。沈寂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与《色戒》小说作者张爱玲过从甚多。在电影《色戒》拍摄过程中,被李安导演邀为顾问。初识李安导演2006年7月6日上午,李安派陈风雷(上影厂老美工师之子)和李超华(香港感觉创作室电影有限公司《色戒》摄制组制片)来我家,口称  相似文献   

15.
《报林求索》2012,(11):133-135
<正>"这是中国导演继姜文、贾樟柯之后再一次让西方艺术界对中国电影提起极大兴趣的一个有趣的导演和有趣的电影,郝杰的电影《美姐》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把沉重的话题拍的那么好玩和好笑,连我们一向严肃  相似文献   

16.
解读李安     
第78届奥斯卡颁奖礼不久前落下帷幕,凭借《断背山》赢得“最佳导演”奖的李安,近年来持续斐声国际影坛。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李安用自己的作品证明: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原因何在呢?对于李安及其作品,我们不妨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读解一番。优柔的执著——来自生活的历练在李安身上你绝对看不到一丝好  相似文献   

17.
《新闻通讯》2013,(6):64-64
贾樟柯出征戛纳,最终得到最佳编剧奖。贾樟柯面对媒体采访,直言“在戛纳找到了知音”。而此前刚刚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李安导演大赞“贾樟柯导演勇气可嘉、电影的力量很强”。  相似文献   

18.
赵彤 《采.写.编》2016,(1):200-201
跨文化交际使得世界的交往日益扩大.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难免产生误解和冲突,这种误解和冲突的根源就是他们在文化习俗上有着差异性.本文就以影片《推手》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李安导演在该影片中所要表达的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以及由于这种观念的不同造成文化上的碰撞和冲突,和造成这种碰撞和冲突的原因.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实质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李欣泽  张华 《视听》2022,(3):89-91
《冥王星时刻》是导演章明目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在元电影理论与思维下创作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片主要通过导演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反思、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其他影片的互文性策略,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元电影的叙事特色.在观照电影本体的同时,导演章明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实现了从元电影到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重构.在美学价值上,...  相似文献   

20.
禾刀 《声屏世界》2013,(2):72-72
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作品,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曾经为中国电影奉献过优秀的文学剧本……这段时间的几个重大文化事件。似乎都在阐明文学对于影视的重要性。文学真就是影视作品的灵魂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