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从中国新闻奖评选到各省市新闻奖评选,现在全国每年都有很多新闻奖评选活动。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新闻奖评选对于激励新闻工作者、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创优经验和分析“安徽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浅析电视新闻评优作品应具备的要素,旨在激发同仁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选是新闻界的大事、盛事。评选,既是对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成果的检验和展示,也是对几十万新闻工作者的激励和奖掖。287件获奖作品,记录了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优秀新闻工作者辛勤探索的结晶。本期《前沿关注》栏目聚焦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约请专家评委对获奖的报纸系列报道、电视新闻、国际新闻及网络新闻作品进行评析,以展示其丰富内涵和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需要新闻工作者有较高的个人思想道德与文化修养,需要新闻工作者走向基层接近广大群众,更需要在新闻采写中坚持新闻原则,注意新闻作品各个细节,坚持新闻职业道德与操守.作为对中国问题的中国媒体解读,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是一种媒体内容和传播形式的有机统一,作品带给从业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获奖作品中呈现出的一些必备和共有的要素是媒体从业者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奖作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它的评选是对每一年度国内各类媒体发布的诸多体裁和题材的新闻作品最优化的选择过程。在电视新闻的获奖作品中,重大的主题、较强的时效性、准确地把握细节和镜头感无疑是诸多获奖作品所共同具备的优秀特质。文章旨在通过对部分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的解读,对获奖作品的共通性做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活动,一年一度。每年诞生一批优秀作品,一年攀上一座新的高峰。 第四届中国新闻奖已经揭晓,160件新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作为1993年的新闻精品,已经载入中国新闻事业的史册。参与第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专家们评论说,与前三届比较。本届评选获奖作品的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 评奖是对去年一年间我国新闻工作实绩的检阅。去年开花,今年结果。获奖作品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去年创造性劳动的缩影。 新闻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形式,最直接、最敏锐地反映社  相似文献   

6.
陈佳 《新闻世界》2014,(8):246-248
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其评选活动本身旨在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其获奖作品要求内容真实,主题鲜明,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特色。1997年中国新闻奖增设系列报道奖项评选,本文选取第七届至第二十二届报纸系列报道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归纳,探求历届报纸系列报道作品的规律、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婉婷 《传媒》2021,(13):26-27,29
2018年,中国新闻奖增设融合创新类别,不仅是对国家媒体融合战略的现实回应,也是对行业标准构建的实践探索,同时还是对媒体融合新闻创新实践的高度肯定.本文通过对2018—2020年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的统计梳理与内容分析,归纳总结出融合创新奖获奖作品的创作特点,并结合现状对未来融合新闻的生产制作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媒体融合新闻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一直倍受媒体的重视,它更是被誉为传统新闻领域的"灵魂"。而网络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评论中的新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新闻奖作为我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多年来一直检验着中国新闻业的质量。自2006年网络新闻评论加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围以来,其获奖作品也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所以本文笔者将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解读网络新闻评论,分析目前网络评论作品的现状,并且探讨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陆绍阳 《新闻战线》2022,(13):58-59
<正>新闻评奖是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自1991年起每年评选一次,获奖作品基本涵盖了年度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重点工作、重要活动和重大典型,也反映出我国新闻传媒业自身的成长与变革历程。评奖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又要兼顾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中国新闻奖一直秉持着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李毅荣 《东南传播》2012,(8):178-180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项,每个年度的获奖作品都是当年中国新闻界成就与水平的代表。本文选取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了教育报道选题创新的几种有效路径,希望对教育报道水平的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詹恂  祝丹文 《新闻界》2022,(4):15-22+41
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设并持续优化媒体融合奖,四年来194篇获奖作品展现出当前媒介融合最新成果。媒介融合为情感因素的释放提供了载体和场域,融合新闻注重新闻情感话语的建构。分析获奖作品发现,获奖作品从地质空间中运用“沉浸式”情感叙事、时空体空间中拓展“情感想象”以及文本空间中搭建“情感框架”三个方面进行情感叙事。进一步归纳分析得出,获奖作品叙事情感因素的运用对于社会公众具有的情感动员效能,能够进一步驱动公众对社会发展进行建设性参与;能够引发共同情感,在塑造人类沟通的意义共享空间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其对于新闻学话语体系的介入与更新,成为数字新闻学理论和方法建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历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获奖作品概况,对获奖要素进行了分析研判,并通过对获奖案例的评述,分析问鼎中国新闻奖在新闻实践中的必要路径,对新闻工作者、媒体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国“好新闻”和中国新闻奖这两个国家级新闻奖,先后在促进中国电视新闻质量提高,构建新闻业务规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媒体发生重大而深刻变革的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评价的标准应当与时俱进地作出新的调整与改革.当前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新闻评奖标准媒介特色不突出、电视元素考核粗放、新闻艺术审美没有得到重视,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有所减弱.为此,中国新闻奖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要优化电视新闻评奖考评标准,树立大视频思维,量化新闻考核指标,加大媒体融合考核分量,以更好地发挥国家级新闻奖对中国电视新闻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作品需要处理好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关系,两者关系处理得好,既能充分展示事实的新闻价值,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反之,不但收不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且有时还会出现负面效果,比如一些正面典型报道得不到受众认可,甚至使其产生怀疑和反感,原因往往就是没有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中国新闻奖是中国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其许多获奖作品可谓新闻与宣传有机结合的上乘之作,笔者现借取一些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谈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第2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新闻版块34件获奖作品所涉及的新闻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三家外媒网站(英国广播公司BBC,德国镜报,美国CNN)针对同一事件所设计的报道框架和叙事方式(包括不予报道),尝试从有限的材料中分析我国涉外报道主流媒体与外国媒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奖项,代表了中国主流的新闻价值理念,所评选的新闻作品在某个或几个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本文想结合一些实例来分析一下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展示事实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分别是中国新闻界和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通过对两个奖项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新闻价值取向,然而目前基于获奖作品文本的分析较少,或是时间久远,因此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0年两个奖项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而看出中美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部分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满怀深情地回溯了新闻生涯的精彩片段,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介绍了打造新闻精品佳作的做法经验和切身感受,大家结合新闻工作实践对本届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了认真评析,专家学者对新闻获奖作品做了精品点评.研讨会很有成效,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推动新闻宣传工作水平,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许万全 《新闻前哨》2014,(10):10-11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新闻界对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最高评价。因此,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业务工作发挥着"导向"作用。许多新闻工作者都非常注意学习研究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结果,从中寻找自己新闻业务改进的方向。对于新闻版面,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的要求是:"体现政治性、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标题准确生动,照片、文字与图示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