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后现代视角是重要的研究范式.其中,电视是诸多后现代理论家进行文化批判的绝佳文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话语抗争:一种认为电视是主导意识形态的霸权工具,一种则认为电视代表了抵抗式的通俗文化的快乐.晚近的研究则倾向于多维度的批判性认同.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又被称之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在西方的媒介及其文化批判领域,随着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阐释,先后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全球主义以及后现代学派等四种媒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可以说是处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元文化并置的语境中,是一个极其混杂的价值与文化形态.我国大众媒介娱乐化风起云涌,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多重的.本文试图从传播技术、政治、市场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人手,来揭示媒介娱乐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场后现代的行为艺术 进入网络传播时代,这正是大众传播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山寨版<纽约时报>事件,无意中,以一场行为艺术,利用报纸这种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表达了网络这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立场.这本身就充满了后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7.
蔡骐  全燕 《现代传播》2004,(4):71-73
本文整合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关于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言论 ,提炼出诸如拼贴、复制、解构、多元等后现代法则 ,尝试将这些后现代法则与电视新闻研究进行整合 ,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陈其利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手机电视短剧是一种新型的媒介技术和艺术形态,后现代语境给予了手机电视短剧诸多后现代特征的同时,也形成了传播上的悖论.本文对后现代语境中手机电视短剧的特征和传播特点进行了解读,在揭示特征的同时显现其薄弱环节,以利于手机电视短剧的重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滑稽模仿伴随后现代的文化革新和新时期的媒介革命而兴起,其文化符号由单纯的去中心化表达,逐步与物质经济链条挂钩,甚至被“亚文化”资本挟持。本文解析网络滑稽模仿的文本、影像、绘画、歌曲等,旨在厘清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和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视角,对广告媒介中的怀旧思潮进行深入解读,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广告媒介文本,从生产、消费和风格三个层面,探讨当代广告媒介文化中"怀旧"的产生、"怀旧"的风格以及"怀旧"与当代消费社会的内在关联. 一、被生产、制造的"怀旧" 最近几年,广告中涌现出了一股"怀旧"之风,许多广告开始喜欢把童年往事、传统生活方式和老城市街景、历史和民族风情以及昔日经典的品牌作为广告的对象、主题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对波德里亚的作品的翻译和引进,国内学界对这位法国后现代思想大师越发重视,越来越多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波德里亚的名字和他的一些重要概念逐渐为国内从事文化、社会、哲学以及媒介研究的学者所熟悉.波德里亚关于媒介的批判思想,散布在他众多的论著和文章里面,同他关注的问题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上期) 手机隐喻:手机使用的社会意义 移动电话在西方社会起到的是"后工业""后现代"的作用.检验西方移动通讯的学术研究大多采取传播技术社会结构化的范式,强调媒介对争议话题进行系列谈判的作用和作为博弈场域的现象,这些对后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的争议话题包括维系社会生活、再创造文化表现(例如自我认同,微观社会群体,权力、抵抗、动员)等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英剧《黑镜子》进行深入研究,以鲍德里亚、詹姆逊和波茨曼的理论为工具,结合《黑镜子》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此对后现代社会拟像主宰、极度异化、娱乐至死的媒介文化做出一定的思考和反省.  相似文献   

14.
网络恶搞:"狂欢"背后的后现代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恶搞文化的审美特征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中世纪狂欢节的论述存在着有趣的类似,但是不加思辨的简单类比往往会遮蔽本体和喻体间的本质不同.一方面,要以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媒介环境为背景来理解网络恶搞文化;一方面需要抓住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精神的本质--"永恒辩证".恶搞文化在本质上不同于狂欢节精神,而更接近后现代文化.值得警...  相似文献   

15.
梁虹 《现代传播》2006,6(5):97-99
就审美意义而言,在不讲求深度和意义的后现代语境下,媒介影像文化试图更多地关注现象和表面形式的表达。其中,“视觉狂欢”是媒介现象与表面形式的重要表现之一。然而,对观者而言,“视觉狂欢”并不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与解放;相反,在一定意义上,媒介影像体现出了对观者的权力与监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媒介文化分析的视角反思广播类型化的模式,它的轮盘结构显现“碎片化”传播与追求市场定位,这种结构方式的操作价值突显了信息与娱乐传播的意义,由来及兴盛建立在受众消费市场细分的理念之上,繁荣多样的类型消费模式背后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潮流,媒介文化的标准形式融入了后现代思潮的特征,既受到“惯例”、“成规”的约束,又在永恒地变化发展,以新的传播样态呈现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7.
手机短信文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伴随着手机短信功能的日益加强而诞生的,以手机为媒介的文学新样式.传达出后现代的多重文化特征:异化性、开放性、平民性、游戏性、快餐性、潜意识性,从而使短信文学呈现出复杂多元性.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媒介研究的“男流”观点宰制下,女性议题的被忽视、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泛吸收了后现代理论、文化研究以及心理分析、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探讨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话语、身体及其日常生活经验,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并为其他边缘群体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社会的媒介文化深深地打上了"消费文化"的烙印.这种文化所满足的需要是一个特定的对象,即一种在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全球化时代被催生出来的娱乐消遣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是被构成、被制造、被开发出来的,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虚幻的需要,简而言之,是一种美梦成真或者噩梦也不妨成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电视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敏 《当代传播》2007,(2):39-40
中国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现象,在大众文化的文化民主、影像世界与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诸方面突出地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现代性的文化追求被通俗文化的欲望、享乐和快感政治所替代,出现了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和重大题材的文化困境.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具有密切关系,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和嬗变使后现代文化现象凸显,并在诸多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