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暾 《教育》2008,(12):53-53
新课程课堂教学极力提倡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课堂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生态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而且从根本上尊重了人的生命成长,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当前学术领域深讨的重要话题,其基本内容是关爱人类,弘扬人性,核心是人文关怀。电视新闻具有播报新闻、沟通舆论、传播知识、活跃生活的作用。在电视新闻中引入“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的真正体贴和关怀,是真正落实党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1.对学生尊重、真诚。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人的看法,更是一种价值观。尊重意味着关怀、理解、接纳,也意味着非指责、非嘲讽、非强加于人。尤其是对一些在各方面都不太出色的的学生,更不能一味地批评训斥。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打着“为学生好”的幌子去伤害他们。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会令学生产生安全感,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真诚理解是尊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对意义的追索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情结。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是一种蕴含终极关怀的活动.更应该是一项发展人的终极关怀能力、成就人的自主关怀的活动,这应是德育的深层意蕴和永恒使命。首先,德育要使人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德育不仅仅是要培育德性,更要启迪学生认识道德与生活意义的关联,领会“生活意义”的合理意涵.主要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独处存在与联合存在的统一及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融合。其次,德育要使人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能力。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应该能真正以行动关怀生活意义。因此,应指导学生具备发现、创造和享用意义的能力。确立有效关怀意义的原则,主要包括生命性原则、非功利性原则、他者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养成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吴彬 《学子》2014,(11):33-33
一、尊重、关爱、严而有度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是我进行德育工作的理念。严格是相对的,尊重是绝对的。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只有真诚地关怀和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能力,才能提出中肯、合理的严格要求。也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提出的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克服困难,自觉履行要求,从而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性格。  相似文献   

6.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7.
李微 《班主任之友》2008,(11):28-29
“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关怀。”精神关怀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关怀,即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关怀他们当下的精神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精神关怀的基本表现,也是学生基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8.
一、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平等、互助的互爱型师生关系。“师道尊严”在一些教师头脑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有的教师在自己做学生时就形成了师命不可违的观念,现在做了教师,也把自己放在绝对至尊至严的位置上,要求学生时时刻刻对自己恭恭敬敬,认为自己总比学生高明,久而久之,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教师尊重学生不但使学生需要尊重、理解、关怀、信任的心理得到满足,而且使学生从教师这里学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信任人的品质,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字眼。这两个新名词是“以人为本”在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确立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内在要求。这一新亮点,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更加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贴近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中考研究初中政治2006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思想政治试卷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联系学生实际,关注学生成长,是一份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的好试卷,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试卷强调能力立意,渗透人文关怀,强化德育功能,对今后的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促进作用。一、关注学生成长,体现人文关怀学生是考试的主人,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试卷体现“回归生活,回归品德”的要求,贯彻了“考试即生活”的命题理念。试卷的命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入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在于: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涛  刘子秀 《教育艺术》2005,(10):27-28
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这些学生相对来说生源质量要差一些,有的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厌学懒惰,生活散漫,违规违纪,故而常有老师这样感叹:“现在学生难管,班主任难当”.怎样以人为本,营造一个人文的和谐班级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随着当今时代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政治体制的变化,文化多元的影响,使人文关怀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人文关怀就是要重视情感投入,关键是要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那么对于一个学校和班级来说,也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又要“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做到“心中有人”。那么,何“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一种以关怀人为主体、以关怀人为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一、让个体感受关怀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美国…  相似文献   

14.
“学会关心”不仅是一种教育哲学观,而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得到普遍重视。“学会关心”的内容极其广泛,依据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建立的关怀关系划分为三大类型多个领域。让学生学会关心,教师要采用恰当的认知策略和实践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建立彼此专注、尊重与理解的关系;保证关心关系的连续性;创设恰当的情景。实践策略包括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开放民主的社会,教育应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更注重对学生“人”的特性的尊重。教师应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矛盾体双方的关系地位对此双边活动的成败不无重大关系。常言道:“师者如父母。”在此言中我们体味到的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爱护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敬仰,同时  相似文献   

17.
余闻婧 《江西教育》2004,(11):36-37
倾听,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而且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教育人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前提就是了解人,教师对学生最主要的了解渠道就是倾听。倾听的目的并不是匹配与判断,而是分析与调整。分析学生当前已有的思想沉淀和思维模式,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不断调整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而这正是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人生活的主题,是“好”生活的衍生物与基调,是对具有卓异品性之人的一种奖赏。言说幸福的妥当方式是意蕴揭示。而非概念界定。幸福的呈现是与好生活的“暴露”过程同步的,是人的卓异品性吸引来的,要成就学生幸福,教育活动应该诉诸于对学生理想的引导、关怀能力的培育、卓异品性的造就等行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其实“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一般认为人文关怀有这样几个方面:(1)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2)对自然及文化优秀传统的关怀;(3)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4)对不同观念的宽容;(5)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笔者认为,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有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引路人,对学生不但要“知识关怀”更要“精神关怀”,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全面发展,建立一个好的班集体,让学生人人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