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90年,其自身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政党文化积淀、政党文化建构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实现价值领导的过程。党建文化是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以党员为主体,在完成党章所赋予的基本任务的实践中,培育形成并体现政党特征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组织心理、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的总和。价值领导是指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育人文化,使团队形成价值认同、价值信奉和价值践行,从而实现组织目的与愿景的领导行为。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发生源头。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前提,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基因和密码。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撒下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生成的种子。政党文化是由政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等有意识有目的所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和领导者,他们有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有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他们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建构的主体。政党文化是政党组织的精神支柱,政党组织是政党文化的物质基础。政党文化依附政党组织而存在,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准备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依存的组织。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摇篮,它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孕育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其内涵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基本价值取向内涵不断创新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基本价值取向内涵不断丰富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内涵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有赖于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政策组合,内化于政策推行过程的动力机制需要得到合理解释。在政党—国家形态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其政党能力举足轻重。以党纲或意识形态、组织体系、党员及其规模和领袖或领导集体为主形成的结构要素是政党能力的支撑结构,它们从根本上支持着政党的权力过程。以此构建起来的政党能力分析框架是解释政党、经济改革与国家之间内在关联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进行意识活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活动中观念的凝结,并在实践过程中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活动的意识系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特点十分明显,呈现出继承与发展、主观与客观、自律与他律、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哲学特性,对于传承党的伟大精神,推动中国共产党自身事业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利益为本,就是以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为本,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自觉的程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这种文化自觉,体现为对文化价值、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反映在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包、辩证取舍上,也落实在对文化使命的主动担当之中,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道路始终进行着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化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特别重视文化政策对文化工作的指导作用.从以阶级斗争为核心,为政治斗争服务的革命文化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社会现代化服务的社会文化政策;与政党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文化战略地位的创新文化政策;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以人为本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策,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地调整文化政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学习型政党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关于"学习型政党"的基本思想,早在毛泽东时代就已具雏形.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学习型政党思想的当代价值,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了解,认真掌握毛泽东学习型政党思想当代价值的具体表现,包括传承价值、导向价值和规范价值.这对于我们现在及今后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是与诸多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结构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条件,近代以来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同进步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基础,中国文化中的群体和谐、和而不同等传统价值观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百年峥嵘岁月,以不负人民的价值遵循、和合大同的目标追求、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助推其更好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凝聚力、向心力、领导力([1])。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文化因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极其曲折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尽管也会发生失误,但中国共产党终究是一个拥有正确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不断纠正错误,从而取得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他们实行的正确阶级政策,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习得的对待学习活动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它直接决定着教育与学习的效果。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但多数人的学习目的较模糊,对现有学习内容缺乏浓厚兴趣,追求学习的功利价值的倾向比较明显。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受外在促发力影响过多,欠缺内源性学习动力,不能全面认识学习的价值。这就需要教育者改进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的除功利以外的另两个价值——自我完善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形象塑造,始终把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作为形象建构的根本价值追求.作为理想境界和价值追求,真善美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中的三重价值维度,依次体现为实事求是、立党为公、作风优良三个方面.区别于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将真善美作为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背后的机理在于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政党属性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根本依据,深刻影响着其国际形象建设的体系设计。从主体维度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底色与理想追求、政策主张与领导水平以及组织体系与党员个体决定着国际形象建设的内涵外延。从目标维度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决定了其国际形象建设的长远目标在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宗旨与政党品格的认知、对中国理论和中国道路的理解和对中国共产党国际主张的认同。从实践维度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使其自身的国际形象传播内容、主体、对象、媒介和话语表达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价值取向是政党文化的灵魂,价值整合是政党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价值取向源于价值整合。从价值整合视角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二为"价值取向是内在统一的,"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绿党放弃了传统金字塔型的等级组织结构,而追求一种扁平化网络型的组织结构,这极大促进了政党内部民主的实现,激起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绿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绿党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对中国共产党有三点启示:一是逐步减少层级,向扁平化网络型组织结构发展;二是辩证把握政党的规模和质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活力;三是加强集体领导,实行一定的分权制,逐步限制"一把手"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存在。清晰而科学的确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结构,有利于认真坚守和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辉煌发展历程,这一制度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多党派合作共存、政治协商、互相监督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统一战线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组织保证,协商政治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历程在文化功能主义视角下凸显了其社会文化整合的历史演进思路。本文在政党实践与文化整合的互动原理中,分析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文化整合的具体实践进路。作者认为,这一过程实质上表征了中国政党制度价值理念上由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的渐进与不断突破,而文化整合功能的最终展现又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提示了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