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按照文献合成α-氨基膦酸配体N-(正丙基)氨基-(2′-羟基苯基)甲基膦酸单乙酯(L1),利用L1与氧化钐在130℃下回流反应3h合成配合物,用红外光谱表征配合物.水杨醛和β-溴代乙胺schiff碱与亚磷酸二乙酯的加成反应,合成了新的α-氨基膦酸配体N-(β-溴代乙基)氨基-(2′-羟基苯基)甲基膦酸单乙酯,其结构经红外光谱、1H-NMR核磁共振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乙酰丙酮与邻氨基酚缩合,合成了一种新的Schiff碱三齿配体及其铜(Ⅱ)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体和配合物的表征提出了它们可能的结构式。  相似文献   

3.
首次合成了一个新的合流Schiff减型有机配体──S─苄基─β─N─(N─氧化吡啶基)双(亚甲基肼基二硫代甲酸酯)(SBPBDH_2),并通过熔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其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使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首先以3,6-二羟基邻苯二甲腈和氯代正丁烷为起始反应物,在无水碳酸钾的催化作用下,经亲核取代反应,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合成了中间配体3,6-二丁氧基邻苯二腈,再以此配体和氯化亚铜为前体,采用DBU液相催化法合成了周边烷氧基取代的1,4,8,11,15,18,22,25-八丁氧基酞菁铜,经过元素分析、红外、荧光、紫外可见光谱和原子吸收表征证明,产物就是目标化合物取代基酞菁铜。  相似文献   

5.
对苯二甲酸根桥联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水溶液中以对苯二甲酸根(TPHA)为桥联配体,端接1,10-邻菲罗啉(phen)合成了一个新的三元混配的配合物[Cu2(TPHA)(phen)4].2ClO4,经元素分析以及红外光谱等手段,推定该配合物具有TPHA桥联双核铜(Ⅱ)结构,铜(Ⅱ)离子处于五配位的四角锥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水杨醛和乙醇胺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等化学反应合成了配体。以六水合氯化钴,乙酸铜,乙酸锌和希夫碱配体为原料,合成得到了四种金属配合物。并用红外光谱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SDD和6-31G(d)混合基组水平上,对二硫代氨基甲酸汞配合物Hg2(S2CNR2)4进行了从头计算研究,计算出了两种几何异构体.一种结构是C2点群,另一种是Ci点群.进一步计算并对比了两种结构化合物的结构、能量、原子电荷布局规律、一些前沿分子轨道组成,以及化合物的振动光谱.振动频率结果分析,均未出现虚频,说明两种结构都是稳定结构,再结合能量数值分析,两种配合物的能量几乎相等,所以从理论上能得出在实验上都可以合成这两种结构的配合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稀土铕(Eu)-丙烯酸(AA)-1,10-邻菲咯啉(phen)的三元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探讨了丙烯酸、1,10-邻菲咯啉的引入对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活性配体丙烯酸的引入为合成键合型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镉试剂是光度法测定镉、汞、银、铜等金属离子的优良显色剂,为了改善其分析性能,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改造,将其分子中的强吸电子基-NO2换成强给电子基-N(CH3)2,合成了一种新的三氮烯试剂1-(p-N,N-二甲基氨基苯基)-3-(p-苯基偶氮苯)三氮烯,其结构经红外光谱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稀土铕、钐(Eu、Sm)氯化物、呋喃甲酸(L)和1,10-邻菲啰琳(phen)为原料,95%乙醇为溶剂合成了两种新型的稀土配合物([Eu(L)_3phen]_2·4H_2O和[Sm(L)_3 phen]_2·5H_2O).通过元素分析仪和热分析仪的数据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表征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的中心离子Eu(3+)和Sm(3+)和Sm(3+)与呋喃甲酸(L)中的O原子进行了配位,同时,1,10-邻菲啰啉(phen)中N原子与Eu(3+)与呋喃甲酸(L)中的O原子进行了配位,同时,1,10-邻菲啰啉(phen)中N原子与Eu(3+)和Sm(3+)和Sm(3+)配位成功.常温下,荧光光谱仪测出两种配合物中的Eu(3+)配位成功.常温下,荧光光谱仪测出两种配合物中的Eu(3+)和Sm(3+)和Sm(3+)均发射出本身的特征荧光这说明呋喃甲酸和1,10-邻菲啰啉两种配体的能量可以有效传递给稀土离子,从而增强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双环已酮草酸二腙(BCO)与铜(Ⅱ)的显色反应,建立了直接测定铝合金中微量铜的光度分析方法。在氨性缓冲溶液介质中,在表面活性剂CTMAB作用下,铜(Ⅱ)与BCO形成蓝色的配合物,配合物在606nm处有最大吸收,铜(Ⅱ)的含量在0~8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79×104L·mol^-1·cm^-1。该方法简便快速,应用于铝合金中铜的测定,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Co(bpdc)(H_2O)_2]_n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个新的Co2+配合物[Co(bpdc)(H2O)2]n(bpdc=2,2’-bipyridyl-3,3’-dicarboxylato),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676(3),b=8.070(2),c=13.028(4),α=γ=90°,β=100.303(3)°;Z=4,D=1.854mg/m3,V=1207.8(6)3;[I>2σ(I)].该配合物为八面体结构,通过Co2+和一个配体bpdc的两个吡啶N原子、另外一个配体bpdc的两个不同羧基的O原子和两个配位水分子的O原子所构成.bpdc作为桥连配体,连接着两个中心Co2+,构成一维无线链,进而通过氢键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利用2-吡啶甲醛、N,N-二甲基乙二胺制备了一种新的席夫碱铜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呈现扭曲的四方锥构型.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的方式与DNA相互作用,且配合物与HSA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机制,分子间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4.
以α-吡啶甲酸为配体,运用溶剂挥发法,合成了一种超分子配合物α-吡啶甲酸铜{Cu(C5H4NCOO)2.2H2O}m,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2)空间群,晶胞参数:a=0.51291(11)nm,b=0.76367(17)nm,c=0.9226(2)nm,α=74.914(3)°,β=84.346(3)°,γ=71.463(3),°V=0.33077(44)nm3,Z=1.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以水杨醛为原料制备了5-溴水杨醛,将其与硫脲缩合合成Schiff碱配体及其钴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测试表征.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水杨醛甲胺磷合铜在静态实验条件下,游离态农药进入水中的释放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期内络合物是逐步溶解、扩散,金属离子和配体是逐渐缓慢释放出来的。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金属铜离子浓度,金属离子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以微量金属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研究过程中发现金属络合物的水溶液pH值逐渐升高,与其水解过程机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氢键连接的二维超分子配位化合物[Cu(mal)(tpm)(H2O)]·2H2O(mal=丙二酸,tpm=三吡唑甲烷),并用元素分析和电子顺磁共振谱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该化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624(2)nm,b=0.79318(14)nm,c=1.7526(3)nm,α=90°,β=102.352(3)°,γ=90°,V=1.8501(6)cm^3,Z=4。中心Cu(Ⅱ)离子为五配位,处于扭曲的四方锥配位环境中。晶格水与配位水形成较强的氢键将配合物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制的流通池,提出了流动注射分析与光散射光谱法联用的测定技术;探讨了铜的流动注射和光散射光谱测定工作条件,铜的线性范围为0~400μg/mL,检出限为3.266μg/mL,测定频率为48次/h;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快速、所需的化学试剂少.  相似文献   

19.
以葛根素为配体,用液相法合成了Cu(Ⅱ)配合物。通过电导率测定实验确定了配合物中配体和金属离子的配比,并对配合物进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表征,同时选择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体系为实验体系,考察葛根素及其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配体和金属离子的配比为1:1,葛根素依靠酚羟基氧及羰基氧与Cu(Ⅱ)作用形成了配合物,葛根素及其配合物对O2^-·都有很好的清除作用,但由于配合物中酚羟基及羰基数量的减少,清除作用相对稍差。  相似文献   

20.
研究110树脂对铅的吸附行为,考查介质pH、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测得在HAc—NaAc体系中pH=5.73时吸附最佳;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681.75mg.g-1;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3.39×10-5s-1;表观吸附活化能Ea=17.52kJ.mol-1;吸附服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热力学参数ΔH=43.31kJ.mol-1,ΔG=-15.24 kJ.mol-1,ΔS=0.196kJ.mol-1.K-1;HCl和CdCl2使树脂的吸附量减少,而MgCl2和NaCl对吸附量基本没影响;并对负载树脂解吸进行探讨,用红外光谱方法讨论了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