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量表(CSOCSS)、大五人格问卷(BFL)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随机抽取福建地区六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大五人格、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神经质、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责任心呈显著负相关;(2)神经质和网购后的负面情绪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外倾性和责任心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网络强迫性购物在神经质、责任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结果说明在神经质和责任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网络强迫性购物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依恋与冒险行为的关系,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以及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对2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冒险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尊皆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冒险行为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同伴依恋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回避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在依恋焦虑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较低。(2)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大四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程度较低,但大三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季梦雨 《科教导刊》2024,(4):135-138
目的: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对随机抽取的4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依恋回避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呈现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不仅能直接预测自我分化,还能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我分化。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两两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心理弹性在成人依恋和自我分化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6):118-123
探讨大学生负面相貌自我与自尊和成人依恋的关系,为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相貌分量表、自尊量表(SE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对2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尊水平与负面相貌自我水平存在正相关;大学生的负面相貌自我水平、自尊与依恋回避以及依恋焦虑均存在正相关.负面相貌自我在大学生自尊与成人依恋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帮助大学生建构积极的自尊和相貌自我,有助于其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机整群抽取721名在校大学生,对其施测亲密关系量表、特质元情绪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以探讨成人依恋、元情绪和成就动机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元情绪在性别、年级、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维度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2)元情绪在依恋回避与成就动机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即依恋回避通过元情绪间接影响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1名大学生进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测验。结果:1.大学生群体的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依恋类型占14.9%,惧怕型占41.3%,专注型和冷淡型分别为21.4%和22.4%。2.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抑郁状况方面的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安全型的抑郁状况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而其他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抑郁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抑郁与成人依恋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社交外表焦虑量表、网络人际关系成瘾量表对6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同伴依恋能负向预测网络人际关系成瘾(β=-0.51,t=-12.50,p<0.001);(2)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中介路径: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社交外表焦虑的中介作用、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7.65%、7.84%、5.88%;(3)链式中介作用与社交外表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仅在女生中显著,负面评价恐惧的单独中介作用仅在男生中显著。结论:同伴依恋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情侣依恋、冲突和支持三者的关系.采用了亲密关系量表、冲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运用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1)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分别与冲突呈正相关(r =0.28,r=0.27;Ps <0.01),而依恋回避和情侣支持与冲突和情侣支持均呈负相关(r=-0.38,r=-0.24,Ps <0.01);(2)冲突仅在依恋回避与支持间有中介效应(△R2 =0.02,P<0.01).研究结果说明:仅情侣回避能直接或间接通过冲突来预测情侣支持.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A1):154-15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69名学生进行测量,探讨自我接纳在高职学生依恋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自我接纳及两个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状况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显著正相关。(2)不同依恋类型在自我接纳、自我评价两个因子、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3)自我接纳在依恋回避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接纳在依恋焦虑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当代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的现状。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量表(CSOCSS),随机抽取福建地区六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总体检出率为8.401%,其中网购后的负面情绪得分最高;(2)大学女生、独生子女、文史类学生在网络强迫性购物总分及部分维度上的得分显著较高,大三学生则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3)网购年龄越长、网购频率越高、消费总额越大者网络强迫性购物得分越高。结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络强迫性购物。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历来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和学界研究的焦点。借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对武汉市五所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探究当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现状,而后从个体视域和家庭视域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31%)、迷恋型(25.9%)、安全型(21.8%)、冷漠型(21.3%)。就个体视域而言,性别、专业、年级对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都不显著。就家庭视域而言,家庭来源、父母文化程度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上有显著影响;而在焦虑维度上则没有显著影响。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究其产生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对福州市四所高校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1)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承诺及探索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从未恋爱组,但无显著差异。2)成人依恋中回避和焦虑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同一性状态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进一步比较发现,早闭型在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延缓型。3)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及回避因子与自我同一性的承诺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且承诺因子是焦虑与回避的有效预测变量;而成人依恋与探索因子尚不存在相关,但探索因子对成人依恋的焦虑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与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对甘肃省四所高校的1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17.31%;(2)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及孤独上得分均呈显著差异(P<0.001);(3)亲子沟通与孤独和手机依赖都呈显著负相关,亲子疏离与孤独和手机依赖均显著正相关,孤独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P<0.01);(4)孤独分别在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与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对甘肃省四所高校的1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17.31%;(2)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及孤独上得分均呈显著差异(P<0.001);(3)亲子沟通与孤独和手机依赖都呈显著负相关,亲子疏离与孤独和手机依赖均显著正相关,孤独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P<0.01);(4)孤独分别在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报告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四川、重庆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69.7%,回避型占19.1%,矛盾型占11.2%;除男女大学生在矛盾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外,大学生依恋类型均无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大学生羞怯与交往焦虑的关系,进一步验证自尊在羞怯与交往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采用羞怯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对22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羞怯、交往焦虑和自尊呈现显著的两两相关;自尊与羞怯呈显著负相关,与交往焦虑也呈显著负相关,羞怯与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自尊在羞怯与交往焦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路径,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1152名五至九年级儿童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城区流动儿童924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机制,可以为城区流动儿童家庭干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网络消极情绪体验的调节效应,使用社会排斥量表、社交焦虑量表、网络消极情绪体验量表与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82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2)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消极情绪体验调节了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