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善巧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107-108,130
与唐人对李白的高度评价相比,宋人对杜甫推崇备至。由于受时代思想的影响,苏轼苏辙兄弟对杜甫的评价亦高于李白,但是苏辙更多的是公然的贬斥与指责。苏轼在对杜甫的高度推崇外,从个人性情出发,对谪仙李白高扬个性、追求自由的精神进行讴歌。文章着重从苏轼兄弟对李白态度的异同出发,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曾以一首《黄鹤楼》诗,使得大诗人李白甘拜下风,以至于发出这样的慨叹。宋人严羽誉其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后人更是推为"七律压卷"之作。全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李白少年时代在象耳山读书一事,许多学者认为最早载于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其实未必。通过考证,当上溯到唐人的记载。 象耳山在今四川省彭山县江渎乡象耳村境内,其山因形象耳而得名。有云象耳山“李白读书台”在今四川省眉山县治西五里处,乃误。有学者前往考察,证明眉山象耳山始名于清代。  相似文献   

4.
自郭沫若提出李白生于中亚碎叶一说之后,无论是文学史还是工具书大多采用了这一说法。然而根据唐人的有关记载,李白生于碎叶并无确凿证据。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李白的出生地当以唐人记载为准,即生于蜀之绵州.  相似文献   

5.
全文首先参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并对宋代可见的唐人诗文别集进行初步梳理。唐人诗文别集的流传不仅仅赖于宋人搜求汇集与整理,还依赖于宋人的出版传播。这种传播与宋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紧密相连。从刻书的主体来看,宋代官刻、坊刻和私刻都刊行过唐人别集。从对唐人别集刊行的力度来看坊刻和私刻刊行力度是最大的,并对唐集传播影响最深。通过对有宋一朝官刻、坊刻和私刻刊行唐人别集的考察,从其版刻地我们不难看出唐集出版的地域特点,其刊行地谝布宋境,集中于当时浙江、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其流布之广,愈发展现唐人诗文别集对宋代文化发展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6.
驿铺题诗即题写在驿路上的递铺和驿站壁上的诗.宋人驿铺题诗是从唐人馆驿题壁诗发展而来的,其性质属于古代题壁诗的一种.较之唐代,宋人馆驿题诗的数量更大,分布面更广,形态更复杂,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更高.  相似文献   

7.
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宋代笔记为依据,研究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首先,探讨笔记的内涵;其次,对宋代笔记概况作一概括。在此基础上,对宋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接受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宋代笔记中对李白的肯定集中在其主体的才气方面,而对他的否定则主要集中在其诗之思想内容方面。此外还对宋代的李杜优劣论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8.
唐代和宋代是中国封建文化成就极高的两个时代,也是中国设计艺术史上的两个巅峰时代。本文欲通过对两朝雕塑设计艺术的比较,更深地了解两朝的政治、宗教与文化,并去体会宋人与唐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宋人和唐人有着各自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他们对佛教的理解是不同的,表现在佛教雕塑设计艺术上自然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辽代诗歌创作中的唐诗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在体裁运用上,辽诗直承唐而下,几乎唐代各种体裁诗皆备;二是从诗人而言,辽代诗歌创作多方面受容了白居易、李白、杜甫等人的诗风,从诗作传统而言,则着重受容了唐人边塞诗传统和晚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学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评,论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承唐人批评取向,从整体上集中辨析李杜优劣;二、一些诗论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对李诗创作旨向予以指责;三、对李白作为诗人的创作才性、艺术渊源、诗作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特征展开详细论析。这基本建构出了古典诗学批评李白论的视野,为后世诗学批评李白之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声名显赫,其地位和影响均在李杜之上.李白、杜甫取代曾经的诗坛领袖王维成为中国诗学的神圣典范,虽然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势"之所趋,而韩愈作为最早倡导李杜独尊的人物,无疑是李杜诗歌价值和诗学意义的重要发现者.韩愈对李杜的推尊体现了他过人的诗史眼光和创新魄力,也初步建构了其后中国诗学的主流价值体系,指示了中国诗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2.
杜甫作为盛唐时期的重要作家,其“诗圣”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其传播、接受就是后代读依据自身化立场重新阐释之过程,因此,后代读心目中之诗人和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之诗人并不一致。“狂”就是杜甫自身具备却历来被忽略的一种重要的化精神和可贵的化品质,这种化精神无疑来自于活跃、开放的盛唐时代精神,其丧失始于理学兴起的宋代。  相似文献   

13.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笔记发展的重要时期,笔记资料浩如烟海。宋代笔记中对杜甫及其诗歌以赞扬肯定为主。观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肯定杜诗的“诗史”价值;推崇杜诗的儒家特色;赞美杜诗用字之工、诗意之精、体制之妙;欣赏杜诗多样化的风格特征。此外,从笔记中涉及李杜优劣论的部分也可看出宋人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李白、杜甫的文章,不如其诗引人注目,但特色十分鲜明。李白行文重气势,常一泻千里,波澜壮阔,逸气纵横,但不无空疏之鼻;杜甫行文重意蕴,感慨深沉,内容厚重。情感跌宕,却难免艰涩之苦。李白、杜甫的文风。既是时风熏染所致,也与他们雄奇奔放度沉郁顿挫的审美追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明初高榛编选的《唐诗品汇》“四唐”结合“九品”,辅以各种体裁,审音辨体,倡导“格调”,宗法盛唐,推尊李、杜。但因高榛不满于元稹、自居易的直露、通俗,及韩愈、孟郊、李商隐、杜牧、刘沧等的变化盛唐,而将诸家列入“正变”等品不加重视。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时代强盛的最重要标志,盛唐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盛世之巅的最本质因素.即是高度和谐。盛唐文化的这种和谐的核心要素,是其它时代和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比较李杜而言.王维诗歌似乎更能够体现盛唐盛世的社会本质。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成熟,是意境的生成,以此观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王维生当盛唐盛世,其诗以意境创造的“极致”,实现了对盛唐盛世的最本质、也最传神的艺术传载,创造出超以象外的艺术极境,孕育了中国艺术最纯正的和谐精神,成为和谐美的最生动标本.成为艺术再现盛唐盛世的诗歌经典。  相似文献   

18.
祝尧的古赋流变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尧把辞赋的演进分为五段: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和宋体,认为自西汉开始,辞赋一代工于一代,至唐、宋进士赋体,丽辞藻句已达极至,宋人纠枉过正,衍出说理一体.他论辞赋有四体: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古赋祖骚宗汉、以情为本,俳赋务于对偶、协韵,律赋严于声律,文赋的特征在于议论.祝尧讨论了后骚、辞、文、歌、操与古赋之间的关系,继晁补之、朱熹之后,兴文体横向比较之风.  相似文献   

19.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