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前,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存在着若干侵权现象,主要是稿作对他人作权的侵犯,编辑对作作权的侵犯和编辑部自身权利所受到的侵犯等等。为此,编辑部应从提高编辑自身素质,提高编辑部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及加强各期刊之间的信息通报机制等方面来加强对自身权益和作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论编辑的职业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在和作与读的交往中,根据自己扮演的各种角色,形成了编辑特有的行为规范。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尊重作的劳动,维护作的权益;坚持质量标准,择优录用稿件;无私奉献,甘当无名英雄;多出精品,为读服务。编辑的这些行为规范,是对各种职业道德共同要求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著作权纠纷,阐述了提高科技期刊编辑法律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详细论述了在编辑实践中,期刊编辑如何加强责任心,严格遵守《著作权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本刊声誉,保护作者的权益,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论期刊编辑实践的创造性及其著作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期刊编辑实践体现着期刊编辑的创新精神,编辑的创造性是期刊发展壮大的源泉。编辑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融合在具体的编辑实践过程中,期刊发表的作品是作和编辑共同劳动的结晶,期刊编辑应该拥有署名之类的作权。  相似文献   

5.
学报的出版是章作的劳动与编辑的劳动共同产生的结果,作和编辑在《作权法》的有关规定中同时享有自已的权利。作、编辑共同努力,达成默契,才能有一篇篇、一本本精品面市。  相似文献   

6.
编辑活动中作者导向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编辑处于信息传播的中枢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编辑的选择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读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编辑主体根据社会化建构的需要和编辑主体对化建构规律的理解,通过与作的交流对作起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化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现实的编辑选择活动中,编辑对作的导向存在种种误区,从而给编辑的选择活动造成这样或那样不利的影响,误区之一,以于名人作,编辑不善于自己的编辑思想、选题意图,特别是自己独到的见解告诉对方,更不愿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否定性意见,不敢正其谬误,从而达到不应有的出版效果,误区之二,对于一般作,又往往越俎代疱,缺乏协商精神,这样会引致作的反感与抵触,从而造成作导向的失败,在编辑工作中,应该克服和消除作导向的误区,使编辑对作的影响完全转化为正向的和积极的,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编辑能力,克服名人“晕轮效应”;正确认识编辑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以理服人,用心交流。  相似文献   

7.
编辑主体是从事编辑活动的人,编辑客体是编辑对象-稿,编辑过程是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运动的轨迹,编辑主体是指编辑过程中编辑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组稿是从期刊到作,再由作到期刊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组稿过程中发挥编辑主体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编辑活动     
章对编辑活动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化信息的选择和转换;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作的创伤物为逻辑起点的编辑的再创造行为,同时编辑又是作和读之间化交流的桥梁或中介;中还分析了编辑信息选择,评价,转换过程,探讨了编辑创造 性劳动的间接性和隐匿性特性。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研究中提出了几种主要的编辑观,即主体、客观编辑观、作、读中介论编辑观,化缔构编辑观,信息智化编辑观。确立科学的编辑观是构建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正确编辑观的科学原则是:运用哲学的科学原则,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原则,批判与继承的科学原则,编辑与编辑学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读者接受与编辑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系统研究是整个编辑学建设的系统工程。近年来,编辑系统原有的三元序列“作-编-读”更新重组为“读-编-作”的趋向已日渐明显。对读的本接受过程进行深入考察,将会对编辑出版工作带来新的启示。读本接受过程,实质上是本蕴含的化价值的实现过程,这种实现首先是在读“心的层次”上展开的。尽管社会科学本和自然科学本,其“解读空间”大小有别,但由于读“期待视野”的不同,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解读的差异性。就学本而言,其意义的生成不是单方面由作创造的,而是由读和作共同创造的。考察读的本接受过程,对编辑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编对本的选择。编应根据时代需求、社会需求、读需求选择先进本、原创本和精品本。二是编对编辑手段的选择,包括对编辑技术、编辑辅以及编辑组构方式的选择。具体采用何种编辑手段,应从引导读接受的角度出发,视本的思想性、时效性和可读性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