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木忝)(拨火棍)有栝、栖异体,“栝”并非如段玉裁所说由“栖”转写致误。(2)唐代韵书(木忝)或掭,“扌”乃“木”之讹。(3)(木忝)之释义,《说文》曰炊灶木,《切韵》一系音书曰火杖,《玉篇》曰木杖,名殊而物一。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将炊灶木与木杖分列为两个义项,是承《广韵》、《集韵》之误。  相似文献   

2.
《南史·谢弘微传》有一则文字云 :“元嘉十年卒 ,年四十二。文帝叹惜甚至 ,谓谢景仁曰 :‘谢弘微、王昙首年四十 ,名位未尽其才 ,此朕之责也。’”短短4 1字 ,读来却令笔者产生两点疑问。其一 ,王昙首与谢弘微一样 ,都是宋文帝倚信的大臣。但据《南史·王昙首传》云 :“元嘉七年卒 ,时年三十七。”则昙首享年仅 37岁 ,与上引文“年四十”不相符。其二 ,谢景仁为弘微从叔 ,但《宋书·谢景仁传》、《南史·谢裕 (按景仁的本名 )传》并云 :“(义熙 )十二年卒。”据此 ,谢景仁卒于义熙十二年 ( 4 16) ,比谢弘微卒于元嘉十年 ( 4 33)还早 17…  相似文献   

3.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 2 0分 )1.根据原文 ,将 ( 1) - ( 7)题的句子补充完整。( 10分 )( 1) ,一览众山小。 (《望岳》)( 2 ) ,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山西村》)( 4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 5) ,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6)子曰 :“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 !” (《论语十则》)( 7)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 ,;不为 ,。 (《为学》)2 .联系课文 ,揣摩下列语句 ,说说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 3分 )( 1)山坡上 ·卧着些小村庄。 (《济南的冬天》)( 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钻出来。 (《春…  相似文献   

4.
《项羽本纪·垓下之战》:“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课文注解:“[面之]面向项王(见他)。”此注值得商榷。“面”除了面向义外,还有“相背”义。“通‘偭’,以背相向。”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司马迁《屈原列传》)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⑤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报任安书》)⑥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⑨中间驰至九…  相似文献   

6.
释“霸”     
王霸之“霸”古来常见,但正如《说文解字段注》云:“俗用为王霸字,实伯之假借字”。王霸之“霸”义并非“霸”之本义。 许慎《说文》曰:“霸,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雨革)声。《周书》曰哉生霸。” 段玉裁注曰:“霸魄迭韵。乡饮酒义曰,月者三日则成魄。正义云,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则三日始生魄。马注康诰云,魄,朏也。谓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白虎通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按已上皆谓月初生明为霸。而律历志曰,死霸,朔也:生霸,望  相似文献   

7.
高二册《鸿门宴》中 ,樊哙在指斥项羽时有句云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中“王之” ,以前的课本 (人教社 1991年4月第 1版 )注为 :“王 ,为王。之 ,指咸阳。”现在的课本 ( 1995年 6月第 2版)则改作 :“王 ,使他为王。之 ,指咸阳。”笔者以为 ,改注较旧注错之更甚 :将“王”视为使动用法 ,除这个改注外 ,课本中还有两处 :一是《鸿门宴》文后练习第二题第 3小题 ,《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王 ,动词 ,使动用法 ,封……为王。”一是高三册《单元知识和训练·词的活用》中在解释“使动用法”时云 :“‘王之’…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中,“所”的用法有:(1)名词,表处所。如《左·僖28年》:“公朝于王所。”(晋侯到王的住处去朝拜。)(2)作连词,只用于誓辞中。如《左·宣17年》:“所不此报,无能涉河!”(如果不报这仇,不能再过黄河!)(3)作数词,表约数。如《史记·留侯世家》:“父去  相似文献   

9.
《史记·项羽本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其中的“面”字,颜师古注为“背”(马童背对项王),即所谓“反训”。后来的注释者,或宗颜而反训,或非颜而正训。  相似文献   

10.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11.
“荆尸”,是春秋时期楚国特有的一个名事之词,它始见于《左传》庄公四年:“春,王正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复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晋随武子称楚庄王“荆尸而举”。杜注前条云:“尸,陈也,荆亦楚也,更为楚陈兵之法。”孔颖达疏曰:“楚本小国,地狭民少,虽时复出师,未自为法式。今始言荆尸,则武王初为此楚国陈兵之法,名曰荆尸,使后人用之。宣十二年传称‘荆尸而举’,是遵行之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一册(90年版)《诗经》二首《硕鼠》中的“无食我苗”,《教学参考》译“苗”为“水稻”。朱东澜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禾苗”苗者,《辞源》曰:“未扬花结实之禾”。由此可见,朱先生是直译其义,《教参》则是意译。笔者以为此处应译为“猎物”。查《辞源》“苗”字第四款:“夏季打猎”。《左传·隐公五年》:“春蒐(sou),夏苗,秋狝(xian),冬狩。”(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狩:冬天打猎。)据此,“苗”在句中又充当了“食”的宾语;可活用的名词。作:“猎物”讲。  相似文献   

13.
周桃红 《学语文》2008,(1):20-20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相似文献   

14.
《广雅·释诂一》:“疲,极也。”汉代服虔《通俗文》:“疲极日惫。”汉唐时代,“疲极”往往同义连用。“疲极”,犹言“疲惫”。故《通俗文》记下“疲极曰惫”,是说疲、极、惫是同义词。但我们如果不辨古今语言实际,一概理解为“极度疲乏”,那就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了。《汉语大字典》把“疲”字分为“劳累”和“极”二义,又把“惫”释为“极度疲乏”,那是不符合“极”义本真的。“极”有“倦”义,郭在贻先生已言之,书证也不难找到。今录八例如下:例1.《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匈喘肝汗,人极马倦。”“(匈”通“胸”。人极马倦,正…  相似文献   

15.
“三”“九”为什么能泛指多数?学生常这样问我,因为他们接触的文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1)三思而后行(《论语·公治长》)(2)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3)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5)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相似文献   

16.
先秦汉语中 ,“其”是一个虚实相间、用法多样、使用频繁的词。它使用得最频繁的情况是作代词 ,充当定语 ,表示领属关系。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法一般译为“他 (它 )的”、“他 (它 )们的”。然而在下面一些同样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例中 ,却需译成“自己的”才较为贴切。(1)颜渊死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才不才 ,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 ,有棺而无椁。”(《论语·先进》)(2 )子曰 :“善哉问 !先事后得 ,非崇德与 ?攻其恶 ,无攻人之恶 ,非修慝与……”(《论语·颜渊》)(3)孟子曰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  相似文献   

17.
先看下列新闻标题:(1)江苏泰州:持续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违法犯罪有力打击和震慑了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标题,《中国防伪报道》2019年第8期)(2)亮出钢刀利剑震慑违法犯罪(标题,《中国医药报》2018年7月12日)(3)刑事打击:震慑知识产权犯罪(标题,《检察风云》2018年第11期)这些新闻标题都有“震慑”与“犯罪”的搭配。问题是,“犯罪”能否“震慑”?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这里讨论“有”字句单句复句的划分,涉及的“有”字句是下面这样一些句子:(1)大约是在十八世纪,有一群金发碧眼的人,骑着骆驼来到这八达岭下,[他们也被这雄伟的长城所惊倒。](《散文》,81年2期3页)(2)有几个浑身晒得在黝的青工,赤着脚丫在海淮上撒网。(同上,27页)(3)我国有很多有成就的知识分子,至今还没有受到充分的使用。(《光明日报》,82年7月18日)  相似文献   

19.
方言中有称呼父亲为(dà)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把它写成“大”,其194页的解释如下: “大 dà <方>父亲:俺~叫我来看看你。……” 我们认为(dà)写成“大”值得商榷。 《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宋本玉篇》:“大,达赖切。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直到《康熙字典》也不见“大”有“父”义。由此可见,“大”不是(dà)的本字。(dà)的本字应是“爹”。《说文解字》上无“爹”字。“爹”最早见于《南史·梁·王憺传》。传中有一歌谣:“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我。” 从字体结构上看,“爹”属形声字,从“父”,“多”声;从韵脚上看,“爹”当与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谓P曰”“言于P曰”都是“对P讲(说)”的意思。“谓P曰”适用范围很广,“言于P曰”却有着特定的运用范围。例如: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言于P曰”是平民(赵括的母亲)对君主(赵王)进言。下面几个句子也是类似情况: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史记·孔子世家》)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战国策,燕策一》)再如: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