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教”与“身教”陈旺先.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是传技文化知识,都离不开‘言教’,可以说‘言教’是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两个教师的知识水平相仿、教育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相近、教学内容相同,但其教学效果却可能迥然不同:一个...  相似文献   

2.
在班级管理中,有的班主任对学生教育喜欢下判断,“非此即彼”,十分强调教育的清晰性,认为只有给学生灌输一种确切的、心满意足的答案.让学生记住了,才算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实,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对于那些具有模糊性、随意性特征的实际问题,则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以明晰的评判,而是要用“亦此亦彼”不确定性的“糊涂”理论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自行解决,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糊涂艺术”,不仅可以使班主任避免陷入繁杂琐碎的事务堆中,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糊涂”理论,不少优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作了探索和实践,并能成功地运用,其经验和做法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大众数学”观下的创新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得到培养;二是数学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大众数学”观下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创新,人人都可以培养,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为培养创新而教育.而且要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育实践中,教育得以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尊重学生,并由此使学生自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爱默生所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就能获得成功。”一、自尊是可教育的前提常言道:“人活脸,树活皮”。所谓“脸”就是人的尊严,就是把自己当人看,肯定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并尊重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要“脸”,不自尊,不讲理,就会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规范对之无用,更谈不上教育。可以说,自尊是人格的门户,是一个人可以被引导、教育并使之成人的前提。对于学生也是这样。一个做了错…  相似文献   

5.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6.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别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来说,善于提出问题,极为重要;善于进行“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更加重要。那么,什么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呢?如果提问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是进行了“教育上合理”的提问。例如,“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几个圆?”这就不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因为这个问题学生会毫无困难地答出:“一个”。可是如果问:“经过三点可以画几个圆?”学生在课本上就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必须对三个点可能有的位置关系逐一进行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因为…  相似文献   

8.
职业指导的工作任务,应该兼具“教育”与“援助”功能。其中教育是根本,如果职业指导中的教育功能发挥充分,可以为援助功能的实现打下扎实的基础。但在我们现行的职业指导中,在教育与援助的关系处理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失衡倾向:其一是重援助而轻教育。就业与升学乃是学生关心的焦点,有些学校的职业指导直奔“焦点”,把职业指导重心置于如何选择升学专业、如何制作求职材料、如何应对面试等环节,可以说直接进入了援助阶段。尽管主观上希望为学生找到好的出路,有时甚至非常辛苦地包办了学生的一切,但实际上,由于没有教育的铺…  相似文献   

9.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中有爱,严就是爱。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克莱恩曾经说过:“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情也都变得简单。”“生本教育”是在尊重生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教育教学。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生本教育即是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念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必须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人人都有发展和创新的潜质。教学就是要充分肯定、精心呵护、妥善培育学生的潜质。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自觉反思,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反“客”为“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母应洪 《贵州教育》2009,(19):39-39,45
“基本问题”是美国资深教育家、国际著名的课程开发与评估设计专家、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G·马丁一妮普在其《教师成功秘笈》一书中讲述的“创新教育八法”之一法,笔者经过认真研读,认为此方法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因为“基本问题能够提醒教师和学生铭记: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且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教育”与“自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个性”一词被理论界炒得火热,就连中小学生们也常把它挂在嘴边,他们受现代思潮的影响,一直想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问其“怎样才算作有个性”,答曰:“课堂上可随便说笑,爱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可以睡觉或做其它事情?作业想做就做,不做也没有关系……”这是笔者对上海市某一中学高二学生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这引发了笔者的深思:这就是我们当代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怎样“个性”如的人呢?个性教育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发展?为此,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一谈个人认识。一、…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作为教师。我们应将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的情境,给学生留足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教“圆环面积”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对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等各方面会有一定的忧虑。我们不妨把这种暂时的现象叫做“减负增忧”,针对这一点,笔认为学校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探索和努力:一个是“减负增效”,一个是“减负增容”。前是就教师的教学而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后是就学校的整体教育而言,要丰富教育内容,增加学生认知的数量,提高其认知层次,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增效”和“增容”,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的“引”与“导”邓纯忠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引导,从宏观上来说,将会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起着导向作用;从微观上来讲,有其各自的内涵和功能。可以认为,“引”在教育教学中,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在每个新的信息输出时教师所精心“润色”的具有...  相似文献   

17.
赵艳梅 《吉林教育》2005,(11):39-39
在小学开设历史课,可以使学生粗浅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小学历史课本缺乏事件之间的时空联系和因果联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18.
胡适认为:“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成果累硕的今天,在矫正错误的教学行为,完善教育思想的当下,作为教育领域中永恒而又稳固的三维空间出现了盲点,那就是家长、学生和老师在教育与被教育、他教与自教时出现的“问题”——姑且诊断为“问题家长”、“问题学生”和“问题老师”。在病情蔓延恶化之际,提高认识,唤起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后劲生”现象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客观存在。可以说,每个学校每个班都有,或者曾经有一定比例的“后劲生”。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智商和情商低于正常儿童的学生是“后劲生”。这样的学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调查研究,测定为4%,我国学者测定为6%,或者更多一些。造成“后劲生”普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良影响,还有教师对“后劲生”转化工作做的不够。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出差与一位班主任谈及教育学生的心绪来,其不讳言:“我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反之,学生就要‘遭殃’…·‘·”闻罢,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班主任的情绪在~定条件下会影响学生,使之产生同样的态度体验,形成一种较大的感染力;同时还具有动力与信号的作用,学生会通过它来表达态度、沟通情感。由于情绪具有这些特殊的功能,它可以影响整个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很好地把握和表现自己的情绪。然而,如上所述的情绪表现,在教育工作中时有所见。有些班主任不能驾驭自己的正常情绪,每每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