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张之洞     
清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出生在父亲张瑛的任所———贵州兴义府的知府衙门里。张之洞天资聪颖,在父亲、塾师的严格督促下发愤读书,十三岁便一举考取了秀才。十六岁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成为少年解元,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后因洪秀全的太平军兵乱和其族兄张之万两度任会试同考官,需近亲循例回避,使得此后十年间,张之洞在会试途中屡遭不利。直到同治二年,张之洞才通过会试、殿试,高中第四名。后受慈禧太后赏识,提为第三名探花,入翰林院。四年后,张之洞出任浙江乡试副主考,后奉旨任湖北学政。在三年的学政生涯中,他大…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之洞研究是令人瞩目的课题。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黎仁凯曾撰写《建国以来张之洞研究述评》一,将建国以来至1997年近50年的张之洞研究状况作了详细客观的述评。新近,任放也撰对近百年来的张之洞研究进行了回顾,近几年来,在  相似文献   

3.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父亲的自行车 余杰 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子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亲。然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惟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买画     
张之洞虽是晚清名臣,但长相确实不敢恭维,而且瘦弱矮小,怎么看都没有官样儿。 他刚接任湖广总督时,当地的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这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个下属。画作完成后,画家公然把它挂在自己的画展上,以此聚敛人气。其他官员和百姓们听说后,纷纷赶来看画展,想一睹张之洞的“芳容”。这幅画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将本来就长得寒碜的张之洞丑化得惨不忍睹,让人看后哑然失笑。不喜欢张之洞的人因此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12岁就出版了一本诗集,成为晚清时小有名气的"神童"。和现在一样,要想读所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就得削尖脑袋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于是,张之洞紧张备考,天天悬梁刺股,刻苦复习。三年后的乡试中,张之洞高中举人,成为轰动一时的"高考状元"。神童加高考状元的双重身份,让张之洞看上去前途无量。按照当时朝廷选拔公务员的标准,只要接下来再参加会试、殿试和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认为芦汉铁路的建设是振兴国力、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战略举措,该路的修建对巩固国防、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风气转变等都有重要作用。张之洞对芦汉铁路的筹建政策、筹款方式、线路走向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芦汉铁路的筹建实践中,张之洞负责统领全局,并且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张之洞对芦汉铁路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的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张之洞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进行探索。戊戌维新中,他成了维新派的同路人,尝试了自己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初步想法;庚子事变后,清延发布上请实行新政,张之洞、刘坤一联街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成为新政的主角;随著日俄战争的爆发。立宪被提上议事日程,张之洞对立宪的态度一波三折,体现其“趋时附权”的政治性格。  相似文献   

9.
侗族人有一种独特的成人仪式。一个人有3个生日要滚烂泥巴.即5岁、10岁、15岁。他们有句俗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5岁的人,就要聪离母亲的怀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劳动。母亲把孩予领到田边由父亲在田坎那边接着;到了10岁,父亲把他领到田边,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1837——1909年),直隶南皮人。16岁时、中乡试第一名举人。27岁参加殿试,以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此后,先后担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34岁起,担任山西巡抚,接着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督鄂长达17年之久。1907年,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成为全国教育的最高长官。作为清末洋务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张之洞十分重视留学教育,发表了许多有关言论,利用其在教育界的特殊地位,不遗余力地推进留学的发展,为培养近代中国社会所急的各种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与清末法律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法律史学术领域与高校教材中,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张之洞是清末变法修律的反对派。本则提出,是张之洞率先倡导变法修律并举荐修律大臣,其变法修律主张初步体现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时代趋向,其与沈家本之间的争论属于渐进还是激进之争,因此张之洞乃是清末法律近代化的促进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去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边玩耍。  相似文献   

13.
父亲     
李迪 《河南教育》2005,(6):51-51
照片上这位慈祥的老人是我的父亲。当时父亲才58岁,看起来却像70岁。妈妈说,父亲为了培养5个子女成才,累得未老先衰;村民说,父亲用心血浇灌一批批学生成长,致使华发早生。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清王朝国势日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才尽”的条件下,张之洞在开办实业方面颇有作为,尤其他在任湖广总管时创办的汉阳铁厂影响深远。汉阳铁厂从选址、经费的筹措、设备的购置、人员的配备以及内部的经营和管理都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张之洞就没有汉阳铁厂。  相似文献   

15.
读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华南沿海地区,为什么辛亥革命却首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起义策划重点的武汉爆发?为什么武昌起义在没有同盟会领导人指挥的情况下,一炮打响获得成功?1912年,孙中山应黎元洪的邀请到达武汉,在游览张之洞的祠宇奥略楼时曾说过:“以南皮(张之洞是直隶即今河北南皮县人,时人称之为“张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也说过:“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在清末中…  相似文献   

16.
点评台     
《张之洞》唐浩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定价:69.80元(共三册)唐浩明和二月河堪称当今历史小说领域里的双雄。继《曾国藩》取得巨大成功后,唐浩明又把目光瞄向了中国近代上的另一名臣张之洞。张之洞是毛泽东说过的中国人不应忘记的一位近代人物。此人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曾打败法军入侵,创办汉阳铁厂,倡导“中体西用”,谋求富国强兵。但也因好大喜功、崇洋媚外而备受诟病。唐浩明将张之洞这一历史人物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宏大背景上,生动展现了张之洞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犹太人:谜一般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在教育上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使中国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本文从务实、与时俱进、封建性等几个方面对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8岁那年,父母离婚后,父亲带着我借宿于表姑家,表姑是父亲唯一在世的亲人。父亲患有腿疾,一直没有工作。但他承诺等我满18岁后把自家一笔十年死期存款给表姑,她才乐意收留我们。  相似文献   

19.
文章肯定《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在张之洞法制改革思想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分析了张之洞法制改革思想对中国法制转型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在法制改革中他的礼教主张所具有的合理性及其对今天法制建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庆伍 《家庭教育》2007,(1S):38-40
一个12岁的女孩,在父亲被确诊为植物人后,她把发自心底的呼唤化成歌声。每天为昏迷的父亲唱歌。3个月后,父亲终于在女儿的歌声中渐渐醒来。[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