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而言,盗版书比正版书便宜,可我最近发现,我的书的盗版,售价居然比正版还高。”这是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在《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发布会上的一番话。马未都介绍说,他看到的自己作品的盗版有十余种,其中有用纸完全模仿正版的,有把该系列各册合在一起的所谓的“珍藏版”,最令人吃惊的是,在某地新华书店发现的《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盗版售价39元,比正版还贵10元。  相似文献   

2.
"一般而言,盗版书比正版书便宜,可我最近发现,我的书的盗版,售价居然比正版还高。"这是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在《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发布会上的一番话。马未都介绍说,他看到的自己作品的盗版有十余种,其中有用纸完全模  相似文献   

3.
1932年,曹禺刚刚23岁。他在写《雷雨》的时候,是这样想的—— “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有无数的人像要刻画,不少罪状要诉说。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的个性和灵魂。” 如果说写《雷雨》有什么初衷的话,这就是。虽然,一个青年人由于经验和阅历都还不足,尚属于人生的模糊阶段,但是曹禺老师却有着对“人”的特殊  相似文献   

4.
“我当时想,如果我跳下去。那么我的墓碑上一定写着‘这是一个失败者’。而相反的.我坚持了.我的墓碑上会写‘这个人一生经历坎坷.但终究是一个成功者。’!”邱恒在说这段话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我在等待着     
这些年来,有些人一直主张应该把“文革”完全忘记,不让人再提“文革”。可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些血淋淋的岁月。巴金老人曾经说过:”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我始终以为这些话是千真万确的,我的那些遇过难的朋友们也都以为是对的。可是,不知为什么总有人觉得这些话听起来刺耳。于是,巴金老人倡仪  相似文献   

6.
有位记者写了这样一篇社会新闻《河南“讨米专业户”好“熨贴”——迷路也拨110》:“68岁的河南籍‘讨米专业户’靳老汉,与人结伙到某地(真实地名隐去)安营扎寨。第二天就‘上岗’,竟有50元的收获,迷了路竞拨打110求助。巡警送他回‘家’后,他连声称  相似文献   

7.
著名记者华山把他采访经验提炼成一句话:‘抓取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回顾我采写的获奖新闻《汝阳县法院实行定期公开拒贿退礼》经过,感到‘抓特点’的确是采写新闻的‘捷径’。在汪洋大海的社会生活里,怎样去寻觅那具有特点的事实?在廉政建设中,我在基层采访看到不少兢兢业业、奉公守法的好干部,但要把他们当做一般好人好事来写,显然平淡无奇,没有特点。正当我苦苦思索难以下笔时,我听说汝阳县法院干警的一些生动事迹,如一些农民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就直接或间接给办案法官送钱、送物。汝阳县法院干警把能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0.
郭梅尼同志:您好: 您寄来几张科技日报,关于‘顾惠东效应’的四篇连续报道,认真拜读了。读后我觉得:相当好。我在人民日报经济部内,从前年开始就极力提倡写‘政治、社会、经济结合部’的报道,也出现了若干篇这样的东西,但总觉得这类稿件‘冒’出来的还不多。‘效应’篇(?)我觉行应属这(?)报道,故非常欣喜。如果我们新闻界都来抓这个结合部,我相信我们的新闻报道面貌会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老早就想给郭宗义大夫写个东西,但每次他都婉言谢绝了。原因嘛,很简单:‘人怕出名猪怕壮’。 今年正月初一,我照惯例去给他拜年。在他家里所见一幕,使我至今难忘。 一对中年夫妇千恩万谢,非要把一包东西留下,郭宗义千推万辞,非要让他们把东西拿走。可能有我在场,那对夫妇只好不情愿地依从了郭大夫。临走时,女的满眼噙着泪花说:‘郭大夫,您是俺家的救命恩人,俺代表孩子给您跪下  相似文献   

12.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13.
日前参加一次会议采访,稿子写好并请某领导同志审阅后,准备发排。哪知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打电话来的某领导声称:稿件中有关领导的名字排列需‘再商量一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只好将即要发排的稿子再次拿去‘商量’。要求‘商量’的领导说出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话来:‘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几十个人,稿件中只提到几个人,是何道理?——我的意见是,要写都写上,要不写都别提。’我急了,浑身只冒汗。这边是当官的坚持要求在报纸上亮个相,来个‘流芳百世’;那边是拣字工在急切地等待拣字。结果,折腾了好长时间以后,我只好在稿件中增加了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4.
李文喜 《军事记者》2004,(12):48-48
偶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自传》,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这些靠汉语吃新闻饭的人震撼。大师这样写道:“我在这里提出汉语来.也许有人认为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我还不能说汉语吗?’‘我还不能写汉吗?’是的.你能说.也能写。然而仔细一观察.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的汉语水平是非常成问题的。每天出版的报章杂志.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05,(2):80-80
著名漫画家丁聪在《初试画笔》一文中曾谈到自己笔名的由来。他说:“现在我已经八十八岁了,但是我画上的签名仍然是‘小丁’,很多人对此感兴趣,问我为何签‘小丁’。刚开始画画时,我签‘丁聪’,因漫画尺寸一般都不大,‘聪’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戏是劝人方。文人墨客中则流传着“诗言志”的格言。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为文写戏,要立意,要有思想主旨,要提炼出鲜明的主题来。戏剧大师曹禺对立意作过一段精采的论述,他说:“一个写作的人,对人,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种种大问题,要有一个看法。作为一个大的作家,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然,尽管掌握了很多的、很丰富的生活积累,但他没有一个独立的见解。没有一个头脑来运用这些东西,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悟出一个主题来,那还是写不出深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西安与我同名,饱蘸深情写古城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西安日报工作时,我的同学好友、著名诗人雷抒雁一天来西安看我,他诙谐地对我说:“一次我给你发信,一位朋友看到信封上写着‘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日报孟西安收’,不禁发出惊叹:‘好家伙,怎么尽是西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时任西安市委书记崔林  相似文献   

18.
去年深秋,环卫局的同志来找我,告知区直机关为环卫工李其林捐款治病的事情,希望我们予以报道。于是,这一新闻线索被传递到本报定版会上,总编当即表态:“抓住它,写好它。”我呢?没有很好地理解领导的意图,写了1600字就打住,以《一人重病众人深情》为题发表。“不行!好好的一个大题材却没有写好,放开笔写嘛。近来,伴随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有所抬头,‘社会主义大家庭’、‘同志友爱’、‘助人为乐’这些字眼已很少有人提及,见死不救的事情时见报端,令人气愤震惊。在这种情况下,一位  相似文献   

19.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20.
很早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很多传统媒体人说的比写的好,写的比做的好,做的比管的好,包括我自己在内。媒体一直在记录时代变革,而他首先要学会的是自我变革。你叫"市场化媒体",那首先就要承认市场化2013年年末,我去三亚参加财新传媒的媒体转型领导者短训班。其间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先生做了一场有关未来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