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的作用机制出发,构建包括系统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26项指标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赋权,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武汉城市圈环境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近年来各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环境承载力变化较明显,整个武汉城市圈环境状况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地区逐渐递减;(2)武汉和孝感市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环境承载力逐渐增强,黄石、鄂州两地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其他地区环境承载力变化相对较小;(3)依据评价结果,建议武汉城市圈要继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尤其是要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废水、固体废弃物利用效率和处理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岩溶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与状态空间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力三个方面构建岩溶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选取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人口、经济及社会为评价指标层,对贵州省2000、2004、2008和2013年4个时相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2000、2004、2008、2013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09364、0.08957、0.09230、0.0113,呈现较低状态水平,2013年有向中等水平迈向的趋势,在9个行政区域中,遵义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3个行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状况,其余的6个行政区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从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以及环境系统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大湾区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未达到临界超载或可载状态,且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上空间分化逐渐减弱,综合承载力指数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之后大部分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广州、深圳、澳门、珠海的提升幅度最大;(3)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分析发现,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的变异系数与综合承载力变异系数走向相吻合,空间分异特征减弱,但环境系统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4.
许明军  冯淑怡  苏敏  樊鹏飞  王博 《资源科学》2018,40(10):1991-2001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考虑不足。本文基于要素供容视角,分别从资源要素的使用强度、保障程度和潜力提升程度,环境污染现状规模、污染物变化率和污染物治理能力,建立了一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源供需平衡法和环境容量法来衡量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指数,并对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对资源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 就资源承载指数而言:江苏省耕地承载指数为0.99,农村和城镇建设用地承载指数分别为1.22和1.96,水资源承载指数为1.24,资源综合承载力为1.25,资源人口承载力范围为7652.6万~11 578.9万人;② 就环境承载力指数而言,江苏省土壤、大气和水环境承载指数分别为1.27、2.68和5.20,环境综合承载力为2.95;③ 就协调发展度而言,各资源和环境要素间的协调度均值都高于0.86,协调发展度均值也都高于7.3,但也存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要素间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资源性、结构性和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本文评价思路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理念为基础,恰好契合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功能协调、层次有序和动态反馈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晶  薛东前  代兰海 《资源科学》2020,42(7):1262-1274
农产品主产区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需要适度的村镇建设活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构建了一套适宜于农产品主产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路方法,分析了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从村镇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和资源环境对村镇建设活动的支撑两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体系,农产品主产区应重点关注耕地资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耕地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②临泽县村镇建设资源承载力大于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整体偏低;村镇建设承压状态两极分化严重,耕地资源以盈余为主,水资源和环境以超载为主;空间上,综合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呈现明确的“南高北低”分异格局,且形成“沙河镇耕地资源低承载、高承压”“廖泉镇水资源低承载、高承压”“新华镇水资源高承载、低承压”显著集聚区。③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及承压状态空间分异是由资源环境本底、发展需求强度和政府治理力度共同决定的,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治理的润滑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相似文献   

6.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类型研究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文章以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环境胁迫度、生态制约度为关键指标,通过构建分步式或集成式测算方法,按县级单元分别对我国水、土、环境和生态等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约束进行了测算、空间差异分析和地域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我国有近90%的国土已处于资源环境的强约束状态,其中近半受到双要素的强约束,且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的人口产业密集区。(2)我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已处于土地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西北、东北、四川盆地以及南方城市地区已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平原、长三角及苏北、川渝黔桂省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区北部等地已达到环境胁迫强约束程度;生态强约束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大别山线的西南部,该线东北部的黄土高原、阿拉善盟、东北周边及苏北沿海也有成片分布。(3)资源环境承载约束的要素交叉类型多样,多要素约束类型空间分布相对集中,除青藏高原为土地-生态约束类型外,其他交叉约束类型主要集中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地区。(4)针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面大地广、类型复杂多样且与人口产业密集区高度重叠等特点,"十三五"期间国家宜在国情基础数据挖掘整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承载力评价基础理论方法以及国土空间管控制度完善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7.
魏玮  伍博炜  王强  曾月娥  伍世代 《资源科学》2015,37(10):2018-2029
本文根据免疫学原理,从土地承载力(包括天然的、获得性的)和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物免疫学模型进行修正后与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对2006-2012年期间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综合测评。研究表明:在2006-2012年期间,承载力和压力二者的变化趋势夹角总体上由正转负,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太乐观;对2006年、2012年两个评价时点承载潜力对比分析发现,初步判断为超载的面积比重由72.9%扩大到90.3%,承载潜力内部差距正在逐渐拉近,承载潜力空间上均呈现“总体沿海高于内陆,局部山区和发展节点较低”的分布特征,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地势、开发密度的空间格局密切相关;未来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发展方式等来调节承载力与压力之间的平衡,并重视引导各类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分布来促进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我国长江经济带沿边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绿色发展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绿色支撑力三个方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12-2017年间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相对优劣排序。结果表明,下游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上游以及中游地区。根据各地区发展的相对协调性,将其划分为协调发展型、相对失调型以及低水平滞后型,进而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依托武汉的发展以及孝感本区域文化的优势,近年来孝感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本文介绍了湖北孝感旅游资源的概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价值、开发价值、管理基础三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对孝感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孝感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科技资源、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其良性耦合是落实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系统化地回顾和梳理,厘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三者的耦合系统,进而基于中国大陆2007—2017年除西藏外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三元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结果发现:(1)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资源、经济增长发展的同步性较强,但是整体良性耦合水平仍待提升;(2)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资源、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突出的地区差异,具有空间集聚性和时间累积性;(3)科技资源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协调是抑制三元系统内良性耦合的主要内在障碍,周边地区的发展牵引能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形成正向促进作用。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认识三者耦合关系,实现政策体系系统化;(2)辨析关键制约因素,实现政策导向集中化;(3)重视地区发展基础,实现政策设计地方化。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状态空间法构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模型,对广州市2002—2007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实际承载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广州市在2002—2003年处于可载状态,从2004年出现超载,近年超载愈来愈严重;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过度增长及相应资源消费量增加,是影响广州城市综合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自然资源承载力、社会资源承载力、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4个方面构建河北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河北省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划分为3大类型区,即低承载力区(邯郸、邢台和衡水)、中承载力区(保定、承德、唐山和张家口)、高承载力区(秦皇岛、石家庄、沧州和廊坊)。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2011-2012年完成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株潭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别"项目是"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计划项目下的工作项目.项目的目标是在系统分析长株潭地区资源禀赋与环境本底基础上,确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对象,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以单因子评价为基础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并对资源环境适宜性进行分析,提出长株潭地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为开展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提供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创新指数是当前国内外评价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选取全球创新指数等7个国内外典型创新指数,探讨创新能力评价框架的构建特点与创新指标选取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基于投入-产出为基础的创新过程是构建国内外创新能力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模型;(2)创新环境逐步成为国内外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3)特定区域创新能力指标框架的构建依据具有明显的地区发展导向;(4)科技人力资源类指标、专利产出类指标是评价必选指标;(5)设立结构性指标是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准则;(6)定性指标在制度创新类指标、创新服务类指标与创新环境类指标等指标选取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张燕  徐建华  曾刚  胡青 《资源科学》2009,31(8):1328-1334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栽力的空间联系测度上表现并不十分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低发展潜力地区所起的制约效应比高发展潜力地区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亮广  梁虹 《资源科学》2006,28(2):22-27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分别选取全国和湖北省为参照区,进行了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而得出,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虽相当丰富,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其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并不高。水资源总量上,相对全国和湖北省来说,贵州省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和GDP量都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人口数和GDP量;但水资源利用量上,贵州省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远低于其实际的人口数,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而可承载的GDP量又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处于相当富余状态。在水资源总量相当的情况下,一般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量可承载的GDP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与非喀斯特地区相比,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会有更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7.
杨智勇 《未来与发展》2013,(12):104-109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出与发展,是协调景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地生态环境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依据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构建了由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草原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呼伦贝尔草原2005--2012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指出了制约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区域水资源紧缺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子燕  刘锐 《资源科学》2010,32(12):2324-2328
在调查和分析广东省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选择水资源压力、社会状态和防旱响应3个准则层共18个指标构建水资源紧缺风险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后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风险指数,应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一套区域水资源紧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广东省水资源紧缺风险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依据。评价广东省6个地区水资源紧缺风险的结果表明,农作物播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万元GDP用水量3个指标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紧缺总风险指数的影响较大;各地区资源风险指数、使用风险指数和管理风险指数的差异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的缺水特征,参评地区中湛江已经进入了水资源紧缺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复杂人工系统,承载力反映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撑能力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能力.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角度,选取12项代表性指标,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土地、水、交通和环境等单要素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3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总体趋向改善,除上海外的15城市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制约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典型的分级特征.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划分为3个层次,依次表示城市综合承载力由低至高的3个空间梯度.采用变异系数对2000年和2008年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并扩大,城市群表现为依赖人口、资源向核心城市聚集的规模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构建我国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的函数模型,测算2014年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度多处在拮抗时期,发展特点表现为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承载力变小;(2)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度基础处于勉强协调状态;(3)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突出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