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但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得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入手。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而教育改革实施中.要注重观念与能力双改革,教师与学生齐发展.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2 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和核心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传统教育转向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搞好创新教育 ,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树立“以人为本” ,师生平等的观念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关联能力和思想品质 ;第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育阶段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新的世纪里 ,小学教育必须创新 ,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而小学教育要创新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因为教育观念指导教育行为。只有树立创新教育观 ,才能实现小学教育各个方面的创新。  一、转变以知识传授与继承为中心的观念 ,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观念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继承 ,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 ,教学、考试、评价均以知识传承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当然 ,知识是需要继承的。但是 ,也应…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的浪潮即将来临,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做到以下三个转变。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有了创新精神,才会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前人知识和技能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发现的能力。它标志着知识、技能的飞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一个人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东西的探索、掌握和完善都可视为一种创新活动。可见,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  相似文献   

5.
工科院校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与实施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科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观念的转变在于应认识到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而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具有创新潜质和能力,同时必须有创新型教育体系来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实施方面,要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创造创新人才成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培养众多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加速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培养与造就富有创新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战略举措。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因此,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教育创新。只有坚持教育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基地和渠道,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模式,必须在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培养众多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加速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一个时期曾多次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为此,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现、人才观、教学观,站21对世纪的高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在新的形势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我们应该确立起这样的观念:书本上的是知识,书本外的也是知识;学校内有课程,…  相似文献   

11.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并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确立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其一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其二是,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 ,根本的一条是要靠教育 ,靠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并且指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要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是江泽民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教育是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要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必须从创造教育入手。一、创造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所谓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性教育方式为主的教育模式。创造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我国90年代建立了国家创新系统基本框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它分为四个子系统,即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  相似文献   

15.
高校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雅兴  邓建成 《文教资料》2007,(29):137-138,136
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看他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诞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世纪70年代后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还是进行知识创新,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是创新者。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如何更新教师的创新理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体系。本文结合《地基有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其一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刨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其二是,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进一步强调学校的德育工作,这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挑战,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一个创新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要由创新教育来培养.我们广大教师应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知识、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品格,努力使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创新型教师,为社会主义事业塑造大批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善于知识整合和创新.分析我国现行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这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及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