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中生物教学中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什么?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利用转基因技术设计解决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的方案,如何培育无籽西瓜等.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类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及其在头脑中的表征、保持与激活等特点都有显著的差异。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促进陈述性知识习得的策略;促进陈述性知识保持的策略;促进陈述性知识有效提取的策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明晰程序性知识应用的条件;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从程序性知识到陈述性知识的转化等。  相似文献   

3.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将知识分为两类,即表示"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表示"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写作知识是融知识、技能、策略为一体的程序性知识。写作知识的教学要遵循程序性知识认知学习规律,经过理解知识、命题表征阶段获得陈述性知识;再通过相同与变化情境的练习,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最后在评价和修改中认识知识应用的适当条件,获得策略性认知,从而可以在跨情境中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小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同时还必须为他们个人的继续学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从现代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角度来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我们发现语文教学中并不缺乏陈述性知识,而缺乏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我们有些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往往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知识等同于陈述性知识,忽视科学学习方法的形成及能力的  相似文献   

5.
孟媛 《文教资料》2011,(9):126-128
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普遍存在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中,迁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对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以及迁移理论介绍的基础上,从迁移角度阐述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知识的有效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的有效学习在于不同知识类型的区别分学习。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可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这三种类型知识的有效学习的核心在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因此,知识有效学习的关键便于捕捉策略性知识学习的各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但对于促进学生认知领域发展的诗歌知识教学却不很重视。针对这一现实,再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将古典诗歌知识可分为:静态陈述性知识、动态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并进一步提出三大知识教学策略:课前用学案呈现陈述性知识,通过情境教学实现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课后师生沟通交流确定合适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8.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把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策略性知识的教与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学生策略性知识的学与教师策略性知识的教方面来探讨了策略性知识学与教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维教学目标理念深入人心,三维目标的培养也逐步在基础教育的课堂甲得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瞄准的是做事情的步骤与法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程序性知识;而知识与能力目标,则更多地关注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陈述性知识。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需要以实践为桥梁,逐渐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在本文中,陈永中老师以哲学教学为例,探索学生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方法与路径,他认为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以陈述性知识为起点,经历新知学习、例题示范、变式训练的循环往复。希望陈老师的这一观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传统的知识观、技能现和智力观的考察与反思,提出了广泛的智育目标,即使学生获得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使之成为顺利完成各种智慧任务的技能;教会学生习得并应用策略性知识,使之学会高效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成为自觉的自我学习者和自我调控者。  相似文献   

11.
论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义知识观下 ,知识可分为三大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包含技能在内 ,传统知识观下的知识与技能的矛盾因而得到解决。通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者如何学习、记忆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在阐述高等职业院校策略性知识内容、特征的同时,依据高职院校教师策略性知识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高职院校策略性知识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简述知识分类学说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分类学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即既重陈述性知识,又要重程序性知识;努力促进合理的知识表征形式;探讨英语知识的策略;提倡任务型教学。  相似文献   

14.
孙鸣 《怀化学院学报》2005,24(1):124-126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英语语法学习的性质、条件与过程,阐明了英语语法学习的有效途径。从语法学习的过程看,陈述性知识侧重语言理解;程序性知识强调语言运用,两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作者认为,语法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主动获取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结果,是他们将陈述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是他们通过运用语言做事、逐渐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晓旭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95-96,128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辨别知识的类型,根据知识类型的获得过程、基本特点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 comparison was made of hyper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in terms of contribution to declarative, procedural, and conditio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in a specific subject area through a pretest-posttest control-group design. Thirty-nine 9th-grade biology students were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 (hyper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ontrol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groups through a matched-pair technique. Both groups were given pre-, post-, and retention tests. Posttest results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groups in acquisition of declarative, condition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However, retention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tained all three types of knowledg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did the control group.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技能之间迁移机制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西格勒和安德森的“共同要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两种技能之间发生迁移的条件 ,是它们之间必须共有相同的过程性知识。这一观点忽视了陈述性知识在迁移中的作用 ,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批评。单独考虑过程性知识或陈述性知识 ,都不能有效地解释技能之间的迁移。两种技能之间是否存在迁移 ,受到过程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对陈述性知识的精细加工、对过程性知识的精细加工、被试认知能力 (先前知识、认知水平、元认知水平等 )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在当今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中,程序性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应试教育下初中语文知识观的误区,本文研究了新课标的理念,对初中语文知识观进行了新的界定和价值评估,明确了语文知识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整合,是语文素养的有机构成部分,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要由传授学生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能力上来。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性学习是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中,深入开展程序性知识的研究性学习,将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