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凸现,同时也有许多人在呼唤语文要走向生活,生活要走进语文。其实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的生活化,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就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1,(37):51-52
语文是构成人类文化的基础,也是融入社会生活的主要交际手段。语文教学不仅应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应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要彰显人文关怀,注重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品质。文章旨在从人文性出发,探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之重要性,并讨论在当前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通过在线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键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中认真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生活作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突出人文性与工具性,力求在教学活动中上出语文味,本文从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以及学生阅读兴趣的增强和运用来谈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语文教育教学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但是由于语文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只中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脱离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关注语文学习人文性。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的写作观念应与新课程人文性理念吻合。本文从何为语文人文性出发,探究中学生如何在写作中体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丰厚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培养高尚的人格是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语文课堂教学需充满人文魅力,人文教育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要渗透人文性,要让学生在感悟、欣赏、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属性,也具备人文性属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情感性、形象性与生动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实践调查的方式,积极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进行理性探索,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使语文教学更好地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9.
语文内容源自生活,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就不存在语文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大量普及与应用,其中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着重强调语文的现实性、多样性、功能性、人文性、传承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元素与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发现语文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养成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崇拜语文以及珍惜生活等思想情感,让学生怀揣对语文的崇敬之情去进行深入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方式运用及教学评价引导对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染,应当区别于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更要避免人文熏陶与渗透变成走向极端的多元解读、个性张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是学生人格完善的目标指向、所有语文活动的内容指向、自我反思实践的方法指向。依据课文特点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但同时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教学现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联、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文教学,既要忠于人文思想,更要拓展思维空间:心灵要得到洗礼,思维要得到提升,眼界要得到开阔。要使语文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情趣,在语言运用,和人文素养上,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曾经有一个叫漆璐的同学,成绩中等。但她喜欢写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具有人文性、开放性、生活性、审美性等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推动课堂生成。要从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努力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推动生成性课堂建构,让课堂生成如约而至。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生活化,是课改的要求之一。目前还是有不少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索然无味”地学着语文,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不禁要问: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语文教学如何在学生心中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懂得欣赏人生路上的美好风景,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笔者认为,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最重要的是体现出语文学习生活化。其实语文学科的外延就是生活,多彩的生活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时政、关注人心最便捷的窗口,将语文学习同窗口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一定会很精彩。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也必将应用于生活。高中语文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紧密地和生活融合起来,这样才能让语文更有味。  相似文献   

16.
钱伟春 《考试周刊》2013,(30):33-34
语文教学要想从被学生"对抗"的困境中走出来,充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文章本着引导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的宗旨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营造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人文性地参与语文教学等方面充分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对引导学生亲近语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更要学生体会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要联系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拓展性阅读必不可少,它既是实现语文教学任务的必须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通过拓展性阅读既实现了训练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更是实现了语言教学的最终要求,语言学习就是为了获得信息,而学生要获得信息必然要多加训练课外拓展性阅读。  相似文献   

18.
肖瑜 《陕西教育》2009,(4):53-53
大家知道“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我们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因此,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起源。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实施语文教学,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我们当今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有待于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最能体现学科本身的优越性,因为其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人类自古就有的人文活动。如果人类要进步,国民的素质要提高,那么就要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生活的第一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心。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而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最能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对学生多倾注些人文关怀,即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要坚持鼓励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力图使作文教学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