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如何上好课改后的音乐课?在一次课例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音乐课必须突出音乐性,如何突出?只有充分利用作品的音乐要素!”是啊,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体现的,我们的音乐教学义怎能脱离音乐要素呢?何谓音乐要素:“音乐要素泛指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结构等”。经过反思和尝试.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音乐教学中,不管是学唱、学奏歌曲,欣赏、表演音乐,还足挖掘歌(乐)曲的内涵美,只要用准音乐要素,音乐课不但效率特别高,而且音乐特色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开始,西方音乐学者对有关音乐审美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比如:音乐的美究竟在哪里?如何才算是听“懂”了音乐?理解了音乐?对音乐的审美是否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等等。甚至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欣赏音乐是不需要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因为只要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谁还需要真正去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3.
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学生弹得摇头晃脑,自我陶醉,却不知自己已将乐曲弹得面目全非;或知道某个地方不对劲,听起来怪怪的,却不及时找出错误并调整和修正学习方法;还有的学生,特别是初学者往往不假思索地就开始弹奏,而这些弹奏通常是错误百出。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对自己弹奏的音乐进行自我质疑的习惯。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他们首先应该质疑的是自己弹奏的音乐“美不美”,“对不对”。如果读谱时不去注意音准、节奏等问题而造成音乐“漏洞百出”,或者不按正确的触键法弹奏,那么这样的所谓“音乐”会是“美”的吗?如果觉得不美,是否应该质疑自己在读谱这一重要的环节是否有错误,是否注意到所有的演奏符号了呢?不动脑子练琴是初学者最爱犯的一个通病。因此,  相似文献   

4.
钱鹏 《新课程研究》2010,(1):132-133
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这孩子,实在没有音乐细胞。”确实,人与人之间对音乐、艺术的感悟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马克思也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笔者从事音乐教育多年,也感到孩子们中间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非音乐的耳朵”是不是就无可救药了呢?笔者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拥有着“音乐的耳朵”,只是有些人的“音乐耳朵”特别灵敏,有些人的“音乐耳朵”还在沉睡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函授专科班的《音乐教学法》课堂上,有位来自某中学的女音乐教师非常认真地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老师,你干脆别讲那么多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直接给我们介绍一种最有用的教学方法,岂不更好吗?”我微微一笑,对她说道:“你这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不过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你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有用的呢?”学员答:“不知道。”这是发生在一年前的事了,可当时的情景却一直历历在目,挥之不去。我老是在想几个问题:为什么总有部分音乐老师不重视教学理论的学习?他们对各种音乐教学方法在音乐整体教学活动中所起的…  相似文献   

6.
问:钝角大于90°。这种说法对吗?答:这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角叫做钝角,小学数学课本中有明确的定义:“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钝角的度数是有一个范围限制的,凡是度数在90°至180°之间的角都是钝角,这就说明,每一个钝角,都比90°大。所以“钝角大于90°”是正确的。有人觉得这样说少了一个条件限制,即少了“小于180°”,其实没有这个条件,并不影响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因为这不是给钝角下定义。试想,有哪个钝角不比90°大呢?如果反过来叙述“大于90°的角是钝角°,那就不正确了,因为在…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同一个音乐作品,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作品的美有不同的感受。同是一首乐曲,有的欣赏者会觉得它很美,有的欣赏者会认为很一般,而有的欣赏者则认为作品根本就不美。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是如何理解并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据了解,目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解决此类问题所持的指导思想和解决办法往往是:“各爱所爱,各美所美。”  相似文献   

8.
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会发出热。问:“我们身体含有多少热量”,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呢?这就得弄清楚:“什么是内能(热能)?什么是温度?什么是热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问:现在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主题背景下,音乐活动的安排往往总是“身不由己”地被主题牵着鼻子走。为了迁就主题,选择的音乐作品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的音乐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主题课程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吗?是否有什么改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几年,以前单一的音乐课变得更有趣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音乐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但繁华之后也看到,许多热闹的音乐课堂因为忽视了聆听而使音乐性大大降低。新课标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虚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教师常用的问题是:“甲午战争哪一年爆发?”“签订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多少银两?”“抗日战争的起因是什么?”……而日本老师的问题却是:“19世纪日本跟中国打了一仗(甲午战争),20世纪日本又跟中国打了一场(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中国跟日本开战,你认为会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打赢的几率有多大?如果输,会输在什么地方?”相比之下,可以看出:中国教师的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只停留在解释和阐明这两个层面上,而没有提升到应用、洞察的层面上来。长此以往,学生没有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思想的机会,思维发展将会受到限制。那么,如何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呢?  相似文献   

12.
好的音乐多了,喜欢音乐的人多了,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人也多了。人们一方面喜欢音乐,一方面又为“听不懂”音乐而困惑。音乐究竟能不能“听懂”?音乐究竟“叙述”了些什么?这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材料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音乐艺术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客易“听懂”。人们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去诠释它,但是力不从心。既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它;既然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我们就可以充分享用它;既然音乐“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就不存在“听懂”与“听不懂”。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学四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大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学,一把是音乐。”这足以说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而以往的音乐教学模式里已不适应现代教育,与素质教育也背道而驰,更谈不上受孩子们的欢迎了。那么如何让幼儿更加喜欢音乐、乐意参与音乐呢?  相似文献   

14.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呢?最好、最基本的办法是“听”。苏霍姆斯林基指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如今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然一新,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我和孩子们一起玩音乐游戏《狐狸和兔子》,我当狐狸,孩子们当小兔子。第一遍游戏后,小奕忽然跑到我面前问:“张老师.您说狐狸怕大蟒蛇吗?”我说:“当然怕了,大蟒蛇很凶猛的。”“老师,那我就当大蟒蛇吧.我来捉狐狸。”说完用期待、渴求的目光望着我,我真不忍心打消他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可游戏中没有这个角色,音乐中也没有这样的情节,如果满足了他的要求,其他幼儿也有新的想法又该怎么办呢?对于张老师的困惑,您有什么建议吗?  相似文献   

16.
潮州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潮州市大部分中、小学正在开展潮州民间音乐的传承活动。但现行从音乐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这三种传统途径的传承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缺乏教学时间,因为学校的课程安排是相对固定的。什么是融合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教什么的?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教音乐的。不过也有例外,不久前笔者在京城听课时,问上课教师教几年级的音乐,那位教师的回答令我感叹不已:“我不是教音乐的。”我正想着不是音乐教师也把音乐课上得这么好,他接着说:“我是教学生学音乐的!”  相似文献   

18.
音乐文学是介于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凡具有音乐性的文学体裁都可统称为音乐文学。音乐文学以其几千年的积淀具备了博大精深的内涵,学习音乐文学课程,可以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进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增强了文学底蕴,能起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计背景: 一次音乐课上,我让学生欣赏广东音乐曲艺晚会的资料片段,问了一些相关本土戏曲知识的问题,发现班上的学生竟然一题都答不上。我心里真的一阵揪心的痛,如果我们广州的孩子对我们本土的戏曲音乐一点都不了解,那还有谁可以传承我们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呢?我深感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肩上的重任。根据音乐新课标中“文化传承价值”、“弘扬民族音乐”这一指导思想,我设计了《查笃撑-粤唱粤好听》这一主题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粤剧的知识,学习吹奏粤剧小曲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本土粤剧音乐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新世纪新时期的本土戏曲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喜欢听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二是很多音乐教师把古典音乐捧上天,而大部分学生却喜欢听流行音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运用新的音乐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培养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