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县方言"有(无)"句的特殊用法,主要体现为可以出现在谓词前,也可出现在谓词后。本文主要对这两种用法的"有无"句进行分析,阐明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并通过共时的比较,说明梅县方言"有(无)"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超 《江汉学术》2011,(4):78-83
"褪"字最早见于《古今韵会举要》,表卸衣、花谢之义。进一步泛化为"凡物退落皆曰褪",在此基础上"褪"字的意义不断丰富、衍生。考察"褪"字的意义引申孳乳脉络,及与"退、煺、蜕"等字之间的交叉关系,检索一些词典失收的名词形容词并归纳其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3.
对话语体中表示"用言语表达、说明"义,现代汉语中用"说",古代汉语则主要用"曰"表达。纵观历史,秦汉时期主用的是"曰";魏晋至宋元时期,"说"作为这一意义仅偶有见例,"曰"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元朝至清朝时期,"说"在大量文献中已经取代了"曰",然而在书面语较强的文献中,"曰"依旧使用较多;及至新文化运动后,"说"才确立了其主导地位。产生这对常用词历时演变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如社会因素、民众心理等,决定因素还是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在前人基础上对表示"进入"义的"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作出进一步补正,认为表示实在意义的"进"在历时发展中逐渐替代了"入";而表示抽象意义的"进入"时,"进"对"入"的替换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少数组合中的"入"可被"进"替换。  相似文献   

5.
说“拼”     
近期,"拼"字的释义在原有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外延。本文从语义特点、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几方面阐述了该字的这一现象,说明"拼"发展出这样的新义新用法,是既有内因也有外因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意义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比理论对汉越语空间维度词对"深/浅(su/nng)"在空间语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汉语的"深/浅"组与"su/nng"组的意象图式大致相同,由于汉越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所以"深/浅(su/nng)"也存在民族间的差异性。对于房屋进深的认知机制,中国人倾向于描述三维空间内部的语义关系,而越南人却更着重于描述二维空间平面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意义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比理论和隐喻理论对汉越语空间维度词"厚/薄(dày/mong)"在空间隐喻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在"人品域""价值域""自然现象域"和"情感域"隐喻映射中,汉越语"厚/薄(dày/mong)"隐喻具有相同性。然而,由于汉越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所以"厚/薄(dày/mong)"隐喻也存在汉越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在汉越语中既呈共性又呈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8.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方位词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并用以表达空间经验的基本概念,其中"上"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早确立的方位之一。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对"上"进行语义分析并作出分类。大致分为6类,包括空间义类,品级义类,时间义类,位移义类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颜氏家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除去其中表示韵部名称的“为”1见),全书“为”字共有581见。其中动词用法397见,占比68.3%;介词用法71见,占比12.2%;助词用法10见,占比1.7%;凝固结构103见,占比17.7%。可见,本文中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1.
《說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古文和古音、训诂的重要桥梁。文章从"衣"部字的解说体例、语义分类、编排情况等方面对"衣"部116个字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80后"女研究生的择偶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运用《研究生择偶观调查问卷》进行施测。结果:80后女研究生在择偶观的不同维度上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其中在择偶目的上存在学校和年级的显著差异。结论:"80后"的女研究生在择偶上已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性意识和性趋向更加开放。因此,"80后"女研究生要树立正确的择偶观。  相似文献   

13.
“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都表示短时时段,但其句法、语义、语用特征有同有异。相同点表现为二者多充当状语,且后续VP一般都比较复杂。不同点则相对较多。“一时半会”只表短时义,多位于主语后,倾向于用于否定句,一般无法位置独立地用于顺序性事件。“一时之间”既可表短时义,也可表瞬时义;既可位于主语后,也可位于主语前;既可用于否定句,也可用于肯定句(二者没有明显频率差异);可以独立地用于顺序性事件,具有语篇衔接功能。这些异同可以从强势句法功能的影响或竞争、语义与韵律的制约、结构功能的延续性、时间顺序象似性原则及其他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4.
"舌尖上的中国"表达的出现迅速引起了"舌尖上的X"流行语的形成。文章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视角探讨了"舌尖上的X"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舌尖上的中国"在多重压传机制下形成,并在高频使用中逐渐固化为心理构式;"舌尖上的X"是在用法事件中抽象出来的部分图式性构式,其完形义在一系列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该构式在多种构式的影响下具有独特的音位、句法、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枞阳话中有两类特殊的"得"字结构——"得得/不VP"和"不得VP"。"得得/不VP"表达的是客观环境上的许可,"不得VP"表示主观猜测,二者共存于枞阳话中但其历史来源不同,"得不+VP"在枞阳话中的出现也使它"瓜分"了"不得+VP"的一些用法。二者都表现出了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不得VP"只有否定形式没有肯定形式,而"得得/不VP"表现出的是使用频率的差异,这种不对称除了有历时的动因也与"得"语义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留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帮助"与"帮忙"两个词经常产生偏误,通过分析调查偏误用例,概括出"帮助"与"帮忙"主要有四方面的区别:"帮助"不是离合词,"帮忙"是离合词;构成两个词的语素性质不同,"帮助"由两个动语素构成,"帮忙"由一个动语素和一个名语素构成;"帮助"后常带名宾,"帮忙"不能带名宾,常带动宾;"帮助"是动词,"帮忙"是兼类词。  相似文献   

17.
《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乐岁终身苦"句颇难理解,笔者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出发,即把"终身"的"终"和"身"分开,"终"字和前面的"乐岁"合成偏正短语,并根据当时"乐岁"的现实状况来解释"饱"字的意义,使整个句意自然贯通。  相似文献   

18.
对《说文》中"鹿"、"羊"、"穀"等字所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词义演变作了纵向考察,并对与之相关的字形分化作了动态分析。对"禄"字的说解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看法:认为"禄"字所从之"录"跟"鹿"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用”可以表示“必要”和“许可”两种情态意义,前者属于施事指向情态,后者属于说话人指向情态。两种情态意义与其出现的语境相和谐,在当代的普通话语体中“许可”义主要用于祈使句,句中不能使用过去时间词。“用”表道义情态主要分布于六种具有不同特征的构式,“用”主要出现在陈述语气的句子中,见于叙事语体中。“用”的否定、疑问、肯定三种用法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相关情态构式在构式化后期存在一些变化,其构式变化是语法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啼、泣、号、哭"这四个词是表哭泣义的一组同义词,其中"哭"占据着这个语义场的核心位置。经过两汉漫长的竞争,魏晋时,"泣"一度成为哭泣义的常用词。到唐五代时,"哭"重新夺回哭泣义常用词的位置,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