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谈“一国两制”时指出: “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的确,我国历史上北魏就曾实行过“一国两制”。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贵族。鲜卑族拓跋部居住漠北时,还是一个小部落,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该部从拓跋力微时强大起来,取得部落联盟世袭大酋长的地位。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始置百官,后又建都盛乐(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公元376年,前秦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逃跑,被其子所杀,诸部离散,代国遂灭亡。十年以后,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王圭)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河)即代  相似文献   

2.
拓跋鲜卑的南迁与其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以山名族,属东胡族系。依地理位置分为东部与西部鲜卑(北部鲜卑)两大部。西部鲜卑即拓跋鲜卑发源于我国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西北)。  相似文献   

3.
拓跋部为鲜卑族一支,原居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宣帝拓跋推寅为部落联盟酋长时,始离弃原住地,“南迁大泽”①(《魏书·序纪》)。至拓跋诘汾,又“南移”,历“九难八阻”,辗转至于匈奴故地。诘汾子即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力微时,并灭拓跋氏原所依附之没鹿回部,有“控弦上马二十余万”,“诸部大人,悉皆款服”,“远近肃然,莫不震慑”(《魏书》序纪》);又南向扩地至盛乐、鄂尔多斯一线,逼临塞下,为晋边患。②拓跋氏之由微而显盖由此始.不过,总的说来,那时的拓跋氏大抵仍未脱出“礼俗纯朴,刑禁疏简”,“以言语约束,刻契记事,无囹圄考讯之法”(《魏书·刑罚志》)的原始社会阶级段。至力微孙拓跋猗卢统部时(猗卢于公元三○八年“统摄三部,以为一统”,  相似文献   

4.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5.
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于登国元年(386年)建立北魏。天兴元年(398年)七月,“迁都平城”(今大同)。至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又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凡九十七年,历六帝七世。北魏定都平城后,大同就进入了历史上巨大的转折时期,不仅经济上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在政治文化诸方面对中国北方领土也发生过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发表一点肤浅看法。北魏以前,大同地区是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杂居的边郡之地。东汉末年,中原大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兴起,并一度主宰西域部分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主要有鲜卑、柔然、高车、吐谷浑、突厥等,他们分别隶属于阿尔泰语系东胡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汉藏语系的藏语族,其语言、血统、文化都大小相同,在物质文化上则颇多类似,其精神生方式又各具特点,值得深入考察。一、鲜卑与柔然鲜卑本东胡的一支,“别保鲜卑山,因号焉。其语言、习俗与乌丸同,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域”①。是我国古代北方大族之一。早在匈奴时期其中的一支已徙居西域,史载匈奴有呼衍王主西面;呼衍即呼延,既是匈奴四大主姓之一,又是鲜卑诸显贵…  相似文献   

7.
前燕初探     
前燕政权由鲜卑贵族慕容廆父子所创建,起初活动在今辽宁西部,不久迅速强大,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强国。因此,前燕政权不但在中国通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同时也是研究辽宁地方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一前燕慕容部,是东胡后裔鲜卑族的一支,原居鲜卑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哲盟科右中旗西边)。曹魏初年,莫护跋“率其诸部落入居辽西。”景初二年(元238年),莫  相似文献   

8.
浅谈两汉时期乌桓史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桓的前身是东胡。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攻破,据《乌桓传》记载,其一部分余众退保乌桓山,另一部分则“远窜辽东塞外”,此后遂分别以乌桓族和鲜卑族之名出现于史册,而东胡这一族称就被乌桓和鲜卑代替了。一、乌桓社会及其经济由于史料所限,关于东胡被匈奴攻破前的情况,我们知道得很少,只能根据零星记载窥测其个别细节。但建国以来,在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和宁城县南山根等地的考古发  相似文献   

9.
史书记载的"鲜卑山"共有五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五处"鲜卑山"实际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鲜卑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朝阳附近、混有乌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鲜卑为主体,包含乌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魏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之孙悃在黄帝王朝时代被分封于鲜卑山为诸侯,成为鲜卑族的始祖,子孙世代为君。至公元四世纪,鲜卑族拓跋=建立北魏政权,在南北朝时期,为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大融合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公元三八六年正月,我国鲜卑族的拓跋珪继代王位。四月,改国号“代”为“魏”,历史上称北魏,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 公元三九八年,魏王拓跋珪称帝,并宣布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魏国首都,开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自公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因平城在洛阳之北,故一度被称为北京。如《魏书·韩显宗传》:“既定迁都,显宗上书……臣愿舆驾早还北京,以省诸州供账之费。并功专力,以营洛邑。则南州免杂徭之烦,北都息分析之叹”。此次上书之时,  相似文献   

12.
在鲜卑拓跋部早期的历史上,推寅带部众从大兴安岭北麓迁出后,与匈奴人逐渐融合。期间,鲜卑人的祖先受到了先进的匈奴人的影响,其族群在体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一度出现了明显的与匈奴人趋同的现象,即匈奴化倾向。鲜卑人受久经汉文明浸润的匈奴人影响,是鲜卑早期汉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拜读黄佩瑾先生《论鲜卑拓跋部向封建制的转化》一文,获益良多,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不揣冒昧,撰文求教。一、拓跋珪建立的魏不是奴隶制国家黄文说:“拓跋珪即位以后,就建立了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封建主利益的国家。”这个论断,虽未明确地说拓跋珪建立的国家是奴隶制的,而只说它是“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但根据“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原理推论,黄文所确定的拓跋珪建立的国家性质应是奴隶制的,即使它处于过渡阶段,也应属于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4.
义渠考     
义渠为战国时代不同于华夏民族的一支少数民族。其与秦国战争不断,最终为秦所灭。秦昭襄王、宣太后和义渠关系复杂。关于义渠的族属争论较多.或以之为戎、或为狄、或为羌。然戎、狄皆为对异族的泛称,义渠为羌说论据亦不充分。义渠本身就是族称。为其族自称.和匈奴、鲜卑等民族一样,既是国名,也是族名,最后成为氏名。义渠地域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的大部分。然义渠王城及活动地区主要在汉北地郡,今甘肃宁县西北。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建立大夏政权的赫连氏,为匈奴与鲜卑混血儿铁弗刘氏的后裔,早在拓跋鲜卑建立“代”政权之前,二者就因为有相同的血缘而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共生”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铁弗刘氏与拓跋鲜卑之间开始突破血亲的限制,全面拓展了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联系,双方关系朝着复杂化的方向演变,二者之间有时表现为称臣纳贡的宗藩关系,有时则因为利益冲突而表现为敌我对立的关系。拓跋鲜卑与铁弗刘氏曾因为争夺北方霸权而处于长期战争,最终结果是拓跋鲜卑战胜了铁弗刘氏,从而确立了北方的统治权,具体而言,拓跋硅统一北方的过程,也就是铁弗刘氏败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次融合,民族之多,规模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从东汉末迄于南北朝,进入黄河流域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匈奴、鲜卑、羯、氐、羌外,还有丁零、乌桓、蛮族等。他们在和汉族融合之前,已不断互相影响与融合。匈奴人主要是南匈奴的后裔,另有匈奴分支屠各、卢水胡、南匈奴和鲜卑融合的铁弗,以及稽胡等。鲜卑有聚居在代北的拓跋部、辽西的慕容部,匈奴同鲜卑融合形成的宇文部,还有散居在青海的秃发部。丁零又称敕勒或高车,进入中原地区的称为丁零,他们主要分布在定州、相州和并州,翟氏这支丁  相似文献   

17.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18.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发表曹熙《〈木兰辞〉新考》一文。作者结合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的鲜卑石室与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33年)的石刻祝文,参照有关史料,考证木兰确有其人。《木兰诗》是木兰亲自写的。文章说,木兰,正写作穆兰,鲜卑族人,随父在河套定居。公元429年可汗又大点兵,即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珪发动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据通鉴记载,拓跋部先世酋长称可汗,对皇祖称先可汗。其时,木兰的父亲已老,不能出征,家中又无长丁,木兰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争进行了十二年。木兰在黑山头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边防重镇报到,当通信传令兵。“万里赴戎…  相似文献   

19.
一族别及其势力的成长回纥是唐帝国周边的重要部族之一,散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娑陵水(色楞格河)一带。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的祖先在我国史籍记载里说是匈奴族。如“新唐书”“回纥传”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魏书则说:“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勑勒,诸夏以为高车……其种有狄氏、表(袁之误)  相似文献   

20.
铁弗匈奴兴起于公元三世纪束、四世纪初,其始祖可追溯至南单于之后裔刘虎。考其族源,这是一支匈奴与鲜卑婚媾,而以匈奴为主的民族共同体。对其族源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北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