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中原 《师道》2007,(7):26-27
有人说,教师的最大欣慰莫过于“桃李满天下”,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却告诫教师要“爱满天下”。教育,说到底,它本身就是一项“爱的事业”,它是需要用“爱”来经营的。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言:“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主要指的是乡村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共性。作为“乡村的”教师及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提供合理性支持;历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为其公共属性的可能实现提供继承依据,乡村教师对新阶段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是其公共属性可能实现的前提,法律政策为乡村教师承担公共责任提供直接保障。但是,目前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使得乡村教师成为了疏离“乡村的”教师。因此,要实现乡村教师——作为、成为“乡村的”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就要重视对乡村教师公共性的培育和表达,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自由在高处”。“书生校长”程红兵却认为:自由在民间!他眼里的“自由”意指教师的自由,是一线教师身上所体现的那种自由的特质、一种对待教育的情怀,而非政治含义的自由。他崇尚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是他所说的理想教师的模样,也是他心中的理想教育在“教师”这一角色上的浪漫投射。在《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本书中,他从课程建设、教师素养、学校管理等多个层面,表达了“自由教师”这一充满理想主义、浪漫气质的角色构想。  相似文献   

4.
教师“减负”政策的目标是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在乡村教师“减负”政策落实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工作时间的延长与缩短、教学工作与非教学工作的平衡、学校工作与社区事务的冲突。它们使得乡村教师“减负”工作难以落实,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稳定。乡村教师减负工作可以从强化乡村教师专业培训、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组织氛围、赋予乡村教师专业自主权、重视信息技术“赋能”入手,进而提高乡村教师的“抗压”能力,以变“减”为“增”的方式达到“减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和难题是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发展问题一直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乡村教师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乡村教育质量。豫北乡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培养遭遇的难题更为突出,教师发展任务更加艰巨。调查发现,豫北乡村教师培养普遍存在着“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教不好”的难题,这一难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基于共同体和共享意图理论,立足豫北安阳、濮阳、鹤壁教育欠发达地区实际,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联合三市相关部门建立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通过“四种模式”,破解豫北教育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发展难题,激发豫北乡村教师发展意愿,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师德-师知-师能-师艺”,从而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以乡村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乡村学校应注重“1+1”教师培养模式的应用,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教师,满足学校教育发展要求。文章简述乡村学校培养“一专多能”教师的意义,探讨乡村学校“一专多能”教师培养途径: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制定措施,严抓落实;确定方法,多措并举;注重跟踪,落实考核。  相似文献   

7.
朱本双 《教育》2011,(5):50-50
日前,笔者在一些农村乡镇小学采访时,留意到年龄在50岁左右的老教师比比皆是,却很少见到年轻教师的面孔。在一些偏远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基本上都在50岁以上,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已十分突出。在乡村,流传着“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顺口溜,  相似文献   

8.
<正>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师爱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关系着年轻一代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衡量每位教师师德的重要标准之一。师爱的内容无比丰富,从根本上分析,它来自教师的“敬业”和“爱生”。 “敬业”是师爱的先决条件。 师爱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对自己职责的忠诚。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他所从事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的年龄划分阶段,18岁-45岁属于青年,46岁-60岁属于中年。但是,对于乡镇教师而言却决不是这样,乡镇中小学中35岁的教师就“自豪”地认为自己是老教师了,就开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育教学质量变得不再重要了,因为“争强好胜是年轻人的事”,各种包括优质课评选在内的活动不再积极参加了,因为“即使参加取得了名次也带不来实惠”。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公共性旁落的根源主要在于乡村教师发展方法上的失误,这种方法失误不是来自乡村教师本身,而是来自乡村教师以外的“他者”,或者说是一种“外在规约”。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在教师培养、培训及保障等方面均对乡村教师予以特别倾斜,这既是对乡村教师特殊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乡村教师队伍的积弱事实的一种承认。目前我们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仍存在队伍“逃离”、文化“盲从”、各方“掣肘”等典型弱势表征。针对这种弱势状况,需要树立现代化的乡村教育理念,强调乡村教师角色的多样化和乡村文化的固有特色;建立现代化乡村教师编制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化的培养培训体系;同时在教师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逐步实现乡村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为乡村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现代化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 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更直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现在在不少学校教师的爱却弹出了不合谐音调。打骂体罚有之,偏心不公平有之,缺乏敬业有之,利用学生及家长也有之,不管学生,只做经师者更有之。鉴于此笔者以为重新研究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瓦·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爱的经验理论,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振奋教师之精神十分有其必要。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辛勤从事教育活动。他在平凡的教师和乡村中学校长的岗位上做出了出类拔萃的成就,被前苏联教育界推祟为“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成就的取得,除了他的实践基础,教育信念之外,有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这就是对儿童深沉的爱。苏霍姆林斯  相似文献   

13.
切实搞好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笔者由于工作岗位变动,用近一年的时间深入偏远农村学校和班级实际进行调研。现就是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现状和如何配置农村学校教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完善教师教育模式,建构“U-G-S”协同培养模式是落实我国乡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教师内生发展动力所在。为了更好地解决培养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目的错位以及缺少持续性的运行机制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乡村教师情怀培养、激发“U-G-S”主体性、构建职前职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教师培育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教师"教育爱"谈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要确立教师职业情感培养标准,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大学教师的“教育爱”催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伍红春 《课外阅读》2011,(8):102-102
教师爱生,老生常谈。教师爱生,理所当然,不少的文章和书籍,乃至不少人物的先进事迹都是“爱生”的最好阐述,把“爱生”的主题推向了极致。当然,也出现了“爱”与“严”的讨论,“宽严相济”,“严是爱,松是害”等“如何爱”的问题似乎也得到了证明。但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老师施以“博爱”或“软硬兼施”或“严就是爱”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折中,往往效果不佳。究竟如何“爱生”看来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是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本文结合自身组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对面向农村,构筑乡村教师教育平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加快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下,重庆市实施的“代转公”政策并不意味着重庆市的代课教师问题得以真正解决。对“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问题的提出及对其价值的分析,对于有效处理“代转公”教师发展,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提高,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要做一个好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忙忙碌碌,默默无闻,何处体现其魅力呢?答案就在教师这一份神圣的职责中。
  一、爱能产生巨大的教育魅力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爱是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因为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温馨的,教育本身就应该洋溢着浓浓的爱意。这种爱应该是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爱。教师要把爱注入到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所有教育都应该是爱心教育。爱心教育是给学生真情的母爱,是用友情去弥补亲情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鼓励去驱逐畏缩,用爱心去抚慰创伤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智慧撞击学生思维波澜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回避保护学生自尊的教育;爱心教育是承认差异、开发潜能的教育,是走进学生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朋友、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爱心教育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的教育。爱心教育是具有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学生的需求先于一切,学生的困难急于一切的服务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意味着“无私与奉献”,所以选择了教育职业就注定了与“奉献”牵手;加入了教师的队伍就意味着与“无私”齐驱。所以教师最大的魅力就是“无私奉献”的爱。  相似文献   

20.
武琳 《师道》2013,(10):13-14
适逢第29个教师节,2013年中国“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圆满落幕,最美中国乡村教师们的事迹再次让大家润湿了双眼,净化了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温暖与力量。教育的至善与大美。乡村教师们用自己朴实的“做”代替了奢侈的“说”,用无私的奉献代替了索取,用创新代替了保守,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了最美的希望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