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谚语被称作是语言中的食盐,是语言中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语项,英谚与汉谚各自体现着自己鲜明的文化色彩,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意义重合的谚语是极少数的,用汉语简单地对译英谚往往导致意义的亏损和歪曲。  相似文献   

2.
谚语被称作是语言中的食盐,是语言中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语项,英谚与汉谚各自体现着自己鲜明的化色彩,由于化的巨大差异,意义重合的谚语是极少数的,用汉语简单地对译英谚往往导致意义的亏损和歪曲。  相似文献   

3.
浅谈英谚汉泽的语言运用孟东维英谚汉译不但要做到表情、达意,而且还要在译文中尽量使用汉谚式的语言。所谓汉谚式的语言是指译文在形式上符合汉谚的格式特点,而不是解释性的译文。译文既要做到简炼、尊重原文,又要尽量合辙押韵,给人以音乐感,便于记忆。例如:1.T...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人民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一个国家语言中的精华部分。它言简意賅,形象鲜明,音韵和谐,富于修辞色采。因此准确而生动地翻译一国的谚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就英谚汉译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体会。首先,要准确理解英谚的含义。翻译中如能找到在意义与形象上和英谚完全对等的中谚,当然再好不过,不  相似文献   

5.
英谚具有精炼而意味深长,以其很小的语言的躯体承载着很重的语言的重量的优点。本文认为,选择好的英谚授予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很自然地发挥它的精湛明快,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精练而富于哲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英语谚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容易在汉译的过程中失真,致使翻译不能很好地表达原义。本文重点探讨了英谚翻译的有关技巧,以期能对英谚的汉译、汉用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教学中,将英谚格言融进英语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感悟和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而精炼有意义的语句,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英语谚语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谚语能使语言增色不少,掌握英语谚语能给我们学习英语语言带来无穷的乐趣,本文对英语谚语的分类和翻译及其研究英谚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反映其民族的文化特征。了解和掌握尽量多的英语谚语无疑对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大有裨益。该文着重探讨了英谚汉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英语谚语语言美的各个方面,包括朴实美、对称美、韵律美和意象美,并指出深刻认识和学习英谚的语言美具有明显的审美教育意义和英语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刘云波《英谚中一种特殊句型的反译》一文中的探索作了充分肯定和评价,但也对其不足之处作了更正和补充,并对其归纳出的反译句型模式提出修正意见。此外,对英谚汉译的注意点以及刘文中若干译例的译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谈英谚汉译的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直译和意译两种不同观点,从汉英民族的文化差异和英语谚语的特征两方面入手,对英谚汉译的技巧及处理方法进行研究,提出英谚汉译可采用同值、近值互借法、意译更改重编法、直译勾起联想法、对称似联添字法以及直译、意译套用法加以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3.
英国教育与 ELS 语言中心英国是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先进欧洲国家,工业、农业、远洋运输业、银行金融等行业发达。英国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英国教育以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蜚声世界。英国又是英  相似文献   

14.
英语谚语是英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相沿成习,在英国人民当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英语谚语在语法结构上表现形式丰富多采,有完整的简单句和复合句,也有不少省略句,有时甚至简练到只有两个字却一语中的,表意深刻。英语谚语在语音结构上有时也吸收了英诗中的一些韵律,音韵优美,节奏感强。本文试就英谚的语法结构和语音结构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表现在它的谚语之中”.英语谚语是英美民族语言中十分生动、有趣的成分,它反映了大众的智慧,包含朴素的哲理.它用词浅易简约,在为人处世的方法上给人们以启发、提醒或警告.修辞格可谓英谚的一大特色,研究分析英谚中的修辞格对了解和掌握乃至正确运用英语修辞、对于加深理解、学好用好英语也是大有裨益的.下面就英谚中的修辞格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参阅:一、明喻(simile),又称直喻,是用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另一事物,两者在本质上或性质上有相似之处.通常格式是“主体+喻体”,中间“Like”或“as” 隔开.如: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化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徽州民谚、民歌与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关于此的英译研究在徽文化研究领域尚属空白。以徽州民谚、民歌、民谣与徽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探寻其英译策略,可以在译语中传真与重构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对英语谚语的理解和翻译问题,从英语谚语的句法特点入手,通过对某些英谚特殊结构的分析,阐述了美谚汉译的处理技巧,以期使目的语更加传神传韵,为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王道发 《职教论坛》2004,(20):62-63
本文以汉、英语言作为比较,举例谈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汉、英语言差异这一问题,中国和英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反应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有许多差异,尤以传统的习俗用语、语汇运用、修辞手段及思维方式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英语的两大最为重要的语言变体.虽然属于同一种语言.在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各个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本文从语法方面阐述英、美语言的不同,以便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有效地和英芙人士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谚语可以分为自然谚和社会谚两大类,这两大类都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自然谚的科学性表现为:气象谚的科学性;二十四节气谚的科学性;农业生产类谚语的科学性。自然谚的局限性主要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如"种地没巧,深耕细刨""种地没巧,粪灌尿泡""种地不用问,精耕多上粪""庄稼不用问,水肥打头阵""夏至鸣雷,早稻定丰收""夏至起西北,晒死摇筛竹""夏至难逢端午日,百年难遇岁朝春"等等,都是片面性的。社会谚的科学性是应该值得肯定的,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了实践观。但社会谚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历史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谚语语言形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