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教完高中语文第一册二十四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立即有几个学生拿着《史记故事选译》(一)找上门来,向我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即“两本书撞车打架了!”我翻开两本书一查对,原来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段话,在课本和《史记故事选译》里,不但句读不一,并且连解释也大相径庭。现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2.
掌故,现在多泛指中外古今的轶事 传闻,或事物的出处。它原是一种官 职,从汉朝开始,“掌故”是太常所属 太史令的官,专门管理国家历来的 故事。唐代《官职志》中,设有“内侍 掌故”和“州郡掌故”,分掌官延及各种流传的故事,乃至轶闻,考证等等。后来历朝的文人笔记,凡搜集上层社会人士的轶事和朝野遗闻、民间传说,也统统称为掌故了。 由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又由于语文教学多选用文质兼类的古今诗文,语文教学就与掌故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掌故为“轻武器”,或借掌故析字释句,或用掌故剖析篇章,或凭掌故排疑解难,或引掌故指点学法。那些生动形象针对性颇强的掌故一被引证,顿使满堂生辉,成为课堂教学艺术中的一粒灿灿明珠。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描写人物上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兆琦先生在他的《司马迁与(史记)》中所言:“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11页)《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一篇较好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的范文。该文通过记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着重塑造了占居矛盾主导地位的机智勇敢而又深明大义的封建时代的爱国者形象——蔺相如。  相似文献   

4.
《圯上进履》这则故事,载于《史记·留候世家》。后来《汉书》里的“张良传”转载了。两书所载内容完全相同,只有个别字句的差异。一些专家认为,从这些个别差异中可以看出,《史记》比《汉书》写得生动些。现在引这则故事,多据《史记》。《圯上进履》这个题目是后人选录时加上的,我们沿用了。这段故事不长,乍看似乎也不难懂,可要是细抠起来就会发现不怎么容易。它有若干词义、语法等方面的难点。现在我们就以这些难点作重点,试  相似文献   

5.
《史记》用“儿女子”凡两处:(1)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卷八《高祖本纪》)(2)(韩)信方惭,曰: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卷九二《淮阴侯列传》)“儿女子”为何义?《中文大辞典》认为“犹妇孺辈”.有关《史记》选本及译本注本,如王伯祥《史记选》、上海出版社的《中华活叶文选》、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白话史记》、《史记今注》等,基本采用了这一说法,将“儿女子”理解为妇人小子.郭松析、刘有志二先生认为:(1)“儿女子”是偏正词组,不是“儿”与“女子”平列的联合结构,“女子”是中心语,是所  相似文献   

6.
自从《汉书》问世以后,人们便将它与《史记》并称,以之作为我国古代史书的代表。实际上,在封建社会里,《汉书》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史记》。旧史家曾将之奉为“命代奇作”、“史家冠冕”,争相钻仰,“奔走班固之不暇。”(《通志·总序》)平心而论,《汉书》的学术成就,确也不在《史记》之下。然而,建国以来,对《史记》的研究甚为热烈,  相似文献   

7.
始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今年祖龙死”谶言,在唐代部分文献中引作“明年祖龙死”,并由此引发了对《史记》原文的争议。通过对谶言故事的版本及流传的分析,可以发现《史记》作“今年”本不误。“明年”异文的出现,是唐人出于对《史记》系年及叙事逻辑的不理解,而改动谶言原文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大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斑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卷二)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多篇记叙战国时代门客活动的文章,许多门客的故事也为学生所熟悉,源于这些故事的成语典故,更是广为流传.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散见的门客事迹,激发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现在本文对门客的有关问题作点介绍.战国时代有权势的人家供养许多门客为自己服务,这叫做养士。投靠了主人的“士”又叫“门客”、“食客”、“舍人”.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至食客三千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取“食客门下”(亦称“门客”)毛遂等二十人去楚国订立合纵盟约,而当楚王  相似文献   

10.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中国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类。从表面上看,《史记》属于史部,但历代学者在谈论《史记》的文化品质时,又常常把《史记》归入子部。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这与司马迁为《史记》树立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标尺相关,与他借《史记》承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思想相关。从这一意义上讲,深入研究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应该是《史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史记》堪称是雄视千古的杰作。它的出现不但打破了已有的史学秩序,而且为中国史学…  相似文献   

11.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12.
一、把下面加点词注音并翻译句子:盖君子善善恶恶,君宜知之!(《史记·平津侯列传》)二、选择“而”、“于”、“以”、“为”、“则”、“与”中的一字填在合适的句子中:①故君子之所以日进( )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荀子·天论》)②子温( )厉,威( )不猛,恭( )安(《论语·述而》)③先生之方能若是,( )太子可生也。(《史记·扁鹊仓太公列传》)④故( )言举人,若( )毛相马。(《盐  相似文献   

13.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14.
是金还是铜?     
问:小学历史《商鞅变法》一课中“南门徙木”故事里所说的金是黄金还是铜? 李石答:小学历史课《商鞅变法》中商鞅“南门徙木”取信于民的故事,取材于《史记·商君列传》。文  相似文献   

15.
《史记》“近于圆而神”,《汉书》“近于方以智”,这是马班比较研究的传统论点,但历来谈及此问题的学者都本于章学诚,很少注意到顾炎武也有相似的论点。我们从文献学的方法出发,对《汉书》和《史记》进行比较,钩稽出《汉书》对《史记》做了挪置的材料,对顾炎武的论点进行了再阐释,从叙事手法的角度重新论证了《史记》“近于圆而神”、《汉书》“近于方以智”的传统论点,使其更加充实有据。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史记》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证。首先,从《史记》的创作动机来看,《史记》意在和儒家经典《春秋》比附。其次,考察司马迁的漫游踪迹,他探访的都是儒风炽热的地方。再次,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的主要篇目,它们彰显的是“让”、“义”等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选自《史记·滑(gǔ骨)稽列传《的增补部分,标题是编者加的。作者褚(chǔ础)少孙,西汉末沛(今江苏省沛县)人,宣帝或元帝、成帝间做过博土。他爱读《史记》,对《史记》残缺的篇章,他都搜集史料加以增补,使它完整起来。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时做邺县县令。他是一个新兴地主阶级法家政治家,又是一个杰出的无神论者和治水专家。从《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可知,西门豹做邺令以后,坚决执行李悝的“法治”路线,严厉地镇压装神弄鬼、假借迷信残酷剥削和杀害无辜人民的奴隶主恶霸势力,在这之后又带领邺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治服漳水,夺得好收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反动奴隶主阶级、唯物论对唯心论、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司马迁《史记》断限的推断虽有数种说法,但从与司马迁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从《史记》断限与成书的关系上推考,《史记》的断限应该是“太初”、“麟止”为《史记》的定稿之年。  相似文献   

20.
“丛祠”解     
“丛祠”二字,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 又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关于“丛祠”的意义,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史记选注》(王晓传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北京第一版)注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