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遂自荐     
此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期,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其弟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准备带二十名文武随从前往,但只选中了十九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站了出来,向平原君说:  相似文献   

2.
王华  王燕丽 《河南教育》2009,(11):46-46
开篇先作解题:平原君,指陈平原先生。习惯这样称呼,除去“君”的尊称之外,也有点对“卿相之侠”的联想。平原君赵胜,战国时代赵国惠文王的弟弟,靠“招天下贤士”而“显名诸侯”。这是见之于《史记·游侠列传》的记载的。题跋,这里只是借用,  相似文献   

3.
"一言九鼎"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此段话讲述的是秦昭王十五年的时候,秦国出兵赵国的成都邯郸,使其陷入困顿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窘境,赵王只得派平原君到楚国搬救兵,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知道后,自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4,(4):18
正"毛遂自荐"我们可能常常听说,但"毛遂自刎"听过的应该不多。延伸考证往往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意料不到的东西。酷咖网(kuka.hnjy.com.cn)有更多意外之喜等着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他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称:世人皆称魏公子大义,认为他门客三千,才敢非凡;认为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  相似文献   

6.
公孙龙(约前325~250年),复姓公孙,名龙,字子秉,战国时赵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公孙龙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集解》引郑玄曰:“楚人”,《正义》引《家语》:“卫人”。又《史记·孟荀列传》谓:“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如此即有两公孙龙的问题。据近人考定,著作《公孙龙子》一书者乃战国末年赵人公孙龙。约晚于惠施,略早于荀子,大抵与《墨经》作者同时。为赵平原君门客多年,曾劝平原君勿以存邯郸而受封,平原君待之甚厚。提倡“偃兵”,曾一度游燕,说燕昭王以偃兵事,又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事。晚年,齐使邹衍过赵,相与辩难,公孙龙遂被绌,后即卒。  相似文献   

7.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的名篇,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147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邯郸遭到魏军包围的时候 ,门客毛遂自荐 ,随平原君出使楚国 ,以机智善辩而说服楚王出兵救赵 ,回来时 ,平原君称赞说 :“毛先生 (毛遂 )一至楚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 :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 ,象征统御九州 ,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 ,象征天子权威。“一言九鼎”便由此而来 ,比喻说话很有份量。一句话重于九鼎。一言九鼎  相似文献   

9.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历史散文。处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显得十分活跃,形成了一个“士”的阶层。而当时的王公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或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竟相招揽具有一技之长的士为其出谋划策、效忠卖命,这便形成了当时特有的养士之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养士著名。司马迁在《信陵君列传》中写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  相似文献   

10.
思佳 《学习之友》2009,(4):29-29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遂(平原君门下的食客)自荐时,曾就锥子与布袋问题同平原君(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展开过一场争论。平原君问他:“先生到我这儿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处在世上,如同锥子放在布袋里,锋刃立即会显露出来。先生已来了三年,我没有听到别人称赞过你的本事,看来依是没有本事的。”毛遂反驳道:“我的本事没有显露出来,是因为你没有把我放进布袋里。若早有人把我放进布袋里,岂止是脱颖而出,而且是会像禾穗的芒尖那样,整个锥锋都挺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孟尝君出关     
战国时期 , 各诸侯国中炙手可热的权贵们 , 多有豢养门客的风尚 , 最著名的有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 他们被后人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而“孟尝君出关”的故事则是通过其戏剧性、趣味性客观展现出“门客”这一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先看《史记 · 孟尝君列传》的记载—— 齐闵王二十五年 , 齐闵王二十五年 ,复卒 ( 最终 ) 使孟尝君入秦 , 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 人或 ( 有人 ) 说秦昭王曰 :“孟尝君贤 ,而又齐族 ( 齐国王族 ) 也 , 今相秦 , 必先齐而后秦 ( 关照齐国屈损…  相似文献   

12.
《毛遂自荐》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中记叙毛遂随平原君使楚定合纵之约的经过。平原君是战国的四公子之一,名赵胜,赵惠文王之弟,任赵相,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毛遂就是他门下的食客。所谓合纵,是山东六国联合抗秦,这里指赵楚定合纵之约,联合抗秦。就战国时代的整个形势看,秦国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战争,而基本上是秦国分别向东方几国进攻。秦国打败楚国之后,于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使白起为将攻赵,大破赵军于长平(现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射杀赵将赵括,传说坑杀赵卒40万人。后二年,即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又一说,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围邯郸”在赵孝成王九年,即公元前257年),秦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使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同往,取得了“合从  相似文献   

13.
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一位下层门客,《毛遂自荐》一文中载有他与平原君的一段精彩对话: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  相似文献   

14.
郭文 《考试》2005,(Z1)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司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就说明,博士在那时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门客”、“食客”、“清客”这类名词,它们字面虽有些不同,但它们的含义却基本相同,指的是无固定职业而受聘于人、作些帮忙或“帮闲”的人。这类人的成分很复杂,有赋闲的小官僚,有失意的士人,还有贩夫走卒、“鸡鸣狗盗”之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蓄客之风很盛,如孟尝君等“四公子”就各养了一大堆“食客”。此后历代相沿,此风未泯。如大家熟悉的“毛遂自荐”故事中的毛遂,就是赵国平原君的“食客”。编写《吕氏春秋》的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这类人平时比较清闲,有的还故意装出一副“儒雅清高”的样…  相似文献   

16.
平原君身世与任赵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不太清楚和有歧异的平原君身世、平原君任赵相等相关历史史实进行了考证;对平原君为政对赵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论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博士”、“硕士”和“学士”,这些名称经常出现在古籍文献中,不过古代的用法与现在的含义大相径庭,现加以比较之。“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这说明,博士在那时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  相似文献   

18.
黎醒 《现代家教》2002,(11):30-30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与现代的含义不尽相同。博士源于战国时代。据《史记·循吏列传》所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也有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这说明,博士在那时既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硕士我国五代时期即有。《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  相似文献   

19.
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太史公曰 :平原君 ,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 ,平原君贪冯亭邪说 ,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 ,邯郸几亡。”令 :使。智 :理智。由于贪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 ,丧失理智利令智昏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古有‘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画地为牢’的事例,这都是诚信的金科玉律。”在生活中,像这样把“一言九鼎”理解为坚守约定、诚实守信的情况不胜枚举,而这种理解是有悖于此词的原义的。“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昭王十五年,秦国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