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新闻界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新闻自由"权力"异化和新闻缺乏社会责任等问题,一些受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媒介的素养亟待提高。本文将着重从媒介的组织艺术、队伍建设、沟通艺术等层面解析提升媒体媒介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传媒权力是媒介通过褒扬、贬斥、劝服、引导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社会支配力量。就其性质而言,传媒权力是一种表现为影响力的公权力。传媒权力背离维护和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就会形成传媒权力的"异化"。传媒权力异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伦理方面的缺陷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从媒体伦理角度加强对传媒权力异化的治理将有助于传媒权力的合理有效运行和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媒介审判"现象成为新闻界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的迅猛,严重影响着司法案件的审理。本文认为媒介审判是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指出不论政府、媒介还是受众都应正确认识媒体的社会责任,防止责任异化。  相似文献   

4.
屠炯 《视听纵横》2004,(6):34-35
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逐步升级,媒介组织对于市场的依赖日益加深,而在面对一个同质化程度见长而受众的注意力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的市场时,许多媒体都逐渐树立起公关意识并开展了具体行动。媒介组织自身展开的公关,是一种以公众和社会组织为公共关系客体的反方向的公关行为,对塑造媒介形象、扩大媒体影响力以赢得受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茹 《新闻知识》2005,(6):39-41
公信力就是因公众的信任所产生的社会权力,或说社会影响力、媒介能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或说是媒体在公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介机构取信于社会与公众,保持自身良好社会形象,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李倩 《新闻世界》2010,(4):111-112
消费社会下,受众和媒介出现了异化现象,受众通过媒介的偏移宣传而倾向于异化消费,成为异化的受众;媒介也因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造成管理失范和假新闻泛滥,成为异化的媒介,受众和媒介的双重异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从受众视角出发,聚焦媒介平台对受众的剥削.研究发现:媒介平台受众剥削的基础是资本扩张形成的结构性霸权加剧了受众异化;媒介平台对受众剥削呈现出三重异化下三重剥削的新特点;媒介平台对受众剥削的布展逻辑是基于算法推荐机制下对受众进行的数据控制和驯化.当前,为使受众免受剥削,就必须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厘清数据权力边界,培养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后指出我国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舆论审判"或"媒介审判",公众和媒体在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中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权力对舆论和媒体进行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电视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受众的首选媒介,但是,我国电视传播中涉农节目与农业受众人口极不相称。造成农业受众在信息传播领域资源配置处于边缘化位置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和广告市场的分布。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三农"拥有广大的受众基础,届时,"三农"将成为电视传播的新的生长点。但是,电视媒体在竞争的同时不可忘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当下的经济危机语境下,电视媒体从业者要为"三农"走出危机提供资讯支持和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媒体对赵作海事件的报道的影响至今仍余续未绝。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媒体将本该严肃理性的社会新闻进行了全方位娱乐化解读甚至炒作,造成媒介权力对个人领域的渗透,对个人及受众权力的影响。对此,将媒体娱乐化背后的媒介权力及其影响阐释和反思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12):50-57
延续大众媒体时代的"盲点之争",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劳动之争的核心议题是"受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这场论争已经发展成为相当复杂的理论辩论。为了更好展现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全貌,论文在厘清此次论争各方观点的基础之上,从"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适用"、"社交媒体价值来源于受众劳动还是其他"、"受众是被剥削还是文化参与"三个维度梳理和分析"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这一社交媒体受众劳动论争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3.
石晓峰 《新闻窗》2013,(1):54-54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是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今,随着以微博所代表的新媒体的日益兴起,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据《小康》2012媒体信用调查显示,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的主流网络媒体”排行中,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22):68-72
在传统媒体主导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时代,公众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也有人将其称为"媒商"。互联网全面勃兴、尤其是社会发展到社交媒体时代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愿景成为真切的现实,社会成员均在不同程度上介入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与这种媒介环境变化相适应,公众新闻传播教育也应实现从思路到举措的全面嬗变,其关键是将教育重点转向以"媒能"为标志的新媒介素养,拓展公众自觉运用网络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能力与技巧。同时,对于意见领袖、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应当实行有针对性、各有侧重的分层化教育,以契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相似文献   

15.
新闻舆论监督一直是新闻传播业的重要职能,多层次多形式的媒介对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社会媒介,广大受众参与到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增强社会的透明度,进一步弘扬了社会正义。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媒体逾越手中权力,违背新闻精神影响舆论氛围的案例,而当司法中也出现"沉默螺旋",这便形成了"媒体审判"。但是,"媒介审判"作为新的传播环境衍生出的产物,其对舆论风暴的号召力不可小觑,所以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让其在安全轨道上正常行驶。  相似文献   

16.
受众是理解媒介产业运作的关键。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受众角色的"主体性"长期被忽视,在批判视野中,对受众角色的理解则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集体到个体,从异化到解放的转变过程。网络时代,受众的地位有所改变,角色也更趋多元和复杂,随之而来的文化产品所有权问题也成为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传媒社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社会”概念的 提出与阐述 之所以提出“传媒社会”的概念,是因为现代传媒对计会的介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深,它以社会同公众之间媒介的身份,将概念中的“社会”以具体形式提供给同媒体发生接触的所有人。从这个角度看传媒,我们通过它所了解的现实社会有拟态特征,也就是说抽象的“社会”经过传媒之手,转化为我们能够感应到的真实,在这中间有个拟态  相似文献   

18.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媒体是社会正义之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的建构者,它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于国家行为正义与否的判断。本文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为立论依据,认为在"棱镜门"事件中,媒体应明晰国家利益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借口掩人耳目、隐瞒权力滥用、置公民隐私权于不顾的做法有悖于媒体看护公众利益的天职,无助于社会正义之现实环境的建构。媒体可通过自我监管、强化正义观念、规范编辑加工手法、深化专业主义来建构社会正义的媒介环境,实现社会进步的边缘突破效能,进而维护社会正义的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20.
麦奎尔指出:"人们认为媒介具有‘伤害'社会(引发冲突和失序)以及对社会有益的可能性(维持秩序和社会整合)."①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中所营造的媒介环境,有可能引发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误判.目前有关社会新闻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引发受众对于媒介过度渲染的社会环境现实化,从而产生媒介恐慌,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