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谣言的治理需要我们多维思考。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几起典型网络谣言事件,分析了当前网络谣言呈现出的新特点。同时,以宪法相关规定为基础,提出谣言传播不属于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网络谣言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也给政府公共治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应当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谣言扩散预警机制、加强政府舆情监测和疏导、及时有效地公开发布政府信息等方式切实解决这一社会毒瘤。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的参与,从政治路径、法律路径、文化路径、技术路径等多维路径综合治理才能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愈来愈成为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大V的落马更引发了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思考。"网络谣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根源,体现了网络世界中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以及单向度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疏导,搭建网络辟谣平台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在监督社会、维护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化解网络谣言可能引发的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前,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公害,它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传播,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给我国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了极坏影响和损失。依法严肃整治和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已势在必行。本文揭示了网络谣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我国在网络谣言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具体措施,旨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共同抵制网络谣言,使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作为经由互联网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主要生成于相关社会信息模糊、参与主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现实社会矛盾和网络虚拟环境。为消解和应对网络谣言,需及时真实公开信息、完善相关法律治理、提升网络监管技术、促进社会和谐公正、以主体自律层层把关。  相似文献   

7.
谣言是一种古老而又常新的社会现象,它就像漂浮在社会系统中的幽灵,会对人们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谣言的传播又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哲学审视中的社会谣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谣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谣言的生命在于流传。思想上的共鸣使人们信谣、传谣。社会谣言在本质上是众多个体的评价活动通过传播所形成的意见,是社会评价活动的结果。谣言与谎言、传闻等不同。社会谣言往往在流传中形成和运动。社会谣言对现存社会秩序具有巨大的破坏力。社会当局反对社会谣言。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广阔的信息空间,也给谣言提供了新的、更具时效性和隐蔽性的传播工具。网络上散播的虚假言论、恶意炒作、错误思潮腐蚀广大网民思想,混淆公众视听,为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有损他人利益,降低政府公信力。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线社交网络作为信息化的产物,促进了线上和线下生活网络的交融和发展。谣言作为网络社交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机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引入基于SIR的谣言传播模型,给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所选择扮演角色的概率表达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结合用户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点,进行数据仿真模拟,探究用户与谣言传播的联系。为了检验SIR模型的合理性,引入网络中真实的谣言传播数据,然后分析比较模型分析得出的谣言传播过程与真实情况的差异情况,得出相应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的背后往往是网络推手的大肆炒作。网络推手以制造、传播谣言的方式来影响群体的舆论和行为,进而获取商业利益。网络推手对社会的"谣动"不仅伤害了网民情感,更扰乱了网络秩序。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推手制造谣言的要素、手法,透析网络推手的趋利本质。同时,对如何防治网络推手的恶意炒作,消解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在大众传播中失真是一种必然现象,但并不代表网络谣言可以泛滥。目前,我国网络舆论失真与网民特殊心态、市场需求、传统媒体话语权、政府对信息公开滞后或隐蔽、网络大V们推波助澜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网络谣言蔚然成风,特别是"秦火火事件",可以说将网络谣言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目前,网络谣言的传播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特征,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通过对其动因的探究,初步总结出防控网络谣言是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共同努力,在自由表达权利与建立维护网络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5.
与以往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加恶劣,其不仅危害到了造谣对象的工作与生活,欺骗了广大网民,引起社会恐慌,也威胁到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因而有必要对如何规避网络造谣的危害及风险进行探讨。针对其所带来的各种危害与风险,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网络伦理的宣传力度、增强他律与自律、使用信息过滤技术等技术手段及架构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等角度出发来实现将网络造谣事件的出现概率最小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微博以其强大的开放性、简单的操作方式和较低的进入门槛等特点在我国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各种谣言借助微博传播也十分普遍。对此,本文以日本大地震为例,分析了微博时代谣言泛滥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微博时代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吴越  肖容 《教育技术导刊》2020,19(3):194-199
近年来,微博谣言因其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影响后果严重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网民对于微博谣言关注度程度随时间变化,关注侧重点漂移客观反映了微博谣言治理效果。因此,研究微博谣言关注度具有重要价值。以新浪微指数平台为大数据分析源,通过时序特性分析方法深度挖掘近5年网民对微博谣言关注度的时序特征。研究发现,微博谣言关注度时序是一个无明显趋势和周期的时间序列。5年中序列最大峰值出现时间与两高院出台惩治网络谣言相关《解释》的时间吻合| ARMA(1,2)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微博谣言关注度序列|手机端谣言关注度数量约为电脑端谣言关注度数量的2.8倍,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力为持续一周逐渐减小的正面冲击效应|网民关注的微博谣言热门信息主要集中于谣言惩罚的相关政策、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辟谣、明星向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以及安全问题相关的辟谣榜4个方面。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微博谣言关注度时序规律,从而为有效制定微博谣言抑制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震谣言使公众产生恐慌情绪,不少省份甚至出现公众"等地震"的举动。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各省市地震谣言的梳理,探究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府部门应对地震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容易滋生谣言的时期。谣言是集体的行为,体现出群体的认知和情感。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激起群体的情绪反应,增强群体的心理力量,促使事件升级。对谣言要"顺势而为"地引导、防控,通过公布真相、培育社会信任、化解从众心理,构建起应对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谣言问题更为普遍和广泛,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的安定。谣言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依据社会心理学视域下谣言产生的机制分析农村谣言产生的成因,提出减少诱因、公开信息、畅通正式沟通渠道等措施来制止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