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文化认同问卷对2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年级主效应在语言、宗教和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性别主效应在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对语言认同和宗教认同的解释率分别是4%和9%;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联合对身份认同的解释率为7%.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影响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多元文化背景对内地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藏族大学生在内地多元文化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母语文化身份。(2)西方文化的学习对内地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一些影响,但不显著。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当今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环境下藏族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差异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多元文化背景对内地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藏族大学生在内地多元文化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母语文化身份。(21西方文化的学习对内地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一些影响,但不显著。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当今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环境下藏族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差异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洪艳荣 《教育探索》2021,(10):67-72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不仅关系到自身道德生命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挺拔、价值理性的稳健,还关系到知识理性的建构、家国使命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澄明.大学生身份认同需要经由"我"与自我的伦理自反、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承认、自我与普遍性规范的伦理内化而生成反身性身份认同、社会性身份认同、普遍性身份认同.当前,大学生身份认同中的伦理文化、伦理精神、伦理抱负与伦理气质匮乏,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隐忧与道德风险.以伦理文化自信为价值线索与哲学依据,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伦理元素嵌入、大学课堂教学的伦理向度自觉、大学实践活动的伦理设置、大学实体的伦理文化建设等维度培育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是必要且紧迫的教育行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大学生党员、团员更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当前大学生对党、团员的文化身份、政治身份、价值观身份的认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值得思考。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6.
当下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外语专业学习阶段常热衷于追逐目的语文化,西方文化逐渐左右了我国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理念、价值观念、精神世界,影响了对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造成民族认同感的缺失.通过分析外语专业学生在文化身份认同现象中的倾向性及成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认同现象的必要性,探索重构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的多种途径,从而引导学生从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塑造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和访谈以及网上查阅调查等方式,作者对兰州各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从人格角色、自主性、归属感、责任意义、人生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在兰州这样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条件下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旨在引起兰州乃至全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为成人社会疏导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和访谈以及网上查阅调查等方式,作者对兰州各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从人格角色、自主性、归属感、责任意义、人生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在兰州这样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条件下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旨在引起兰州乃至全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为成人社会疏导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以及面对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国际形势,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身份认同是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要重构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就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关系中建立恰当的自我评价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根本上建立自信向上的高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宿感。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根基。现有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社会认同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社会历史状况和当今社会环境、以及高校课程设置和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等原因,当前高校大学生本土文化培育状况令人堪忧。高校应通过改进课程设置、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以及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举措,帮助大学生树立本土文化意识、具备较全面的本土文化知识和能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平等观念,从而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新世纪初教科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选工作和在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转型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活态文化特性,提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问题,尤其是大学教育传承普及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根据中央美术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建设及开展的一系列社会项目经验,倡导大学教育尽快开展文化遗产相关学科建设,参与到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是影响一国民族凝聚力的应然矢量与诉求标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文化认同式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力军,理应责无旁贷地坚守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强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主要路径有:明晰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感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归属感;深挖传统节日文化美德,感触人文内涵;坚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理性对待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思想是当前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对民族文化有反思,对外来文化有鉴别,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启发文化自觉",形成开放交融的民族认同观是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全球化能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各民族语言文化造成冲击和威胁。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应成为英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课程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自觉性,从而实现英语教育与文化自觉的统一,使多元文化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英汉文化知识融入、渗透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National Identity in EFL Learning: A Longitudinal Inquir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article draws 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our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s during their college years and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EFL learning has influenced their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study captures the changes they have experienced i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over a prolonged period in the context of mainland China where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has been historically promoted and where there is currently unprecedentedly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cultures and western cultures. Drawing on interviews and diary studies as the primary data source, this study identifies a three‐stage development in the national identiti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at proceeds from initial admiration of English‐speaking cultures, to antagonism towards alien things, before then reaching a stage of 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and the global.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a’s deeply‐rooted culture of collectivism and altruism plays a role in shaping English learners’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at the learners also demonstrate considerable agency in constructing national identit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nglish learning.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英汉委婉语对比,除了揭示英语化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说明人类语言的一致性和民族语言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课堂多元文化共生格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共生共荣的习惯性心态,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而学习者族群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合理布局与引渡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提高其国家认同水平. 相比汉语文等科目,作为第三方语言的英语课更容易营造相对"中立"的文化共生氛围. 尽管如此,在教师的语言立场和民、汉、英三种文化的权重设计等方面仍然要注意避免"说教"、"教化"乃至将他们"汉化"的嫌疑,以免激发民族学生潜在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