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在监生的选拔、培养、职前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借鉴历史经验和吸取教训,有必要加强对明代国子监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这同样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前沿阵地,一直广受关注.特别是近些年,随着考生的增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是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但是在这种欣欣向荣景象的背后,高等教育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开始发人深省.而国子监作为明代的高等学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监生选拔和培养制度,这套制度对今天我们发展高等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娟娟 《文教资料》2008,(16):82-84
高等教育评估是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调整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经验与特色,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可借鉴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关于明代国子监制度的研究,学术界历来都比较重视,曾产生了若干有份量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几乎都偏重于对明代国子监的机构设置、师生来源、课堂教学、考试方法、师生待遇、日常管理等内容的考述,而对监生毕业实习的“历事制度”则往往或不著一字,或语焉不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有鉴于此,本文谨裙拾有关史料,对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的梗概作一勾勒。一、历事制度的建立明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官吏具体从事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建设的工作。由于当时官制来备,官吏普遍员缺,明太祖不得不经常临时下个抽调国子…  相似文献   

5.
教学活动作为学校生活的核心,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古代教学活动进入研究者视野。本文主要以明初国子监师生为研究对象,从集体授课、分组作业、个别化教学指导和实践交流学习四个方面,勾勒出明代国子监教学活动鲜活真实的原生态样貌。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国子监,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它既是进入仕途的桥梁,又是向科举制度的金字塔攀登的阶梯。清初,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顺治七年(1650),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保留了北京国子监,称为国学,亦称太学。清代的统治者对国子监是非常重视的。顺治元年(1644)就设置了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  相似文献   

7.
“国子”是周之旧名,秦以吏为师,汉兴太学,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监,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明代改称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随明朝建立而初创,发挥了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它在明代教育、科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明太祖时期倍受重视,规制较为完整,遂拟就应天府国子监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细节方面问题入手,探讨太学生在国子监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8.
明代国子监创设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明建国之前.原名为国子学,后改名为国子监,是明代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它在教育管理上,对全国各级各类官学具有样板作用,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尤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代国子监在集历代教学管理经验之大成的基础上,锐意改革,探索革新,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坐监积分制与实习历事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拟就此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制度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追根溯源,文化是造成各国高等教育制度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不同文化背亲下的高等教育制度有着不同的文化性格。本文以文化与制度的关系为着眼点,对高等教育制度的文化性格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制度是调整高等教育各种利益关系的规范体系,高等教育制度管理伦理就是要使这些制度的制定、运行、修正和终止符合制度伦理的要求,为此,高等教育制度管理应符合规范性、持续性和绝对性的要求。高等教育制度管理伦理是保证高等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得以存在的外在保证。由于高等教育制度管理伦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它对高等教育制度管理主体对象的选择有着比较特殊的要求,即其对高教制度管理主体有一定的技术性要求和相对较高的伦理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中期以后,国子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监生群体——援例监生,他们的出现是明政府财政危急的显现,也导致了国子监的衰落、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国子监既是清王朝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也是培养科举人才的最高学府。作为教学机构,国子监所招收的学生以贡生和监生为主体,二者统称为"国子监生"。清代国子监的监生和贡生既具有地方官学中生员的属性,可以参加乡试;又有不同于生员的权利,能够通过廷试等方式获取官职。不过,清代的监生和贡生并不完全相同,二者在入学资格、入监后待遇及仕途前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表明,贡生的政治地位高于监生,入仕后所获取的官职和升迁速度也非监生所能企及。  相似文献   

13.
明初朱元璋推行的国子监生历事措施是后来监生历事制度的雏形,此措施对明代整个官员职前培训制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并对明初的政权建设乃至整个明朝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都产生过一定影响。学界对明代监生历事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进展(历事的种类、期限、名额、条件等方面多有研究),但对于朱元璋推行监生历事措施原因的探讨尚显不足,本文侧重于探讨后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启动,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英语教学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和翻译活动对我国近代外语外交人才培养和翻译事业贡献甚大,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懂得西文、西艺的人才,开创了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但是,由于英美侵略势力的控制以及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办学宗旨,京师同文馆的教育受到时代历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局限,英语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代国子监的学科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占据大量史实的基础上 ,系统论述了唐期三百年间国子监的学科设置问题 ,认为唐代国子监是下辖七学 ,而非六学。尤其详细地考证了了唐国子监七学之一的广文馆的存废问题 ,认为自广文馆设立于国子监之日起 ,至唐朝灭亡 ,广文馆都始终存在于国子监中 ,而非学界所认为的在安史之乱后便被废置了。  相似文献   

17.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进一步完备,但其弊端也空前暴露。科举制度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故明代的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导向下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