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论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在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网络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是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大等优势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可能这样定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1.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有理…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拟通过论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如何在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适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并有助于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形式。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信息资源的发展,在丰富我们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可以以新闻、报纸、杂志、网络、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呈现。学生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可以进一步对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析、研究,从而达到利用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的目的。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创新精神以及研究精神。  相似文献   

5.
王大鹿 《江西教育》2004,(20):21-21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而网络技术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材料缺乏问题,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活动)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目前两种教学改革方式的融合,即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和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方式的网络学习的融合。基于网络的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各种优势,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类似科学家研究的情境,使他们可以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河北科技大学2009级非英语专业部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其目的是通过构建这种信息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探索中的新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在网络环境条件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看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进行研究,得出了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的基本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以及教育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通过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创设开放学习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利用技术改善学习、提高效率的目的。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探索精神和信息素养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网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网络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和手段,突出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拟通过论述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在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适合中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阅读也日趋网络化.网络阅读对传统阅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对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大量而有效的阅读中,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实践,我认为将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引领学生在Internet支持下,进行主题研究性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会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与数量的方法. 在Internet支持下的主题研究性阅读,是以课文为范本,以问题为载体,依靠图书馆、网络等媒体,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的一种"超文本"的阅读形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当前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却遇到诸多现实问题。基于智能Agent技术的网络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模式。系统由多个不同主体行为的代理组成,通过对学习过程中实时信息的分析和数据挖掘,形成个性化的实时教学代理,辅助学生学习行为的开展,挖掘学生个人潜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进行研究,得出了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的基本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程实施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改革的亮点。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因为在当今网络发达、知识信息高速更迭的时代,如何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育者,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基础体系,就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都是普通高中新增的必修课,网络应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阐述了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五个方面的作用,即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展课题的情境,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的举措,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凭借网上丰富的资源,更能完善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网络上可以建构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有力地促进了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众多教育专家的认可,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获得知识,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春清 《课外阅读》2011,(5):223-223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许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应用愈加普遍。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充分扩展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作为政治教师应把网络技术合理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环境下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地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它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新的理念引发了地理教学模式的变革。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地理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和载体。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实质是学习者利用国际互联网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环境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地理综合性的学习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