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文难,难就难在如何将生活中闪烁着五彩光芒的一个细节、一个镜头、一个片段,经过补充、虚构、调整扩展成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现成的事件、完整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写。即使偶尔有,但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细节,虽然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但是要把它写成作文,还需借助"虚构"——对人物、情节等进行艺术加工,使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有集中性、典型性、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观念中,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构。文学被称之为折射生活七彩光芒的“镜子”。而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世界的多样性早已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此时,文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影子”。更多意义上,文学以一种独立的姿态——文学事件——开始参与现实生活、甚至制造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文学中虚构的现实比真实的现实生活更加令人信服。人们仿佛真的进入了电影《骇客帝国》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真实与虚构混淆颠倒,真实——隐去,虚构的一切构成了真正的生活,犹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当代文学的虚构现象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3.
《首义英雄》再现了以吴兆麟为首的一群平凡勇士的生活、斗争图景。小说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生动的细节描写为形式,使历史人物和小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从而根本有别于为追求刺激和娱乐而任意虚构的所谓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普希金的历史文学追求“历史的真实”:刻画真实的历史人物,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追求真实的历史细节,力争对历史现象作出符合历史全局的评判。同时,他的历史文学又遵循文学的逻辑和规律,追求“艺术的真实”,运用必要的虚构来传达一定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我们强调写实作文要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写景状物要真实。然而,写实作文不可能把生活中的素材像摄像似的搬进作文中,总要进行一番整理、加工、剪裁,在此基础上进行构思谋篇,这过程中,就少不了虚构。当然,写实作文的虚构自由驰骋的空间狭小,要受到很大的限制。那就是,写实作文的人物、主要事件要绝对真实,不能“无中生有”。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导引什么是虚构呢?简单地说,虚构就是主观上合乎隋理的想象,即在事实的基础上(或者有现实的基础)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加工。虚构的对象可以是故事隋节,也可以是某个人物、场景或细节等。在写作中,虚构是和写实相对的一个概念。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写作中存在两种真实: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所谓生活的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存在的,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能听到的一切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7.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写作中,“真实”是一个很突出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强调得过火而求“绝对真实”,则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做不到,虽然,生活的真实应该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允许虚构,但是,在写作成品的制作过程,即“物→意→”双重转化的过程中,写作主体必然受到主客观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可能绝对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艺术的真实首先要求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然而所谓生活本质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确切定义的概念,写作主体对所谓生活本质的认识,可能普遍受到时代的宏观局限的,即使认识水平很高,其认识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而细节的描写因为形象思维的参与而产生明显的情感变形,所以,艺术的真实更不可能“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作文能否虚构,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赞同者认为虚构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反对者认为虚构不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似乎都有道理。在笔者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必须厘清什么是虚构。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丰富的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它是把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重要途径。谈到虚构,就会有人把它与真实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说的话,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刚刚出台的广州市初中作文评分标准已明确增加了“情感真挚”的评分要求。本人认为,“情感真挚”的本质就是感情真实、自然。当然,感情真实、自然不是说不允许虚构,而是要求作文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艺术地展现出真实动人的效果,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选取材料是命题作文准备阶段继审题,立意(确定中心)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众所周知,选材应围绕中心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在这一前提下,选材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取真实的材料 这里所说的真实,与作文中所谈的“虚构”并不是矛盾的。“虚构”不是无中生有,而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如果写盼香港回归的作文,就可  相似文献   

12.
人们历来对小说的虚构讳莫如深,“真实”、“真实性”之类的概念充塞着小说理论,批评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部作品的成败得失。我国在20世纪中期,这种对“真实”的崇尚发展到了极致。现代小说家们对“虚构”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理直气壮地为“虚构”正名。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客观现实存在的模写,把虚构推到了一个极端的位置上,并转向从内心世界开掘主观真实。现代哲学为现代小说虚构的真实性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刘兴伦 《文教资料》2011,(18):66-68
文章阐述了把追求“艺术真实”的“虚构”引入追求“合适真实”的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原因,并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虚构”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文抒情,学生作文时颇为烦恼,如何抒真情实感,值得探讨,本文就写作过程中对于抒情容易走进的误区,略作分析。写作要真实,真实与现实如何把握,对于现实生活,要有所选择,要融入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方能感动读者。写作要虚构,而非虚假。写作不是现实的完整再现,生活中的题材进入作文时,必然要经过作者的修修剪剪。最后的结果就是,故事中有真有假。  相似文献   

15.
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讨论,近年来从总的提法上看,已趋于一致:报告文学反映的是真人真事,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人和生活中实际发生过的真事。报告文学家应该是时代的记录员,历史的见证人。这个总概念,大家都赞同,但当进一步探讨,真实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时,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是对真实性的认识仍然没有统一。比如,有人说:“细节处理和景物描写则不属于虚构问题”;有人说:“对某些细节的艺术加工,也决不能违反真实”;有人又说:“应该允许作家有一定限度的想象和虚构”;有的人则主张:“一定要绝对真实甚至在细节上也得准确”;有人主张:“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有人主张:“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作文题材是否必须真实?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一“真实”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生活的真实,一个是艺术的真实。所谓生活的真实,是指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完全取自现实生活。以记叙文为例,文章中所写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  相似文献   

17.
自由写作实践(一)主题:虚构小说(原人教版)学生:老师,虚构小说和写记叙文有什么区别吗?老师:当然有。小说主要是通过虚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所谓“虚构”,是指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现实生活的影子。换句话说,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记叙文则主要是对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件进行记叙描写,因此它要求内容真实可信。学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虚构小说呢?老师: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虚构小说,也离不开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小说最主要的要素,因为小说主要是写人的。这…  相似文献   

18.
对《金瓶梅》这部中国最早的长篇世情小说,张竹坡充分肯定了其艺术虚构的价值,指出它是一部为“泄愤”而创作的“寓言”,对小说创作中的情感取向与价值取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而又探讨了虚构中的艺术真实性问题,强调真实的生活体验在创作中的意义,指出艺术真实既来源于生活又不是对生活的机械照搬.所论已初步涉及文学的典型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施红晖 《时代教育》2007,(9Z):119-119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探求生活中的独特感受,开启创新思维的门扉,充分利用广阔的生活资源,用双手和大脑、语言打造自己的作文天地,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一、明确作文的写真与虚构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写真”,并不是完全按照生活的真实样子进行摹拟、实录、复现,而是要求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心理真实。生活素材可借用、选用间接的生活。而我们所说的“虚构”,只是强调要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的能力,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真实的感情。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写真与虚构是一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