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恩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伦理观念,报恩故事广泛存在于中国文学中,女性报恩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燕子楼故事是一个女性报恩故事,盼盼的守志不嫁,以及后人对盼盼行为的赞美拔高,都表现出传统恩报观念对古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从女性报恩角度切入,透析燕子楼故事的文化内涵,亦可管窥恩报观念对文学之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春燕 《天中学刊》2012,27(3):28-31
关盼盼燕子楼故事始于中唐,历经宋元明清传唱不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纵观这一故事的文本流传演变,可以发现燕子意象贯穿始终,构成了燕子楼故事的文化灵魂——盼盼际遇是情节主体,徐州燕子楼是物质承载,而"燕子楼"典故则是其诗化形式,燕子楼故事的三种形态都蕴含了燕子意象。从燕子意象生成、发展的角度揭示燕子楼故事的文化意蕴,可以深化对这一故事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论文运用主题学方法,对关盼盼燕子楼故事做个案研究。首先梳理了燕子楼故事在诗集诗话、小说、戏曲、方志和历代诗词中的文本流传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故事的演变轨迹,即情节流变的主旋律和变奏,以及盼盼的形象嬗变,并进一步从文人心态的角度,阐释了思慕美人情结在推动情节流变和形象嬗变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的报恩思想,不仅体现在以报恩为主题的小说中,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报恩也是结构故事的关键因素,是人物行为的源动力。在许多不是报恩的主题和不以报恩结构故事的小说结尾部分,作者也对人物的报恩行为予以了特别的交代,显示出蒲松龄对报恩的重视。与恩德相对的是仇怨,蒲松龄主张大仇必报,小怨宜解。读懂了《聊斋志异》中的报恩与释怨故事,也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人情法则。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广泛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生活百态.其主题多样,有关报恩酬情主题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报恩人物身份各异,报恩方式、报恩原因也多种多样,既有报答养育收留之恩的,也有报答济困救难之恩的,还有报答礼遇厚待之恩、活命重生之恩的等等.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大量报恩主题的作品,一是受佛教因果报应现的影响,二与中国传统报恩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报恩酬情剧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即作者借作品反讽现实,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6.
唐朝崇侠慕侠的心理倾向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出现了大量描写侠义行为的作品,其中在有些侠义小说中宣扬封建的恩报观念,一方面是由于唐代侠义小说是在继承传统丈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与唐朝的科举取士有关。这种恩报观念是封建丈人迎合统治者的一种表现,带有极强的封建奴仆意识。  相似文献   

7.
《柳毅传》不仅仅是一篇写爱情的小说,更是一篇写恩报的小说,小说中对施恩、报恩的一再渲染,旨在张扬“义”,宣讲恩报伦理。本文试从文本入手,结合历史上其他写恩报的作品,从施恩、受恩双方具体分析其所阐述的恩报伦理之内涵,并揭示恩报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柳毅传》不仅仅是一篇写爱情的小说,更是一篇写恩报的小说,小说中对施恩、报恩的一再渲染,旨在张扬“义”,宣讲恩报伦理。本文试从文本入手,结合历史上其他写恩报的作品,从施恩、受恩双方具体分析其所阐述的恩报伦理之内涵,并揭示恩报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在佛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故事类型。《搜神记》中的"动物报恩"故事直接来源于佛经"动物报恩"故事,又接受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改造。它的产生受到佛教观念、本土朴素道德标准和传统财富、爵位观念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盼盼(按:一作眄眄,或亦作盻盻、皆误),唐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德宗贞无、宪宗元和年间。她是一个能歌善舞品貌出众,并长于吟哦的女诗人,曾写下为数三百篇的《燕子楼集》(可惜今已不传)。唐代诗人白居易“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见到了“善歌舞,雅多风态,的“徐州故张尚书”爱妾盼盼。(《白居易集》卷十五《〈燕子楼三首〉并序》)张尚书逝世后,她“念旧爱而不嫁”,独处张氏旧第中的燕子楼十余年。关盼盼誓节燕子楼的故事。千百年来,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吟咏内容,而且是小说、剧作家的创作题材。可是,关盼盼的妾属问题,历来文字记载极为混乱,或云张建封之爱妾,或云建封之子张情之爱妾,或笼而统之称为张家之妾。弄得正误莫辨,是非不明。今就笔者所及,将关盼盼妾属问题,加以甄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各民族文学中,鹿报恩故事作为一种故事主题,其故事情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流传很广。从分类学的角度,对鹿报恩故事进行分类。对其中最为突出的鹿回头故事进行母题分析,对母题中所反映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将动物人性化是保存下来的早期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动物故事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当时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最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有代表性的“蛇”故事文本的阅读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志怪故事的产生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内容,在报恩观念和幻化观念中寻求人性化故事的合理解释,获得对中国民俗信仰的深层理念和中国文学生命移植原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蒋耀 《中学教学参考》2011,(27):115-116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处世哲学,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生活中的大智能。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经典古训。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继承和发展了志怪、传奇小说的文学传统。魏晋志怪与唐人传奇中有许多鬼神报恩的描写,其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多具人情、报恩方式等对聊斋志异的鬼神报恩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蒲松龄因感慨世情之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大量鬼神报恩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重报恩、有情义的鬼神形象,赋予了他笔下的鬼神以美好的人性,并借此表达"异类有情,尚堪晤对"的深思,以此来喻世讽时,实现知己之托。  相似文献   

15.
汪宏波  雷雨 《文教资料》2011,(19):15-16
《初刻拍案惊奇》塑造了大量侠客形象,同时也有侠女,并且在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中集中讲述了十位女侠的故事,她们的侠行各不相同,促使她们走入社会、选择行侠的原因有两方面,从客观方面来说,家庭和社会是主要因素;从主观方面来说,是女性受传统忠义观影响下的报恩报仇观念和特定社会环境下反映出的女性反抗心理。  相似文献   

16.
武松报恩悲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报恩思想表现武松的悲剧命运,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武松的报恩思想是其悲剧的内在根源,支配了其一生命运失一过程,封建传统文化是产生报恩思想的基础,小生产意识和缺少人性呵护是报恩思想形成的原因,有恩于已的所有人都是报恩的对象,武松以结局表现了作者对报恩思想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搜神后记》成书于南朝宋初,记载了晋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大量精怪故事,可分为降妖除怪、人与精怪婚恋和精怪报恩报怨等类型,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降妖除怪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巫文化和"邪不压正"的观念;人与精怪婚恋故事反映了不自由的婚姻制度;精怪报恩报怨故事宣扬了知恩图报和有仇必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民间文化又不断吸收正统思想的"报恩"是中国几千年文学的主题之一,它超越时代并与人们诸多的文化观念互动,形成一种自成体系而又较为稳定的文化心态。中国古代灵异报恩小说在历时性的发展中展现了共时性的特征,动物报恩型主要倾向于吸取民间文化而精灵报恩型在民间文化的底色上儒家文士文化成为前景。每一个时期的报恩类型都是作家们在民间与正统的思想中进行的一种不完全的超脱,但这种不完全的超脱又是对前一个时期报恩作品的艺术与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运动复仇母题,屡屡展露着动物知恩图报,它们能机智地向恶人或其他恶的对象报仇雪恨,作为现实社会里浓烈的恩仇意绪一个别致的泛化折映,复仇与恩报所展示的人性之光和正义气概,在某产见的动物身上得到奇特体现,这是以肯定的形式来强调人与动物亲和给人带来了益处,母题既是对远古集体无意识情结的重温回归,又是其印证升华,作为人类的亲族,灵畜报主故事深化了文学对人的反思批判,拓展了复仇恩报模式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20.
赵敏  王冬兰 《考试周刊》2011,(51):227-228
感恩是主体对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及回报的过程,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从儿童期就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无论是对儿童及其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