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宋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别词,但却写得谐谑风趣,别具一格。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怀人”的作品写法很婉曲,明明是游子或思妇怀念对方,却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也使作品既情致流转,波澜起伏,又委婉含蓄。如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主要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但诗的开头却反客为主,以虚代实,不直接写思妇如何思念游子,却想象客游在外的丈夫因思乡念家而愁肠九曲。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主要写远行在外的旅人对家室的思念,下片却写旅人想象中家室的离愁:“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相似文献   

2.
<正>"对写法"是我国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学诗歌鉴赏中常常碰到。所谓"对写",是指抒情主人公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虚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真挚的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将深沉的情思表达  相似文献   

3.
“对写法”是我国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学诗歌鉴赏中常常碰到。所谓“对写”,是指抒情主人公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虚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真挚的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将深沉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真切动人,使诗歌意境更显深邃。运用此法,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得一击两鸣之功,能极大的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4.
在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离别诗词的意境有着独特的审美韵味。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神伤。鉴赏离别诗,捕捉作品特有的意象,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深究其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从以下几种意境入手: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特别是在“离别”、“相思”之类的题材中,常常会碰到诗人在写自己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时,不直接写自己的思情,而是从对方落笔,通过写朋友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自己对朋友和亲人的思念的情形.诗人的这种手法可谓之以“人思我”写“我思人” 的揉直使曲抒情法.追溯起来,这种方法早在《诗经》中就已有运用,并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如《诗  相似文献   

6.
学生写记叙文,有时写到对师长或朋友的思念之情常常爱直抒胸臆,也就是从自身写思念对方的表现,若一味用这种写法,文章就显得缺少变化。如果换个角度来写,不只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且还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就是说,以人衬己,这样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唐朝诗人王维在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到:“独在  相似文献   

7.
文王音 《学语文》2008,(3):37-37
古人吟诗作词,常用婉转之法。用婉转的方法抒情,有种种变化,其中一种是通过想像。从对方着笔采曲折地表达。在思乡怀人的诗词中。作者常常借助想像,从对方着笔,写家人如何思念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婉转曲折,深沉动人。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词曲类别】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高中教材中柳永的《雨霖铃》抒发了与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2001年高考卷所选的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也属于这类诗。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高中教材中李白的《越中览古》表达的是面对越宫遗址的凄凉景象所产生的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2002年高考所选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  相似文献   

9.
送别诗是表达一种离情别绪的诗歌,它包含离别、赠别、饯别等内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历史悠久,灿若星河。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对离别之情尤为看重,送别诗中常常包含着生死离别的痛入心扉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因为此,送别诗独树一帜,彪炳千秋。本文从送别诗几种情感描绘方法上进行探究,从而让我们深层次地了解送别诗,为今后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做点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里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绝句,表达了王维送别友人时的那种依依难舍的深情厚谊。清晰、新鲜、健康、自然,很逼真地表现了诗人那种真切的离别之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从眼前景物写起,不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更用对比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雨后宜人的景色,从而烘托出深切绵缠的离别情绪,渲染出送别的环境气氛,更增加了离别的惆怅之感。清晨的雨下得不长,仅仅洒湿了地面的尘土。平日尘土飞扬灰雾蒙蒙的西去驿  相似文献   

11.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用"主客移位"的方法,收到婉曲含蓄的表达效果.本文以唐代诗人高适、白居易、杜甫及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等人的诗词为例,形象地阐释了对写法的表现方式及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伤离别     
多年来,我一直感觉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像风暴一样无情。要来时,你阻也阻挡不住;要走时,你挽也挽留不下来。但亲情、友情又像一根无形的长链拴着彼此,谁也无法摆脱相互思念之苦。小时候,爸虽是村民办教师,因与母亲不和睦,就让我小小的心灵饱尝了人间离别的苦痛。今天,姐又要告别我去广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中送别诗所表现出的送别方式和离别情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瞻望式送别:即不断远望,目送行人离开,促人缠绵悱恻;赠物式送别:离别时赠送物件,以寄相思,杨柳依依;祖饯式送别:设宴送行,别情如枯苗望雨;留客式送别:欲送还留,让人恋恋不舍。本文通过对《诗经》离别诗中的送别方式以及所抒发的离别之情进行探讨,以期达深入解读其题旨和离别情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唐诗排行榜     
赠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门类。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尤其重视离别。文人雅士们在离别之际往往会创作诗词用以送别,这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其他诗歌不同,赠别诗在抒发自我情感的同时,也担负着赠别友人的实际功  相似文献   

15.
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下简称《送》)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下简称《黄》)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有千秋。一、虽都表现“送别”的主题,但表达感情不同《送》诗是作者王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送别亲友到一个僻远的地方去;表达的是那种深  相似文献   

16.
《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面对着与张生离别,五味杂陈。而在古典文学名著或诗词中,离别之情主要是不舍而已。崔莺莺除了不舍之外,还有怨恨、惧怕以及挂念等情感。崔莺莺如此复杂的情感源自何处?这是重点解决的问题。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结合中国封建礼教文化来解构崔莺莺情感。因教材中的课文仅是节选,故需结合《西厢记》全本来阐述。  相似文献   

17.
惜别与乡愁     
《教育与职业》2004,(2):46-46
离别之痛、思乡之苦,令人断肠。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的时候,太阳是暗淡的;当分居两地互诉衷肠的时候,圆月是残缺的;当天涯海角游子思乡的时候,星星是迷离的。啊,写不尽的离愁别绪,诉不完的离人心曲,千百年来,它和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早期五言古诗中关于描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无论是数量或质量上都高出于同时代其他题材的作品,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早期五言古诗中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歌质多量高的社会原因,是东汉后期的游学、游宦风气所致。东汉末年游学、游宦者数量大幅增加,游子的艰辛使这些士人倍发思念远在千万里的亲人,加之这些“游子”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于是他们选择了这种富有浓重感情味的题材,表达了这千古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思想感情     
考点分析古代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送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隋。唐诗宋词有很多诗人词人写过这方面的作品,特别是婉约派词人写这方面的内容更多。二是怀古类,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怀念古人写对自己境遇的感慨。三是思乡类,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或对远游他乡亲人的思念。四是战争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渴望。杜甫写这类诗较多,  相似文献   

20.
文老,我国古人写离别之苦的诗歌特别多。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劳劳事》这首诗,我就很喜欢。他写道:“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我觉得这首诗写得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又很感人。那么这“劳劳亭”在什么地方呢?劳劳亭在现在南京市区,它是当时人们送别友人的一座亭子。在我国古代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人们在这些亭子里与友人、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