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巴别塔》是其导演亚利桑德罗的一大力作。影片中所有的人物,不论是在摩洛哥等待救援的受伤的美国游客、与父亲一同生活在东京的聋哑日本少女,还是北美荒原中惊慌失措的墨西哥保姆都是生活在纷争年代的人们的真实写照。传说中的巴别塔象征着人类的团结,而人类心目中的上帝所在的天堂是人类理解与沟通的最终目的。但是在语言已经不再是交流的障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的全球化的今天,即便是拥有相同文化、相同信念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却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2.
《巴别塔之犬》的关注的问题是人类与人的交流和理解问题,而真正的交流和理解需要爱与包容。与有声的语言相比,爱的语言才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才是弥合人与人之间诸多鸿沟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刘新飞 《海外英语》2014,(9):135-136
翻译的原则与策略问题自翻译这一行为的产生便为世人所不断探寻和探讨,而圣经中更是以"巴别塔的倒塌"来作为人类不同语言的来源。作为重建巴别塔的能工巧匠——翻译者,怎样才能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的更为到位是其所面临的重大难关。然而近年来,翻译研究走的是一条与西方文论大致相似的道路,其特征大多以静态研究为主,缺乏动态研究。而该文就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的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引过来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笔者通过避开"中心论"的局限,分别探讨了译者和读者的话语角色类型,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的对话视角导向,为巴别塔的重建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开始这个话题的时候,立刻陷入一个深渊——我表达的你也懂,可是我的表达你没有,这就是语言最妙不可言的可爱之处,也是语言最居心叵测的阳谋——作为表达实体的内容在宇宙时空的存在,由语言来承担的部分确乎存在巴别塔效应;也由此,人类难以集结自身的正能量从而企及天堂。然而,一个人的角色,总是首先由他的语言(词语性符号与非词语性符号  相似文献   

5.
巴别塔     
如果你想被人理解……那么要学会倾听。《巴别塔》的片名来自《圣经·旧约》中的一个故事:上帝的子民们曾企图建造一座通天塔,向仙界"示威",以显示人类强大的力量。因为当时的人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因此沟通影片简介:  相似文献   

6.
随着5月1日10个新成员国的加入,欧盟将在现有的11种语言的基础上再增加9种语言。欧盟将如何来应对这一形势呢?即使只有20种语言,欧洲的“巴别塔”就要开始吱吱作响了。20种语言总共有380种可能的组合(比如,英语一德语,法语一捷克语,芬兰语一葡萄牙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关于巴别塔的论述为理解《审判》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审判》描写的法庭的原型是巴别塔,在他看来,人的权力欲望在现实中对象化为巴别塔构型,形成一种偶像化的权力结构;约瑟夫·K既是这种权力欲望的代表,参与社会巴别塔的建构,同时也受制于它,丧失生存的确定感;卡夫卡通过约瑟夫·K的死,既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隐含了他对上帝虚己的理解,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虚己的模仿以超越巴别塔的解救之途.  相似文献   

8.
墨西哥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在影片《巴别塔》中采取多条线索交叉进行,多个时空场景交互切换的后现代电影叙述手法讲述了发生在摩洛哥、美国、墨西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相互交织的故事,对人类因沟通的缺失、不同文明之间因交流的匮乏而引起的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跨学科视域、一贯始终的理论阐释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巴别塔的坍塌之后重建了新的巴别塔.该书在巴赫金研究的众声喧哗中毋庸置疑占得了重要的对话席,是中国巴赫金研究界不客忽视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0.
李河运用"激进诠释学"论述了翻译的"语词世界"、解释学真理及"差异的撒播",批驳了传统翻译"原本中心论"、翻译的逻各斯真理以及中西文本流通中的西方语言中心论等问题,提出以"居间存在"为基础的语际翻译解释学.<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展示了作者学术"提问"意识和"独白"意识,是会通语言哲学、翻译学与诠释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孤独与理解     
有一个孤独的人。他告诉了我他的苦闷、烦恼,以及忧郁。他说世人不能理解他。他只希望得到我的理解。晚上,我们喝酒,我尽一切努力去理解他——然而不能。于是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一番。我给他讲了3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建造巴别塔。人类的创始期,天下只有一种语言。他们往东方大迁移时,遇见一片巴比伦平原,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着说:“来吧!我们在这儿烧制砖头!”他们真的动手烧制起来。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城里要有高塔,耸入云霄,好传扬我们的美名,以免我们分散到别的地方!”这时候上帝下来了,他看见了人类建造…  相似文献   

12.
钟心 《大学生》2020,(3):7-9
语言的障碍曾经中断了巴别塔的建设,但现代社会,语言之间的互译可以使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病毒没有国界,战"疫"也需要汇聚各方的力量。这一次,抗击新冠肺炎,一支特殊的队伍由各界专业人士组成,他们充分发挥语言翻译优势,以"译"战"疫"。北外、上外等外语院校以及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校外语院系的同学积极加入其中,他们翻译审校了大量外文资料,同时也将中文资讯翻译成多语种向全世界传播出去,用专业知识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巴别塔之喻,指出西方社会科学以分化封闭的学科制度去"发现"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再以学术场域构建的"理性乌托邦"为纷繁、差异的社会世界立法,其后是以时间雏度的进步叙事驱逐承载于空间中的差异与传统。进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在"移植"西方社会科学时,以向西方学习、与国际接轨等知识策略,用普遍性改造差异性。最后,以开放社会科学告别巴别塔,中国社会科学以问题导向、实践传统与文化自觉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到别的星球去旅行的美好愿望,如中国的“嫦娥奔月”神话和《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可是,现代科学证明:要上“天” 去旅行,只有使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才有可能。 人类的登天实践正是这样的。1957年10月4日,苏联用强大推力的火箭T_3A号,把“东方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上轨道,开创了人类宇宙航行的新纪元。在此之后,1958年1月31日,美国又用丘辟特C型火箭发射了“探险家1号”人造地球卫星,其后,苏美两国就开始了现代火箭技术的拉锯战。  相似文献   

15.
曹诗竹 《新读写》2023,(12):61-62
<正>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是贪婪的。穷极一生,我们都在追寻,试图追寻隐藏在世界表象之下的终极真理,宛如建造巴别塔的先祖挑战着上帝全知全能的威严。普罗维登斯之眼,上帝观察人类的全知视角。在如今这个祛魅的世界,在如今这个上帝早已身死于盲目与科学的世界,普罗维登斯之眼的埋没激起了无数朝圣者狂热的掠夺之心。奇妙的是,觅宝者否认上帝的存在,却坚信普罗维登斯之眼就在前方等待采撷。他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无数次“得到”这一秘宝。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学界对卡尔维诺的小说《命运交叉的城堡》主要是从其叙事层面进行研究,而很少对其中多篇故事的内涵深入探讨。文章拟从小说故事中的核心意象“巴别塔”和“命运之轮”入手,分析作品的整体意蕴。“巴别塔”的倒塌和“命运之轮”的重建,体现了卡尔维诺转型期写作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言语言体验性理论是学者王寅在全面客观分析、解读Lakoff和Johnson[1]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其本质就是语言是人类经过体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2][3][4]人类在参与语言活动时,首先形成语言感知体验,语言感知体验导致语言印象,构成了人类经验性反思,通过反思,人类逐步构建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体验将并不发生直接联系的语  相似文献   

18.
语言在人类的世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类的语言从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笔者通过阐述语言的经济价值、分析语言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揭示语言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推动语言的发展,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认知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们又是互相影响着的两种事物。语言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语言起着什么样的特殊作用,以及在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语言本身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这是人类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没有原始的认知就没有人类原始语言的产生,没有今天的认知就没有今天语言的发展。人类语言的宏观演变与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语言的进化史。起初简单客观的肢体语言逐渐演变成复杂多样的文字语言;没有语言的诞生就谈不上人类的文明;语言带给了人类光明和未来;语言记载了人类的兴盛衰落的千古历史;传承了民族宝贵的物质精神价值;语言是人类进化史当中最伟大的发明;语言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