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威廉·戈尔丁是198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自他的成名作《蝇王》问世以来,人们对其意义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以及对小说中西蒙、拉尔夫和海军军官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等多层面的分析,来否定《蝇王》是一部悲观主义作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戈尔丁《通过仪式》是一部日志体小说,记述了主人公从英国乘船前往澳大利亚的航行见闻。这艘航船实际上是英国乃至西方文明社会的缩影。船上的特殊环境和情景使不同乘客内心的邪恶充分地暴露出来。戏剧情景是这部小说的鲜明特色,也是贯穿这部小说的主线,起到了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那儿》这篇小说以其对工人阶级立场的新的敏感性在当前小说创作中显得非常特别,论文即以此为中心力图分析这篇小说的三个特点:阶级性、严肃性和模糊性。论文认为,曹征路在小说中对阶级性话语的重新征用是不成功的。正因为他征用的让人充满对过往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感伤回忆的阶级话语无法找到围绕阶级性的新的理想憧憬、清晰的立场和合法的经验,因此才导致阶级话语严肃性的最终失落,以及小说无处不在的模糊性。小说的想像是把读者带到模糊的“那儿”而不是清晰的“这儿”。  相似文献   

4.
英国十七世纪哲学家托玛斯·霍布斯在英国内战中写下了《利维坦》这部哲学经典著作。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 ,人类普遍具有一种权利欲 ,人们对权力的欲求必然导致无政府状态。三个世纪以后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在他的小说《蝇王》中重申霍布斯的这一哲学观点。本文拟对《利维坦》和《蝇王》进行比较阅读 ,从而揭示《蝇王》中的哲学话语。戈尔丁试图运用霍布斯的哲学观点来说明现实问题 ,抨击帝国主义攫取世界霸权 ,破坏世界秩序 ,企图使整个世界陷入无政府状态的邪恶本性。  相似文献   

5.
英国名作家威廉·戈尔丁在其代表作《绳王》中,大量地、多层次地使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赋予作品中的人物及事物以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的叠加组合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从而使小说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邃的内涵。本从实物、背景和人物三个方面,对象征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及其表现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戈尔丁的学思想作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非常擅于对人性进行探索。他对人性的揭示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二战的反思,戈尔丁小说《品彻·马丁》是其剖析人性恶的力作。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本文通过解析《品彻·马丁》中主人公的人性观,探索总结世态人情中人性的复杂性,由此让读者深刻认识人性,深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  相似文献   

7.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通过寓言手法,尖锐的嘲讽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而作品中,无论是儿童世界还是成人世界都饱受人性异化所带来的痛苦,其中引发的问题值得人类反思.  相似文献   

8.
临时授衔军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独特的军官团体。《重生》三部曲中,帕特·巴克通过塑造比利·普莱尔这一临时授衔军官形象,突破了英国一战小说中工人阶级男性的固定形象,深入探讨了阶级区隔主题。普莱尔因处于工人阶级文化和绅士军官团体文化之间的夹缝中而产生精神分裂。通过普莱尔的困境,巴克告诉读者,英国的阶级流动殊为不易,看似超越阶级区隔的主人公很可能成为失去文化归属的流亡者。  相似文献   

9.
笔者将马金莲2018年创作的四个中篇小说和以往的小说比较阅读,发现马金莲最新的小说创作,主题意蕴和叙事维度都发生重大转变。在小说的主题表达方面,由乡土言说和女性话语转向"伤害"文学主题的表达,转向对"人的文学"的写作传统的回应;叙事方式则由底层叙事转向文化现代性反思。这种写作和叙事转向不仅具有社会学价值,而且具有哲学批判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马金莲叙事探索的空间应该是广阔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兴芝 《文教资料》2012,(16):13-16
人性善恶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及哲学史上争论不断、见解不一的永恒课题。小说《蝇王》是英国小说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对人性这一困扰人类的伦理问题的又一次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小说主人公对人性恶的逐渐认识的过程及小说对人性恶的揭示这两大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戈尔丁对人性恶的主题的论证,理解他的人性恶的伦理观:没有限制和约束,人类本性中存在的恶就会不断膨胀,所谓的文明就会面临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蝇王》是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品,它反映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和“人性堕落”的主题。本文尝试揭示小说中隐含的存在主义思想,进一步阐释作者的存在主义态度:现代世界是缺乏理性的社会,由于人性本恶,人类的一切救赎行为都将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在其代表作《绳王》,大量地、多层次地使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赋予作品中的人物及事物以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的叠加组合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从而使小说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速的内涵。本文从实物、背景和人物三个方面,对象征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及其表现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戈尔丁的文学思想作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愤怒的青年”们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它的发展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其创作背景,对“愤怒的青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小说的创作风格。一,主人公们多为出生卑微的社会底层人物;二,主题都是反映战后英国的现实生活和道德问题。三,手法直叙平铺;语言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的长篇悲剧小说《无名的裘德》对英国下层阶级贫民生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关切。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死亡意象以及死亡意识的研究,探析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想要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身现状的青年的心路历程及其失败的原因。从满腔抱负到悲观失望,死亡主题一直充斥着小说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两部小说的的作者入手,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不同政治主张对小说主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就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及创作风格做了细致的对比,并指出了它们在英国游记小说史上承先启后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成廉.戈尔丁代表作小说《蝇王》自出版就受到广泛阅读和广受争议。小说背景处于未来的一场核战争,记录了荒岛上男孩的生存。就此小说,除了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辩论,批评家们还从多个角度对其主题意义以及叙事结构进行剖析。但同时这部小说也体现了戈尔丁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通过这部小说作者谴责了西方世界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小说中女性的缺席,却正是他从另一个角度来抨击当时社会上蔓延的"父权制",并进一步为读者展现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充满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蝇王》是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自1954年问世以来颇受世人关注,戈尔丁也因此而荣获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构拟了一套象征体系,从设置的背景、选择的人物到安排的情节以及一系列的事物,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蕴。正是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戈尔丁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审视现实,概括而形象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8.
成廉.戈尔丁代表作小说《蝇王》自出版就受到广泛阅读和广受争议。小说背景处于未来的一场核战争,记录了荒岛上男孩的生存。就此小说,除了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辩论,批评家们还从多个角度对其主题意义以及叙事结构进行剖析。但同时这部小说也体现了戈尔丁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通过这部小说作者谴责了西方世界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小说中女性的缺席,却正是他从另一个角度来抨击当时社会上蔓延的"父权制",并进一步为读者展现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充满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高夕照 《林区教学》2008,(11):66-68
18世纪初,大器晚成的笛福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使他成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从另一个角度(后殖民主义批判)重新解读这一所谓文学经典,它一方面确立了欧洲中产阶级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构建了欧洲最初的殖民话语。为英国的航海小说建构了一种模式,明确地表达了欧洲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中十分重要的话语形式。简·奥斯丁利用自由间接话语的双声性消解男性叙事权威,确立女性的权威,创立了间接法;利用自由间接话语再现人物思想的功能,开创了内心观察法;利用自由间接话语再现意识流的功能,在小说创作中,对意识流的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