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讲述了乡土社会这一问题.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是差序格局下的熟人社会,是礼治秩序下的无讼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送法下乡等法治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它在带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诸多弊端.因此,必须构建以国家法治秩序为主导并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乡土社会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2.
《乡土中国》主要是费孝通先生在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主要讲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基层的中国社会中,有着和现代化不同的乡土本色,甚至有些特色是与现代相对立的。乡土性的农村崇尚道德,主张克己复礼,追求礼治,维护传统,追求以单亲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胜于家庭。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乡土性逐渐淡化,比如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等。但是中国的乡土特色依旧存在,而且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入手,分析费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本色以及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这两个伦理学视角下的乡土中国最为主要的特征,同时概括介绍了乡土社会的发展趋势,最后对费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苗族村落长期以来都有通过举办"扫寨"这一消防预警机制来增强民众防火意识,避免火灾发生的习俗。"扫寨"习俗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禁忌,通过对"扫寨"过程的分析及相关事项的研究,认为"扫寨"这种苗族内生的消防预警机制在客观上起到了增强民众的防火意识,减少火灾发生,维护村寨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落后情况下低成本实现农村社区平安、和谐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了"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农村依然具有浓浓的乡土性.国家法在乡土社会的失语给了ADR制度一个展示其优越性的机会.文章通过对乡土社会特点的分析,发现了ADK制度与之契合之处,在论证乡土社会构建ADK制度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构建想法.  相似文献   

5.
《祝福》悲剧内蕴的难以理解,跟缺少一定的理解“支架”有关。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承担此“支架”工作。乡土本色是《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差序格局是其悲剧的深层原因;礼治秩序是其悲剧的直接推手。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6,(8):34-4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强势进入和法治建设的快速推进,以礼治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正在被以法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秩序所代替。但传统礼治思想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养成等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直面礼治思想的现代阻力,分析礼治秩序的合理性,思索其当代内涵,重构新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礼治秩序。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认识。认为社会秩序实际上靠的是“血缘、地缘、家庭”——三位一体的乡土精神来维持,根置于土地的乡土精神是中国农民生存的动力所在。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血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认为"礼治"中"礼"字的概念并不清晰,含义既多又广。"礼"究竟作用在什么层面和契合哪一种概念还需要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可以明确的是,"礼"对于乡土社会的约束可以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个方面,形而下的方面,便可以理解为"仪治"。同时,礼治和法治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乡土中国的化特征是用“礼”来维持固有的规则和社会秩序,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越了法律的威力。以此衍生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给“礼仪之邦”的子民带来无尽的悲苦和无奈。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学家,他向这种“礼治社会”投下了重磅炸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揭示了礼治秩序对人的命运的设计,这些人在“礼”的重压下大都丧失了自主意识和自由精神,成为“思想的奴隶”。这些作品中有被称为“投枪”“匕首”的杂,更有展示人物灵魂被吞噬的悲剧命运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相似文献   

11.
"寨神"(苗语jio1denb)是苗族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信仰的内在逻辑结构,是由特定的生境和族群关于生命、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模塑的;这种信仰对维持特定的民族社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松桃苗族自治县鸡爪村苗族寨神为例,试图用宗教人类学的视角来揭示这种信仰的原神象征及其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2.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塘子寨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整个寨子和谐稳定,团结友爱,诚信活力,人与自然、社会和睦共处,呈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象"。结合调查实际,文章系统梳理了塘子寨村寨自治的实践,总结少数民族村寨自治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少数民族村寨治理模式提供样本参考。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法治长期得不到发展,传统农村主要依靠社区内自身的礼治秩序实现农村治理的目标。传统农村具有血缘性、狭隘性、封闭性、独立性等特征,这些独特秉性酝酿了独特的农村礼治秩序。农村礼治秩序的实施运行则从根本上取决于相关因素的保障;礼治的制度资源、制裁效能成为产生礼治秩序的重要内因;乡村的社会环境、政权管理的高成本则为礼治秩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外因。  相似文献   

15.
从闽村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乡约制度”的形成和实例的文献取证设论,描述闽村的“乡约制度”与当地民间种种社会性格之间的种种关系:“长老之设”、“敬天酬神”、“礼法取向”的自治性质和自愿原则,村民受约、自约和互约的乡土社会成员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的理想,乡约与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展示在传统的乡村社区里,民间社会性格在社会制度价值取向上的双重性,以及如何在二者之间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以维护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6.
《乡土中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编著的一部学术著作,其作为社会学研究成果,对我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及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这本学术著作中,费孝通先生以其通俗性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技巧,并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乡土社会面貌进行详细论述,层递性地探索出了解决方案。一、以通读全文为阅读目的的理解性阅读学生在进行学术著作的阅读时。  相似文献   

17.
个体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元素,其行为对社会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力量。教育使个体秉承了一种自我塑造的基本权利,是人们行为方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使培养个体行为秩序化成为可能。教育目的的实现依凭于教育秩序的建构,而在当前我国教育失序的状态之下,教育培养维护的基点——个体行为,处于一种无秩序约束的"自由"状态。因此,应该以制度建设为契机整合与建构教育秩序,培植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认知框架和行为规则,推动个体行为秩序化的形成,进而营造出秩序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人看来,费孝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他是中国本土民族志学者中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人;二、他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乡土经济和制度,介绍中国人和英美人民与社会的高产作家;三、他是温和建言的上层政治家。费孝通是中国乡村工业化主张的提出者和终生实践者。他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创建、并于"文革"后重建了中国高校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也战略性地开展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研究工作,这些努力都推进了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礼治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通过道德和刑罚的手段,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而达到国家统一、安定的一种国家制度。礼治的手段是道德和刑罚,原则是中庸之道,目的是要实现政治上的安定、统一和秩序,从而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秩序井然的政治统治局面。礼治不仅对传统社会的法制有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代法制仍有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跳花”是西部苗族同胞一个比较传统的盛大节日。笔者主要以贵州黔西北“六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地区苗族同胞的跳花节进行描述,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六寨苗”“跳花”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变迁,以此来唤起大家对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