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惊奇与成功     
人们的惊奇,无论是对外部世界,还是对自身的创造,都格外引起我的关注。对外部世界的惊奇,是一种激励。如美丽的山水,激励我们去亲近它;如巨大的自然力,火山爆发、飓风和地震,激励我们在敬畏的同时产生了解它的欲望。惊奇是一种引人向上的心理活动,在对外部世界的“惊奇感”里,提升了人,让他接近和走向比自己强大的世界。人对自身创造的惊奇感,每一次都提升了他对自身的认识。人对科学的惊奇,最终都会产生一种力量:“哦,我们这样做是正确的!”对科学的惊奇,就是对人的思维的正确性的惊奇,“原来我们可以如此正确的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呀!”人…  相似文献   

2.
图形教学巧设疑姚本和思维往往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儿童寻根究底的心理,产生认识世界的思想动力,促使儿童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使学习成为儿童强烈的追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时等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3.
童伟 《现代语文》2007,(12):58-58
中国网民强劲的增长势头令世界瞩目,每天一拨拨的"菜鸟"怀着好奇与兴奋开始闯荡网络江湖,网络语言就是他们的入门必修课.随意的口语、新奇的词汇、变异的语法和混杂的符号时时处处给人带来审美惊奇.  相似文献   

4.
关注惊奇     
关注惊奇邵天殊稚幼的孩童与可爱的少年,常常惊奇于那些成年人看来很平常的事,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可惊可奇的事情太多太多,远远不止十万个呀!有了惊奇便有了探究的第一步。小小的蚂蚁怎么能驮着几倍于自己身体的食物呢,孩子惊奇的目光一直把它送进黑黑的洞穴,依然...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自觉而积极地根据提出的问题去认真读书、思考,从而不断地摆脱惊奇,发展思维。鲁迅先生在教学中就很讲究这一点。据说有一次大学生听鲁迅讲解《红楼梦》,他首先引用了一段对林黛玉的描写,接着就发问:“大家爱不爱林妹妹?”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处于沸腾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世上竟有这样的事——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说也巧,那日,我与妈妈出游,偏偏就遇上了这对人。那男的唠叨个不停,像是在打算盘,而女的倒很活泼,一路上笑眯眯的……两个小时过去了,眼前的树木好似跑得更远更疾了,我的眼睛也酸了,回转头,却惊奇地发现,那男的记录着什么。出于好奇,稍稍探头一看:  相似文献   

7.
惊奇通常是遇上了不可思议 ,出人意料之事 ,使人感到惊讶和奇怪。惊奇常能有效地促使人们去探索 ,去发现 ,可以说 ,惊奇是人们进入问题研究 ,探索实践时的良好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惊奇感的产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在自然教学中 ,教师对于惊奇感的运用如能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就能把自然课上得更生动、更活泼。学生惊奇感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新课的导入。如何在自然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惊奇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观察———惊奇观察是自然教学运用引法之一 ,运用观察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惊奇感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8.
惊奇吧     
《红领巾》2007,(4):28-28
奇人、奇事、奇物、奇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各位新朋老友,大家好!作为“惊奇吧”的主持人,我的任务就是带大家领略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各种惊奇,从而激发各位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我相信,众多的谜题会被你们解开,更多的惊奇将在你们手中诞生!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不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言说的接纳、理解,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和自身的唤醒,听到儿童和自己心灵的声音。教师要带给学生以平静和友爱,尊重儿童的心灵世界,创造儿童心灵开启的条件,与儿童在“视界融合”中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走向彼此的心灵世界,实现新的意义的开启和发现。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不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言说的接纳、理解,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和自身的唤醒,听到儿童和自己心灵的声音。教师要带给学生以平静和友爱,尊重儿童的心灵世界,创造儿童心灵开启的条件,与儿童在视界融合中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走向彼此的心灵世界,实现新的意义的开启和发现。  相似文献   

11.
在“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中,小朋友们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不同质地的线充满了好奇。他们好奇毛线和毛线针搭配后会变化出毛衣来.他们还好奇地尝试了电线和电池连接以后灯泡会发亮。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与生俱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爱护他们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推开科学之门。  相似文献   

13.
保持惊奇     
假如牛顿不惊奇,他也许就把那个包裹着真理的金苹果,吃到自己的小肚子里面了,人类与伟大的万有引力相逢,也许还要迟滞很多年;假如瓦特不惊奇,水壶盖噗噗响着,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就蒸发到厨房的空气中了,我们的蒸汽火车头,也许还要在牛车漫长的辙道里蹒跚亿万公里。  相似文献   

14.
儿童天生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发现是儿童成长的心理特征.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出“独特发现”,提升言意兼得的境界.目前的阅读教学却盛行以教师的发现去捆绑学生自主发现的做法,扼杀了学生阅读的“独特发现”.“独特发现”是适应儿童成长的诉求和彰显文本价值的需要,要以“发现言语内容和形式的意蕴,发现文本理解与运用的营养,发现文本的缺憾和解读的不足”为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徐胜 《教师博览》2004,(11):52-53
当一个新的生命用一声啼器向这个世界宣告他的到来时,他便满怀好奇地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于是,玩具成了他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中国古代有很多玩具一直流传到现在,另人惊奇的是,它们不仅令人着迷,还与数学领域很多难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惊奇是对灵魂的突然占有,以致灵魂沉浸在对那种在它看来是罕见的和非凡的对象的观照之中。惊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惊奇的表象可以是有诗意的,也可以是没有诗意的。创造惊奇的表象要把熟悉的和生疏的东西混合起来,以使诗意更浓。鲍姆嘉滕的惊奇理论全面、辩证、深刻,且富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7.
惊奇通常是遇上了不可思议,出人意料之事,使人感到惊讶和奇怪.惊奇常能有效地促使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可以说,惊奇是人们进入问题研究,探索实践时的良好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惊奇     
有一种好看的风景就是临老还乡看到那忠厚的田亩仍在那里拼命地生长着当年曾经饲喂过我的葱韭芥蒜五谷杂粮有一种够味道的反刍就是站在童稚时期的土地上弯腰贴近地面嗅一嗅那多年不变的泥香有一句最珍贵的语言就是五十年相隔后滚着泪水在双亲的坟前哭出来那一声爹娘 【解读】 《惊奇》一诗是作者鲁蛟在离别大陆半个世纪后重回故乡的感叹。作者惊奇于自己的感受,分别以风景、反刍和语言来表达自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回到故乡,那种依恋的感情莫可名状,于是,作者寻找身边的旧物,睹物思情,来寄托自已五十年来对故乡的思恋。 家乡最好看的风景,还…  相似文献   

19.
可悲的惊奇     
《中学教育》2006,(10):1-1
今天读到一篇章,很受感动,拿来读给孩子们听,读着读着,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夺眶而出,大多数学生都很受感动。但有几个学生却在那儿悄悄地笑。我很是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那几个学生说,我们没有想到老师竟然也会被章感动得流眼泪,我们感到很惊奇。从学生惊奇于老师的流泪,我看到的是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老师可能就从来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流过泪(或是很少流过泪),教师在学生的眼睛中就是一个无情人。一个老师从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流露过真正的情感,我很难想象学生在学习语的这几年里面,他们又会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呢?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每一次习作,都和学生进行着诗意的旅程,你会惊奇地发现,习作教学原来是那样可爱,那样精彩!教师应该创设充满活力的习作课堂,唤醒儿童诗意的眼睛,焕发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让生命在习作这片沃土上诗意成长。一、回归自然,擦亮儿童尘封的"天使之眼"儿童习作是生命本真的表达和交流,当然更要同归自然,方能达到"诗意地栖居"的要求。请看一位低年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