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极力反对模拟古语、因袭陈言,提出学习古人文章要做到“师其意,不师其辞”,认为作文章应当“唯陈言之务去”、“词必已出”、“道”和“辞”兼重、“文从字顺各识职”。他自己也按此一创造精神精心撰写。他的文章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刚健雄肆、奥衍宏深,再结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排  相似文献   

2.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旗手,他倡导,文章要师从先秦两汉,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特别主张“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师说》一文不仅观点震耳发聩,内容精深厚达,而且语言多彩多姿,富于变化,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很能反映出韩愈文章的语言艺术特色。 1.整散变化。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使语言奇偶互现,错落有致。散句有长短之差,长则十一二字,短则二字;整句也有宽严之别,“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体是四字,但又不受刻板的“四字句”限制,而是从文意和语气出发,做了灵活的变通。“住卑则足着,官盛则近谀”。则是比较工整的对偶句。  相似文献   

3.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想不到 10 0 0多年前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说的这句话 ,竟有如此之奇效 ,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 ,世代流传 ,予以恪守和实行。其实 ,这句经典已经时过境迁 ,不合时宜了。细察韩愈之《师说》 ,主要论及的是“从师求学”的必要性 ,批判的是“今之众人”、“耻于从师”的错误论调 ,歌颂的是“古之圣人”、“尊师好学”的宽广胸怀和明智之举 ,并非为教师的作用“盖棺定论”。然而 ,韩愈作此文的本意却被后人所淡忘、唯他说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后人的脑子里 ,脱口而出 ,挥之不去。犹…  相似文献   

4.
“樊”之为“樊”,必有其源。在无载籍可证的情况下,只能作合理臆测。“樊”产生在“仲山甫封于樊”之前,而“阳樊”则在其后。《国语·晋语》苍葛呼曰“樊仲之官守焉”疑为后人妄补。典籍注疏皆无“封于阳樊”记载。可以肯定“仲山甫封于樊”的“樊”就是襄樊之樊。  相似文献   

5.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即今河南省孟县人,本人又屡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宋神宗元丰时,又追封他为“昌黎伯”。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朋友间又称他为“韩十八”。他的最高官职是吏部传郎,所以又称“韩吏部”。他死后溢号“文”,故世称韩文公。韩愈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尽管他是河洛之子,但在他57年人生历程中,寓居洛阳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倘使不考虑他在洛阳的来往、逗留,他在洛阳居住的时间只有19年,其余大半生(将近40年)都是在外求索、奔波的。他居洛的19年可分为五个阶段。从768年到777年,韩愈10岁…  相似文献   

6.
对“唯陈言之务去”有多种解释,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语言上的创新”。语言的问题,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创造“新词”,虽非“陈言”,可能人们都不能懂得。韩愈提倡“唯陈言之务去”,决不是为了人们的不懂。因而,把“唯除言之务去”解释为“语言上的创新”,是不能成立的。 “唯陈言之务去”,其实就是及对陈词滥调。也就是反对套话、空话、八股腔、公式化、概念化。目的在反对骈文。  相似文献   

7.
论欧阳修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人物。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虽曾盛极一时,但他和这一运动的另一领导者柳宗元以及他的拥护者如樊宗师、李翱、皇甫湜等人先后去世之后,继承少人,声势渐落,骈文又重新抬头。一直到宋,柳开、穆修、石介等一致尊韩,韩的崇高地位才又恢复过来。欧阳修继之而起。经他的大力提倡韩文,并以自己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影响整个文坛,于是天下以韩为师,诚如他在《记旧本韩文后》里所说:“学者非韩不学。”又不独散文为然,在诗歌方面,他也是开风气之一人。他的诗歌同样学韩,也受李白的影响。所以张戒《岁寒堂诗话》说:“欧阳公诗学退之,又学太白。”当时有不少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原毁》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文章.原:推论本原。毁:毁谤。古代一些推究事理原由的议论文,题目上常常冠以一个“原”字。这篇“原毁”是推究产生毁谤根源的.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判“今之君子”,即当时的一般贵族士大夫要求自已很宽、不求进步;对待别人特别严格;往往片面夸大别人的缺点,“举其一不计其十”;又不抱“与人为善”的态度,嫉妒别人的进步,“究其旧不图其新;”形成一种“事修而谤必,德高而毁来”的不良现象.因此,他主张“责已也重以周,  相似文献   

9.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本文拟就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试从逻辑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便于对其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并且蕴含着“今之学者更不可无师”的意思。“学者必有师”是一个必然判断,一个“必”字似有千钧之力,它表明韩愈对“有师”的观点十分明确,态度十分肯定。如果将“必”字改为“皆”字,变成实然判断,就会精神大失,看不出作者的坚决态度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论点,使问题讨论集中,不发生歧义,作者又对“学者必有师”这个判断中的重点概念“师…  相似文献   

10.
文艺创作,贵在创新。刘勰说,“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断”但新颖独创离不开借鉴,真正伟大的作家总是善于借鉴而又富于独创的。中国新文化的旗手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借鉴、勇于创新的文学家,他以“文学天才”所独具的“自己的声音”丰富了人类艺术宝库。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叫做“拿来主义”。所谓”拿来主义”,照他意思,一要“拿来”,二要“消化”,三要“创新”。首先是要敢于“拿来”!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因为“没有拿来,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个“拿来”,就是借鉴,就是继承。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是他“文学革命”长期艺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实际上,他早年弃医从文  相似文献   

11.
读诗札记     
韩愈《岐山下二首》,其用意亦犹孔子寄慨于“凤鸟不至”。《国语·周语》云:“周之兴也,(狱鸟)(族鸟)鸣于岐山。”(狱鸟)(族鸟)即凤之别名,岐山在凤翔。韩愈于贞元八年至十年之间,尝至凤翔,而作是诗。诗云:“朅来岐山下。”朅来,一作聿来解,朅来即来,诗用此义。一作去来解,陈迩冬《韩愈诗选》(以下简称陈《选》)此诗注取之,不合。又《杂诗》云:“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意为学古道则不能容于今世,因而往往有志莫遂,所以说是愚蠢的行为。但他在《答尉迟生书》里说过“古之道不足以取于今”,在《答李翊书》里说过“志乎古必遗于今”的话,都是持肯定的态度,可见所谓“自愚蠢”,并非真愚蠢,而是一句幽默话。古道要表现在言辞中,所以他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他以古言包缠自己,正说明他好古  相似文献   

12.
韩愈真累     
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许多应不“耻学于师”的从师观点,以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等体现师者重大职责的千古名句,的确使人获益匪浅。在受到作者熏陶的同时,我又不免对作者的一些说法产生怀疑:他对求师的理解未免太死板了。当然谁都不能十全十美,必须向周边的人学习从而弥补自己的缺陷。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朋友之间可以在内心砌成互相学习与求知的堡垒,长幼之间也可以建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解惑”“出人”的目的,但我们不一定要“曰师曰弟子”呀。如果韩愈真像他自…  相似文献   

13.
说“求师”     
宋朝的杨时,有一次去洛阳见他的老师程颐,不巧程颐正在打盹,他便站在一旁等着,那天正好下大雪,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积得一尺深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生动地表达了杨时求师的迫切心情。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而学习,是必须要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为有知,从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这样便为创造一番事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切著名的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这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上.情况也一样。如杨振宁的老师是芝加哥大  相似文献   

14.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15.
鲁迅认为,凡是伟大的文学天才,总是具有不可摹拟的独创性。他在《不是信》里写道:“诗歌、小说虽有人说同是天才即不妨所见略同,所作相像,但我以为究竟也以独创为贵”。杜甫无论是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绝和七绝,都有着琳琅满目的独创。难怪白居易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茫万丈长”。天才正表现于他的独创。鲁迅认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天才,如果将他与古代第一流的伟大诗人比较,杜甫则不似古人还像今人,他“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开篇导语 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说:“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这里的“从”和“顺”都是有序、顺畅的意思.“文从字顺”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今天,周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用词妥帖,文气贯通”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7.
钱基博早年因善长古文而崛起江南,中年又以“集部之学”见称于世。他不仅被时人誉为“今之韩愈”,而且其人的韩文研究也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分别从时代背景、生存策略和著作特色等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钱基博韩愈研究的总体南貌,从而彰显他在韩愈研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韩愈治学,不仅以“勤”著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概括了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而且还十分讲究治学方法.他在《进学解》里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看,要读,要想,而且一定要勤动笔头,勤记笔记。学习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中,离不开语句的表达,而词语则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是组织段落、篇章的基础材料。因此,词语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在一字之中尽可体现,而一些以一字之妙传神的佳话至今仍为我们所乐道。贾岛的“推敲”故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美谈。当时贾岛正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将“推”改成“敲”,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于是韩愈和他探讨起来,最终确定用“敲”字,“推敲”二…  相似文献   

20.
韩愈散文的叙事艺术王章焕韩愈文章,以实用为目的,常常是叙事说理,合而为一。后人在论及韩愈文章时,多着眼其议论特色,而叙事文字及其特色则很少论及。然而“文章唯叙事最难。”韩文虽以议论为人称道,而他的大量叙事文字却具体体现了这文章“最难”之处。1韩文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