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公民与人民含义不同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即为中国的公民;而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  相似文献   

2.
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但是,一些同学认为:政治权利就是公民权(公民权利的简称),既然政治权利被剥夺了,那么  相似文献   

3.
一、公民教育是把公民培养成为责权主体的过程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教育也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积极、自主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责权主体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国家,公民概念有所不同。从历史上看,公民一词最早始用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沿用。这时的“公民”主要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到了中世纪,教会和封建君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宰,个人是上帝的子民和封建君主的臣仆。人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上帝和君主,没  相似文献   

4.
1.人民和公民。人民是相对敌人而言的,是一个政治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的内容是不同的。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公民,又称国民,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公民是法律上的概念,不受年龄、性别、种族、政治信仰等条件的限制。 2.法制和法治。法制是指静态意义上的珐律和制度。法治指根据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喜涛 《贵州教育》2005,(22):13-15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入学就读权,教育平等权、终身受教育权、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权构成了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总的来说,我国受教育权实现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有关受教育权利的纠纷正成为当前教育纠纷中的热点问题,因此,有关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问题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一、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在我国,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公民这个概念反映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固定的  相似文献   

6.
刘英伟 《成才之路》2013,(15):69-69
学生的高中阶段,是完成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着公民意识不强、不爱关心时事、社会参与意识较弱、社会公德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显得尤为必要。一、公民和公民意识的概念界定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现代西方学者古斯特纳认为"公民"概念是对在公共领域中涉及到的"我是谁""我应该做什  相似文献   

7.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宪法中所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维持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和秩序的必不可少的义务,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公民履行宪法义务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律范畴中,正如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国家义务相对应,公民的基本义务是与国家权力相对应的。没有公民对于国家的强制性服从,国家权力就会失去有序运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已开始由“礼俗型社会”逐步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现代公民社会的道德教育,应关注青少年公民教育。 现代公民教育源于近代的西方,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伴随着公民地位的确立和解释、宣传宪法中关于公民义务等的规定而派生出来的。《辞海》中指出,“公民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法国  相似文献   

9.
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将诉权理解为一般的法律权利,已不足以对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提供有效的保护。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以及现有公民基本权利的真正实现,要求确认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作为宪法权利的诉权,主要包括诉讼程序发动权和诉讼裁判获得权两个方面的内容。解决我国公民诉权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尽快通过宪法确认诉权的宪法基本权利地位,建构专门化宪法诉讼机构。  相似文献   

10.
关于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教育是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教育对于公民教育,现在有很多说法。比如说公民教育是相对于私民和臣民的教育,公民教育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教育,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等等,都各有道理。但我认为,公民教育应是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教育。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因此,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应当都是合格的公民。当然,如果能完全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人才叫合格公民的话,那么刚出生的婴儿他虽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也还不能说他是完全合格。我们应把公民…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公民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人类历史的车轮已经迈入21世纪近十个年头,从原始社会至今,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人类本身的内涵也有巨大变化。当前其基本内涵则是近代社会形成的,“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即是公民”。  相似文献   

12.
权利是一项古老而又崇高的观念,人们要想获取权利,在现实社会当中就必须寻求法律的支撑与保护。而对公民基本权利提供完整的法律保护的前提是宪法保护,如果没有宪法的保护是难以实现的。宪法的司法化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法治发展的未来趋向。但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宪法是处于整个司法领域之外的法律。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宪法实施现状,通过与国外的实施情况相对比,吸取有益的经验,总结出我国宪法司法需尽可能对法律的权威性进行维护,不断改变宪法现有的落后观念,逐步建立宪法诉讼与宪法法院制度,达到保护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公民课是着重讲述同中学生关系密切的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方面的意识,是帮助中学生培养公民意识的课。《公民》教材的编写,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可读性;2.实践性;3.针对性;4.实效性。下面分别就以上几个方面与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的认同 ,这种认同能够升华为自己对所属国家和社会的情感 ,并把这种认同和情感付之于实践 ,既享有权利 ,又履行义务。公民意识主要包括民主平等意识、法制纪律意识、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公民意识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平等。当然 ,公民意识也是有阶级性的 ,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意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意识有着实质上的不同。我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没有公民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宪法才确认“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国…  相似文献   

15.
武进县湖塘愿祠堂头辅导组全体教师来信:宪法总纲第十八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也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很明显,在王正福这类人的眼里是没有什么法律不法律,道德不道德的。所有的是满脑  相似文献   

16.
一、时代呼唤公民教育1.公民、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教育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直到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公民权的范围才普遍扩大,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资格才被确立下来。“一般来说,在法律上,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在特定平等水平上,享有一定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个人。”[1]从个体的心理结构上看,公民一般包括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和公民道德三方面内容,即公民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具有诚实守信、公正守法等基…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公民具有与私民、臣民相对应 ,与国民、人民相区别的内涵 ,公民教育不是传统德育名词的简单更换 ,而是标志着我国传统德育历史性转型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目标体系。确认公民教育 ,在认识上需走出三个误区 :把公民教育简单地与资本主义性质联系起来 ;把公民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 ;把公民教育狭义地等同于公德教育。同时 ,公民教育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 ;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 ;以合法性为底线。因此 ,在本质上 ,公民教育必然是主体性教育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其基本的教育取向 ,而且是区别于“圣人教育”的“平民教育”  相似文献   

18.
华侨,是指仍保留我国国籍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侨居国外的我国公民;华族是指具有中华民族血统和中国文化特征的人,包括保持中国国籍的“华侨”,取得美国国籍的“华人”,以及华侨、华人的后裔——“华裔”,从华族形成的原因入手,来论述华侨到华族的形成及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权力”和“权利”是高三《思想政治》和初二《思想政治》所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概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许多同学甚至部分教师对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有些搞不清。尤其是今天 ,举国上下都在大讲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概括起来不外乎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依法行政 ,即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 ,并受制于宪法和法律。二是保障人权 ,即为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宪法保障每一个合法公民的神圣权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 ,依法治国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问题。所以 ,弄清权力与权利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也是增强广大干部和…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