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对《人民教育》有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源于他们的“红烛奖”小说征文活动。 记得那是1983年底的一天,我收到了一封寄自《人民教育》编辑部的信,给我写信的是刘堂江同志(现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曾任《人民教育》总编辑)。那时,他还是一位年轻的副刊编辑。他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送我的《张玉良传》,他每天吃饭的时候收听,并说,他听着听着泪水就禁不住流到了饭碗里。他希望我也给他们写一篇像《张玉良传》那样让人感动的小说,参加编辑部正在举办的“红烛奖”短篇小说征文。 《张玉良传》是我的处女作,我还从…  相似文献   

2.
近日在《北京文学》上读到了厉彥林老师的散文《人民,人民》。
  厉彦林老师是写散文的高手,这么多年虽然与他从未谋面,却读过很多他的散文及散文诗作品。印象中他把散文当作雕刻,总是讲究细节的准确和完美,讲求整体的层次感与棱角分明,读了便有雕像般的景像在眼前久久晃动。  相似文献   

3.
张培坤 《教育艺术》2004,(10):34-35
说到历史剧的创作,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先生。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他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历史悲剧,为革命“立了大功”,有大益于中国人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他又以其创作实践为历史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为中国话剧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杨漾 《语文知识》2014,(11):76-77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晚年的散曲代表作。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途经潼关时,由眼前所见,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于是写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在他以“山坡羊”为曲牌所写的九首怀古之作中,《潼关怀古》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的。  相似文献   

5.
《小读者》2006,(3)
全国著名诗人,现任全国名牌刊物《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1947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祖籍河北丰润。他当过工人,也当过解放军战士、排长,还在《诗刊》、《人民文学》当过多年编辑他二十来岁就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万山军号鸣》、《六角的雪花》、《北方抒情诗》、《静静的白桦林》、《爱的花环》、《少女和紫丁香》和诗论集《感觉智慧与诗》等作品多种。他的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他多年在《人民文学》担任过副主任、主任、副主编、主编,有丰富的文学编辑经验,他能在繁重的工作中关注《小读…  相似文献   

6.
徐江是近年来关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并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尖锐批判的一位大学教师,他的个性化声音受到《中国青年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著名报刊的关注。对他的观点有赞同的,也有许多反对并批判的。为理性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实际,深入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辅导》2012,(18):F0003-F0003
米勒(1814—1875),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的代表作品育《播种者》、《牧羊女》、《晚钟》等。作者笔下的《晚祷》以一对农民夫妇在野外听到教堂钟声。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祈祷为主题。真实地描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  相似文献   

8.
通过长篇小说《一路喜鹊窝》,通过《人民文学》、《钟山》、《红旗文摘》等杂志,通过电视节目,很多人知道了作家汪曾祺的同乡徐晓思这个名字,他得过人民文学征文奖、秦少游和汪曾祺文学奖,他的小说颇有汪曾祺的风范。他是一位作家、诗人,擅长书法、绘画、篆刻,会演奏乐器、能创作歌曲,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通过各类教育报刊和各种教科研活动,教育界  相似文献   

9.
正热爱周恩来总理的人都知道,周总理总是在他穿的中山装口袋上方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徽章,这枚徽章上"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他做人的准则,也是他一生的最好诠释。周恩来被人民群众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为什么能赢得人民这样的称赞?这与他忠诚党和人民分不开。周恩来认为,政府总理就是人民的"总服务员"。他要求各级政府管理者,都要服务好老百姓,当好人民的服务员。他从昆曲《十五贯》的内容联想到政府管理,提出要处理好"官"与民的关系。"我们国务院,人民群众要见我们,有的也难见。""《十五贯》教育我们做‘官'的人,让我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刊发了南开大学徐江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他尖锐地提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有许多“无效”的成分,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太多无用的废话。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1,(9):16-17
非洲马拉维北部的一个小村落,有一个16岁的少年——黎格逊·凯伊拉。他品学兼优,很爱读书,尤其爱看名人传记。当他看了《林肯传》之后,深受感动,决心要做一个有益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人。  相似文献   

12.
引入堂奥,沐浴光辉——《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评介潘懋元周恩来同志,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世界人民景仰的杰出政治家。他不仅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以其高尚的人格,在人民心中树起崇高的形象;而且在长期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对...  相似文献   

13.
《人民文学》第9期,看一篇罗伟章的《奸细》(中篇)足矣。 这两年一直看《人民文学》,罗伟章俨然“熟人”矣,但要问到如何评价他的写作,还是让人颇费踌躇。从《我们的成长》的朴素,到《大嫂谣》的真切,再到《变脸》的干瘪,罗伟章始终在“成长”也在摇摆。尽管“底层文学”一再升温,而罗伟章已俨然成为其中的“主力作家”,我们却不愿意看到一个新作家为了赶潮流而牺牲文学上的真正成长。  相似文献   

14.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5.
劳动创造美     
王助 《海外英语》2014,(12):41-42
约翰·斯坦贝克Oohn Steinbeck,1902—1968)被公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歌颂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发掘小人物、无产者身上闪耀的光辉与伟大。1940年,他的小说《愤怒的葡萄》(The Gropes Of Wrath)荣获普利策文学奖;1962年,他又凭借《鼠与人》(Of Miceand Men)等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斯坦贝克对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运用细腻的写实手法赞扬了劳动人民在一无所有、面临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和仁爱之心。斯坦见克的《愤怒的葡萄》第二十二章,讲述了一个感人质朴的故事:寒冷的冬晨,一位饥寒交迫的赶路人,从索不相识的采棉工人那里,分享到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故事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其热爱劳动、崇善尚美的主题升华了故事意境。现在,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其中几段精彩文字,并且动手翻译,一起享受翻译之乐、翻译之美吧。  相似文献   

16.
去年,徐江同志曾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文章,随后,本人也发表了《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的文章。近日,又在《人民教育》(2006年6期)上读到了徐江同志《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无论是观点,还是沦证,都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以人民群众口头的诗歌创作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开创了我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8.
今年9月,是张思德同志牺牲60周年,也是毛泽东悼念张思德的讲演《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参加了一个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战士,就是张思德,毛泽东称赞他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相似文献   

19.
评朱星同志金瓶梅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我看了朱星同志在《社会科学战线》第六、七、八期谈《金瓶梅》的《版本考》、《作者考》和《辨伪考》。觉得他参考了很多书,又访问了孙楷第、吴晓铃、黄肃秋、王利器、范宁等专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特别赞同他对于《金瓶梅》的意义,有所阐发。他在《版本考》上说:“书中所写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等恶霸、淫妇、马屁精等坏人,各地都有,人民切齿痛恨。此书已成为照妖镜,人民也爱看。”这就说得很好。不过他说《金瓶梅》是王世贞写的,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王世贞仅只是后七子的领袖,他是主张“文必秦汉”,“诗必  相似文献   

20.
思想与行动     
柳袁照 《人民教育》2012,(23):19-21
2011年1月《人民教育》刊登了《本真、唯美、超然——柳袁照和他的诗性教育》。这是继《人民教育》登载《"最中国"的学校——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中国教育报》刊载《柳袁照:诗性教育的先行者》后,媒体再次聚焦苏州十中。《人民教育》通讯在开头写道:"与3年前不同的是,在这所被《人民教育》命名为‘最中国’的学校,一场嬗变在悄然发生。正如柳袁照自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