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通过比较英语和客家方言的元音、辅音的主要特点 ,具体分析了客家方言区学生在学习英语元音、辅音时出现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语音知识是语音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音知识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英语语音,更有效地模仿英语语音语调,更准确地接受英语语音信息. 一、掌握并规范letter sound 英文26个字母分为元音和辅音,其中元音只有5个,即a,e,i,o,u,其余字母均为辅音.对于大多数辅音来说,它们的发音是一对一的,而有少数几个辅音字母,每个字母有两个或以上的发音.26个英文字母都有自己的字母名称音和在单词中的发音.  相似文献   

3.
因壮语与英语在语音上的差异,壮语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有元音长短不分、辅音混淆等问题。对壮语与英语发音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发音规则、语音指导等方面为壮语学生探析掌握标准英语发音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系统习得的负迁移作用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作为汉语的一种地域变体,它有许多和普通话相同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少迥然不同的地方.由于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客家学生在英语语音系统学习中往往存在各种偏误.本文从语言迁移理论着手,着重从辅音、元音、声调等角度探讨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系统习得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德语和英语来说比较简单,汉语的音节尾辅音只有鼻音n和ng,而德语的音节尾辅音可以多达4个。本文的实验选取了12个代表三种不同德语水平的中国学生作为发音实验对象,还选定了两位德语本族语的发音人作为参考。每位发音人朗读102个带有不同音节尾辅音的德语单词和20句含有较多音节尾辅音的德语句子。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主要采用元音插入(epenthesis)、辅音脱落(deletion)和辅音替换(substitution)的方式处理德语音节尾辅音的发音。有些发音的偏误可以从汉语中寻到原因,有些偏误现象则可以从第一外语英语中找到解释。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德语水平从初级、中级到高级递增,学生对音节尾辅音的发音偏误也逐渐减少,这意味着音节尾辅音发音的偏误是可以不断改进甚至完全克服的。  相似文献   

6.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作为汉语的一种地域变体,它有许多和普通话相同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少迥然不同的地方。由于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客家学生在英语语音系统学习中往往存在各种偏误。本文从语言迁移理论着手,着重从辅音、元音、声调等角度探讨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系统习得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琪 《考试周刊》2013,(29):87-87,95
长元音发音时间短促,辅音发音不准确,口腔肌肉过于放松及语调平淡、缺乏节奏感是英语语音教学中常见的发音问题。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上述问题,分析中国学生英语发音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对英语语音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器官三分法解决学生元音音素的发音问题,用三音法纠正鼻辅音及舌侧辅音,用摩擦音的拖音法纠正破擦音。这三种简便的发音法能快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各种语音错误,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交流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元音与辅音的重要性是英语话题中的一个重要争端。在中外文献的查阅之中,发现元音与辅音的重要性批判论文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通过对于元音在英文中的运用,生理发音过程以及英语的母语迁移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最终得出元音是英语语音的核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经过初高中机械模仿的英语学习之后,普遍大学生对英语语音的认识几乎是空白的,更不用说对发音部位的了解。本文从辅音与元音的发音部位着手,分析了学生所存在的发音问题和造成问题的原因,并粗浅地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五华客家话的连读音变主要表现为同化现象,而其中大部分是顺同化。本文对五华客家话中带有较强规律性的顺同化现象作了初步的描写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台湾客家方言研究以及两岸客家方言交流的主要情况,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任何语言都有其特有的语音系统。洛阳方言和RP的语音系统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区别。本文以音位理论为依据,对洛阳方言与RP从元音系统、辅音系统、音节结构三方面进行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以促进洛阳方言区的英语语音教学。  相似文献   

14.
论连云港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常见音位错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别性特征理论是音位学的核心,本文创造性地体现出这一理论在英语语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功用。作者将自己多年在连云港方言区英语语音教学实际经验与区别性特征矩阵研究心得相结合,通过对有关音位的具体分析,总结出这一矩阵为标尺纠正连云港方言区学生英语音位发音错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标记理论出发,分析四川方音中音节音位组合、声调和音渡等方面的标记性特征,可以有效预测四川方音区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音习得中的难点及相应难度,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语音教学建议,帮助学习者克服方音语音知识的干扰,养成良好的英语发音习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南白族汉语方言——桑植“民家腔”的文白异读及语音层次的描写,总结了其语音特点。部分韵母白读层如蟹摄开口一二等字“太菜街爱”的读音?,流摄开口一等(帮组除外)字“走狗口偷”的读音e等是“民家腔”最突出的语音方面的特征。通过对湖南白族汉语方言——桑植“民家腔”的文白异读及语音层次的描写,总结了其语音特点。部分韵母白读层如蟹摄开口一二等字“太菜街爱”的读音?,流摄开口一等(帮组除外)字“走狗口偷”的读音e等是“民家腔”最突出的语音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方言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地缘和历史因素。在古代,中原人一次又一次地迁入五邑地区,中原话及由中原话演变而成的客家话结合,并融入冈州土话,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五邑方言.鸦片战争后,大批五邑人远涉重洋,流向海外,因而五邑方言又渗入了大量外来语,使五色方言染上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1949-1966)是袁可嘉诗歌翻译的高峰期,他以深厚的英语文学与汉语写作的功底,将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为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处以“文化转向”为视角,将关注点投注于袁可嘉在这一阶段的译源选择与翻译策略,通过梳理发现他的译介活动是在当时政治语境、主流诗学及翻译政策等多因素规约和作用下发生的。而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这一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诗才。在相对逼仄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诗歌译介,力求达到“限制中寻求完美”。  相似文献   

19.
"捞"在东南方部分地区的客家话、粤语和西南官话中有"搅拌"、"混合"的实词义及"和""替"、"向"等虚词义,但"捞"在字书、经书、韵书里并没有这些义项的记录,文献里也没有出现使用"搅拌"及"和""替"义的例句."捞"在广韵里是豪韵、平声、来母,与台语中"搅拌"读音接近,承载"搅拌"义的"捞"与台语中的"搅拌"有着严整的音义对应关系.东南方部分地区客家话、粤语"捞"的"搅拌"义来源于台语,后由此虚化为表示"跟"、"替""向"等的连词、介词.  相似文献   

20.
二语语音习得研究表明母语(方言)对二语语音习得影响很大,二语学习者在习得二语语音时会把母语中的音素、声调等迁移到二语当中。基于此,利用母语迁移理论,对不同方言背景下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双元音感知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发现学习者在英语双元音学习中因母语干扰而形成了语音感知盲点,并据此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地方言与英语音系进行对比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尽快建构较稳定的二语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