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80年代后期以来 ,中国诗歌元文学倾向渐渐显现 :对诗之为诗的本体性追索 ,悄悄溶解于对写作自身、操作技巧和语言的重新考量 ,一些诗歌成了“文本中的文本”。对这种元文学倾向的内在动因、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潜在意义进行探讨 ,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诗歌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第三代诗刻意否定传统诗学传统,从诗学的最灿烂的标识即"丑"出发去探究诗歌最终的归属"美"。对文化的淡化和消解,使人和诗回到了最本真的存在状态,回到文化对立面的非文化"原在"。第三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提倡审"丑"带来的冲击力,他们审丑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对既有文化和崇高美的亵渎。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5,(7):59-64
虽然第三代诗歌运动流派众多,各派别的理论主张不尽相同,他们从事的诗歌实践也有不同的具体追求,但从整体上看来,第三代诗歌又具有一些大致相同的"代"性创作倾向。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上的诗歌传统,第三代诗歌表现出大体一致的反叛性创作姿态,注重世俗化的审美视野,表现出调侃游戏式的情感基调,大量实施"重写"和"戏仿"的写作策略以及运用"反优雅"、"反意象"、口语化的语言等。  相似文献   

4.
整合后现代文化思潮,中国现代派内部反叛惯性和焦虑的影响是构成第三代诗歌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意境"的内在规定性的分析,结合王国维"境界说"的实质,指出了人们对"意境"的混乱认识.同时,由于主体性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从而导致新诗意境的长期失落.而第三代诗人放逐主体,其诗歌具备了后现代性质,并由于后现代性与对意境形成有密切关系的道家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第三代诗歌也就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意境特质.这是以往"第三代诗歌"研究中留下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认为对意境的追求和确立是一种可能的新诗品性.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转型,揭示了新时期“大我”的诗歌主体被放逐的命运,开始了“自我”的消隐和萎缩的心路历程,从另一方面回到生命本体,展现了对平凡生命的认同。然而,在“第三代诗歌”建立起迥异于“朦胧诗”的话语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汉语新诗在一次次裂变中前进,于看似混乱的表征背后得到了空前的生长。朦胧诗式微以后,引渡出来一批极具才华和创造力的"第三代"诗人。通过叙述策略的转变、文化之诗的探寻以及"元诗"意识的运用三方面来简要梳理"第三代"诗人在这一时期为新诗的创作发展作出的种种实践与探索,分析一些代表性的诗歌文本以及诗歌现象,试图给当下困境中的现代汉语诗写作提供一种启示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朦胧诗浮出地面不久并渐渐获得读者的认可时,一股新的诗歌浪潮以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汹涌而来,“第三代”诗,90年代个人化写作,70后诗人群等各种诗歌流派和浪潮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从“第三代”诗开始,先锋诗歌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艺术系列,产生了一批才华功力兼具的诗人和优秀的文本,带动了当代诗歌乃至当代文学的历史转型,对这一文学课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研究难度大等原因,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薄弱。而罗振亚先生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作者凭借自已丰富的资料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朦胧涛后的先锋诗歌做出了冷静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第三代诗歌作为带有强烈实验性质的中国现代新诗,以其日常生活观念的张扬、诗歌内容的日常化书写和日常语言的入诗彰显其对当代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第三代诗歌解构了此前的新诗中建构的抒情主人公,将审美想象还原为庸常的现实本色。他们探索用叙述代替抒情和以文为诗的文体实验,显示了新的诗歌表达的可能。这其中,瑕瑜并存。同时使诗与文的界限更加模糊。  相似文献   

11.
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歌诗创作的繁荣。歌诗的发展与教坊曲息息相关,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发展。歌诗提高了教坊曲的艺术品位,教坊曲刺激了歌诗和诗歌的创作,从而共同推进唐诗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王维写景诗具有独特的魅力,这得力于他的用字艺术。他善于用最直接的语言表现客观景物,常常能形神兼备,常字生新;借助多种修辞手法使表意更加生动形象,神韵十足。这些技巧给读者很多审美愉悦和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以形式精美著称于世。从《诗经》到元曲,古典诗词走的是雕琢之路,其表现是锤炼字词,安排平仄,押韵对仗,样样追求精致。现代诗歌是反映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高雅手段,为了创新它打破了以往诗词的限制,走了一条隐喻之路,并且在形式上趋向散文化。  相似文献   

14.
音乐性是诗歌的重要特质之一,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音韵两方面。诗歌的音乐性和思想性是密不可分的。Coleridge的诗作素以瑰丽的想象、极强的音乐性而闻名,在19世纪的英国诗坛独树一帜。本文从节奏和音韵两方面,对其代表作之一《老水手谣》的音乐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丘处机是金代全真教“北七真”之一。他的山水景物诗是他修道的心路历程的诗化表现。修道是宗教体验,作诗是审美活动,二者结合的契机主要在于丘处机的心性修炼走着一条感物体道的途径,具有古代传统思维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的特征,而这也正与古代诗歌“感兴”创作思维相一致。因此,他的山水景物诗中艺术蕴含较多,一般宗教诗的说教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诗体的自传、晚清的诗史及其海外的诗作三个方面 ,评介黄遵宪诗在内容上的拓境 ;在论其诗艺术特色时 ,从现实主义诗风、组诗长诗多的体制特点、以文为诗的努力及通俗化的提倡与实践等方面予以评介。  相似文献   

17.
新诗观念先天性的偏斜不仅造成了白话诗单一、直白的诗风,而且造成了几代人顽固而持久的欣赏惰性。它们形成一种合力,将新 作与读带到了一个扭曲的坐标系中。“朦胧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打破了新诗传统的欣赏模式,取缔了用线性思维去读诗与作诗的行为,迫使读者建立起开放的、诗学的(而非闭锁的、政治的)审美机制,同时要求作者尊重诗的个性,探寻诗的生成规律,在情态符号的对立与调和中寻找诗意。  相似文献   

18.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11-14,18
刘应秋《一砚斋集》中有乐府诗二十二首。这些诗反映了作者多向度的情感价值和心理动态,从中可见其在动荡年代艰难的生存过程。刘应秋的乐府诗既继承了前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研究这些乐府诗,将有助于我们梳理清代乐府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aesthetic operations that theorists hypothesize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oetic genre. Students read texts presented visually both in the shape of poems as well as prose.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text as a poem triggered significantly more references to the conventional expectations as well as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aesthetic elements that add a layer of meaning. Students also spent longer thinking about the poem‐shaped texts and rated the poems as more enjoyable, challenging, emotionally engaging, and as eliciting more imagery. If poetry triggers the tendency to engage in active and meaningful thinking by guiding us to see language in new ways, it may be one more reason to include i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20.
朗费罗是19世纪中期美国久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中,有不少禅境、佛味隽永的诗篇,读之清醇澹泊,不沾一丁点儿的世俗气,带给人纯美的享受。朗费罗诗歌的禅境佛理体现在他的诗简洁押韵、口语化、通俗易懂,符合禅门提倡的"本色"要求,同时诗歌中闲适的人生追求和"空"、"寂"的意境设置,也体现诗人高、远、幽、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