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题:长城     
课堂背景:课前布置预习,提出问题,主要有:1.我国长城全长是多少?2.长城东西两头各指什么地方?3.长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4.长城是谁建筑的?导语: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宏伟建筑,它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长城从战国开始修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得以完成,历时二百多年。当时全长2300多里。后经历代继续修建。现在我们见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平均高8.5米,宽6.5米,全长12000多里,故有万里长城之称。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中插图学习文章......结束语:…  相似文献   

2.
    
序 房山在城南四十里.高险幽远.四面石洞如房.多毛人,修丈余,遍体生毛.时出啮人鸣夫。拒者必遭攫搏,以炮枪之,铅子落地.不能伤。每现,必问之曰:“城筑尽否?”疑秦筑长城之奴人.  相似文献   

3.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横贯中国北方,东西相距1万余里.故称万里长城。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将原来各诸侯国的城墙连接起来。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云南     
中国资源丰富.名胜古迹更是不计其数,无论是雄伟壮观的长城.还是恬静典雅的西湖。都令无数游客为之倾倒。  相似文献   

5.
李晓鹏  高钰 《大学生》2013,(13):68-68
这是我的梦想。这是我的梦想。这是我们的梦想。我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那是你屹立千年的淡定从容。我立在白堤之上.杨柳依依.那是你温柔典雅的东方神韵。我倚在长城墙头,风卷残云.那是你抵御外族的不屈抗争。我躺在大海之滨.潮起潮落.那是你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  相似文献   

6.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经过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其作为战争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因此,今天的长城,其历史文物的性质虽未改变,但从审美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被视作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长城的美,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长城,以它的奇伟、…  相似文献   

7.
烙印     
莹而剔透.滑而温润,琥珀是飞虫的烙印。鉴证了生命的痕迹;雄而浩瀚,伟而磅礴。长城是中国的烙印,凝聚了灵魂的智慧:遥而神秘.渺而深邃,黑洞是宇宙的烙印,诠释了空间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姚明     
《红领巾》2009,(7):104-105
绰号:小巨人(外国人一般叫他“明王朝”、“移动长城”) 出生日期:1980.9.12 星座:处女座 血型:A型 身高:226cm  相似文献   

9.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一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  相似文献   

10.
《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为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培养语文素质,提高思维创新能力,我采用多种形式教学。 一、课外感知,激发兴趣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如能身临其境,儿童的学习欲望,探究热情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课前,我是这样激发学习兴趣的: 1.搜集资料,激发兴趣。让学生找中国地图,并从地图上找长城的起止点,收集长城的邮票、图片及各种实物模型。 2.绘制图画,激发兴趣。喜欢绘画的同学自画长城图片,并能体现课文第二段中建筑的位置和构造。 3.制作模型,激发兴趣。喜欢搞制作的同学根据图片自己设计,制…  相似文献   

11.
叩问长城     
叩问长城●许建国游山海关,爬八达岭,走的不是一条路,但都是为了圆同样的长城梦。去过一处的人们总觉得有些缺憾,两处都去过了,又生出许多失望。不过是一段段残破的砖墙,没有色彩没有生机没有风景,却引来了无数学人和游客为之瞠目为之折腰为之梦恋。长城从诞生那一...  相似文献   

12.
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宏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在我看来,最富有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余秋雨先生曾将都江堰与长城作比较:我认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  相似文献   

13.
学中文     
学拼音我登上了长城大卫:小云,你这件衣服上印的是什么字?小云:“我登上了长城“。这件衣服是在长城上买的。长城可长啦,一眼望不到头。大卫:长城有多长?小云:叔叔告诉我,长城有六千七百公里长,从远处看,像一条巨龙。大卫:小云,你登上了长城,我真羡慕你。读短文从前有个孩子叫王小三,赶了七头牛在路上走。他怕丢了,一面赶一面数:“一、二、三、四、五、六、七。”走呀走,王小三走累了。他骑上一头牛,又数着:“一、二、三、四、五、六。”啊,少了一头。王小三连忙跳下来,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一点儿…  相似文献   

14.
“和亲”政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婚姻关系;二是指与边疆民族结盟,包括互赠礼物、互通关市。以“和亲”为长远国策,始于西汉。西汉二百三十年间对匈奴的政策,经历了和亲、战争、再和亲的反复实践,得到共识。匈奴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建立了匈奴史上空前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冒顿依仗“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征服了许多相邻部族。其控制地区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而南与中国为敌国。…  相似文献   

15.
李燕 《湖南教育》2002,(6):28-28
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学习课文《长城》中“蜿蜓”和“盘旋”两个词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长城远景图,问学生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远看长城会是这样的?再叫学生找出课文中写这个意思的词。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义,而且体会到了长城修筑之不易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结合生活体验感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讲作者肖复兴见到叶老“那样随便、和蔼,作者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拘束”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你们在生人面前感到不随便,这种感觉就是“拘束”,课文中指开…  相似文献   

16.
封面图案是著名的承德地区金山长城。按承德金山长城系新近发现的现存的明代长城最雄伟壮观的一段,在承德地区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县交界处,全长近三四十里。其规模之宏伟,地势之险要,保存之完整,大大超过了居庸关八达岭长城一段。这段长城系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所监修,城砖每块一般重三十斤以上,城墙宽阔,可以驰马。这里的山脉是燕山山系的金山,故名金山长城。山势异常险要,城墙顺山势而修,起伏蜿蜒,非常陡峻,有的坡度可达七八十度。每隔一二百米,即有一敌楼,敌楼一般是二层或三层,下面一层是士兵宿舍和武器库,上面一层是碉堡,有射击孔,对内对外均可射击。其最高处的敌楼叫望京楼,据说晚间可以望见二百多里外的北京灯火。城墙内侧,每隔不远,还筑有粮食仓库,城墙外侧还建有外墙。长城北面山势陡峻,直上直下,易守难攻,敌人难以接近。这段长城约建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尚存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在生活中学语文,大胆进行“学科间的融合”,尝试巧借它山(数学知识)之石,攻语文素养之玉,注重跨学科学习。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践跨学科学习的新理念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借助数学公式,激发想像力教例1摇摇摇摇摇《长城》师:我们已经感受到长城的长(6500000多米),知道了长城的宽(五六匹马并行,假定5米)与高大(假定6米)的特点,如果把前两小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能想出什么?生:(思考、沉默)师:(…  相似文献   

18.
王久吉 《中国德育》2013,(11):56-57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片头曲中播放的雄伟长城就是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起伏于首都北京与河北滦平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是我国著名的明代万里长城中最壮美的段落,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巴克什营小学就坐落在金山岭长城脚下。学校借助独特的地域  相似文献   

19.
心愿     
毛主席在一首词中说 :“不到长城非好汉。”可不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气势磅礴 ,宛如一条巨龙在祖国北方的大地上逶迤起伏。有多少人 ,梦牵长城 ;又有多少人 ,情系长城。打我懂事以后 ,在我心底就埋下了一个小小的心愿 :要亲自到长城去瞧一瞧 ,走一走 ,饱览一下长城的雄姿 ,领略一下长城的气魄。小时候常听妈妈说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长城究竟是什么样子 ?那时的我便有了要去看一看长城的想法。前几年 ,有同学上北京旅游 ,回来后 ,她叙述着长城的壮观雄伟 ,我的心也为之牵动 ,她告诉我 :“长城真是名副其实的长 ,可谓是‘世界第…  相似文献   

20.
曾景忠 《历史教学》2006,2(7):20-25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长城抗战为局部抗战之两大高潮.二役皆因日本扩大侵华而引起,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之方针,终以签订停战协定而结束.不同之点在于"一·二八"之役,日本为掩护"满洲国"之成立,以攻为守,而长城之役,纯为进攻,为日本进一步侵占华北之先步;"一·二八"之役,前方第十九路军将领抗战主动坚决,热河防卫、长城之役,靠国民政府之督导部署;长城之役规模更大,牺牲更重;塘沽协定比淞沪停战协定对中国的危害更大.热河沦陷后,蒋介石是在北上听取华北将领的汇报意见后,才作出批准张学良辞职之决定的.张学良辞职下野,反映了当时全国的呼声,是对其"九·一八"事变以来不抵抗主义的总清算.断言蒋介石为转嫁热河沦陷的责任,落井下石,逼张学良辞职,此说未必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