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马进 《中国教师》2009,(Z1):165-166
自由作为人的类本性,具有不可剥夺的绝对性。从存在论角度看,这种人自身的绝对自由就意味着选择和责任。自由教育,作为唤醒人的潜能的灵魂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魅力之花。语文教师所面对的不是机械之物,而是一个个活的灵魂,是以理解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因此,要实现语文自由教育,其途径必建立在爱与生存的交往之上。而引导人向善的生存则成为语文自由教育的价值所归。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的哲学研究,就是对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的揭示。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隐藏在“人与语言的关系”的命题中。在认识论的哲学视野里,人与语言是一种反映论的认识论关系,它强调语言对人的客观性,强调人对语言的疏离性;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在于“认识语言知识”。在存在论的哲学视野里,人与语言的关系统一到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中,它强调人与语言的本体论关系,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在“对话”;“对话”成为存在论哲学基础的语文教育论的核心的、基础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的哲学研究,就是对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的揭示.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隐藏在"人与语言的关系"的命题中.在认识论的哲学视野里,人与语言是一种反映论的认识论关系,它强调语言对人的客观性,强调人对语言的疏离性;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在于"认识语言知识".在存在论的哲学视野里,人与语言的关系统一到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中,它强调人与语言的本体论关系,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在"对话"; "对话"成为存在论哲学基础的语文教育论的核心的、基础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西方哲学语言转向在认识论和存在论方面的理解来考察和探讨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向,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语言哲学上所具有的世界观意义,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正确的表达来认知自身,进而正确地理解和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后从语言转向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借鉴”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朱自强教授说过:“语文教育应回到儿童本位的立场上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坚定“儿童本位”的立场,即: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儿童意趣,采用最儿童化的方式,有效激活儿童的生态语言,真正提升儿童语文学习的情趣指数。  相似文献   

6.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语言哲学包括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两个传统的语言哲学理论。语言哲学、教育哲学、语言教学的发展与融会必将产生语言教育哲学这门新的边缘学科。分析哲学理论、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哲学传统中的哲学理念对语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教学,尤其是母语教育必须引进当代哲学理论改造原有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原有的方法。构建语言教育哲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育政策价值认识论主要基于教育政策价值的关系说、客体说、主体说。文章在批判分析上述认识论基础上,以马克思实践认识论为指导,提出学生及其教育存在论的教育政策价值认识论。  相似文献   

9.
人的存在是语言的存在,语文教育应以人的语言存在为出发点,用科学语言、道德语言和文学语言去丰富学生的语言存在,从而达到对学生人格的提升。语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只有在正确的语言观的指导下,才能发挥语言对提升学生人格的作用。语言交往能力是人的语言存在的延伸与外化,语言交往能力和人的语言存在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全面的人的观念、正确的语言观和能力观是确立和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视角揭示和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维度。学生及其教育存在是教育政策价值生成的基点,学生及其教育存在论的教育政策价值认识论是进行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基本视野,"学生—教育公平"是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基本标准。以特殊教育政策为例,对教育政策主体价值选择分析发现,特殊教育政策价值存在偏颇,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其主要是:特殊教育政策主体价值缺损,特殊教育政策主体价值选择立场偏颇,特殊教育政策主体价值有效性失衡。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从不同向度建构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谱系。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因而造成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变革呈现出不平衡及单一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又被反复确认,并被不断重写。在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间,又存在着既矛盾、冲突又暧昧的关系。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之下,重建语文教育既要重估经典教育的价值,又不能拒绝生活关怀;既要深刻反思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又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及汉语语言本身的特性出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教育观的建构角度,探讨语文教师在新形式下应该如何更新自身观念,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准确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从而达到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对理论的过分偏重,实践教学环节的严重不足,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脱节,导致学生的从师职业技能普遍偏低,毕业生能力规格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本文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全面陈述了该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以期解决师范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反思"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知识的引入为现代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基础。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导致了语文课堂的刻板和缺乏生机,原有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更新和充实,与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不相适应甚至发生冲突。语文课程改革不是要淡化语文知识,而是要实现语文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构建良好的学校语文知识体系,确保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严重不适应语文教育的需求 ,认为过去那种培养通用型人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以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通用课程外加几门教育类课程的观念和模式 ,也应彻底改变。阐明了以培养语文教育素养为核心的三个层次、五个板块的新课程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紧密相联,有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它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风采,与独具魅力和表现力的汉语言文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从华文教育内涵的现实价值挖掘出发,在教育体制、学生来源、学科建设及教学实践四方面探讨了华文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点,概括出华文教育所具有的语言文字、华文文学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而论证了华文教育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是走出当前困境的关键。为此,教师要重建教学价值观,同时完成传统教学角色的转换,确立教学对象意识,增强课堂设计意识,具备敏感的语文学科意识,并将这些自觉落实和渗入到教学实践,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系统理论。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表现出思想感情美育的人文性、学科内容蕴藏的认知性、故事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人文精神展示的审美性等特点。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教育体现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学生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要求教学符合儿童的理解方式、鼓励儿童主动参与文本创造、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等。这是儿童文学教育的重要命题,将直接关系小学语文教育的功效和成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学科都有外来的教材教法可以借鉴,中学语文教育与此不同。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制度刚改革不久,加上民族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写作经论史论和探讨各轩问题与主义、空论浮议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