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认为《老子》从“道”出发,构建起一个包含“道”形上学、道德形上学、言语形上学和政治形上学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题是“无”。如果说关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道”形上学是《老子》哲学形上学出发点的话,道德形上学则是其归宿,并作为其政治形上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汇通以后,许多学者基于西方哲学的方法,大力挖掘《老子》思想中的哲学命题。老子因为"道"论而渐成为形而上学的大师,其认识论和政治观点都成为哲学构建的衍生。显然,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模式引发的联想。但是,《老子》首先是一部政论书,其"道"也罢,其"术"也罢,核心关怀无异于儒家的"平治天下"。  相似文献   

3.
哲学被称为智慧之学,主要基于哲学在反思中,促使人们从"熟知"走向"真知";在于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总体的、根本性的认知前提和最根本的方法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哲学通过对世界根本问题的反思、追问,寻求世界对人及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其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与介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内含在哲学自身之中的,是它的应有之意.在哲学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哲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自觉实现哲学教学目标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形上学,其本质论前提是“理”的本体论,其认识论前提是主体和客体的相对二分.由于这一理论在力倡认识自然事物的同时却未能提供切实有效的认知方法,因而未能实现向近代科学认识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庄子认识论的特征,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即庄子的认识论是绝对的怀疑论不可知论。但是,笔者通过对庄子认识论的全面考察,却发现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庄子认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其中明显地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尖锐矛盾。庄子认识论的基础是他的“道”论。在庄子哲学中,道与牧是相对立的范畴。他把对道的认识称为“大知”、“至知”或者“真知”;而把对物的认识称为“小知”。庄子对真知极为笃信、崇尚,而对小知则倍加怀疑,甚至彻底否定,由此便构成了他认识论的两个层次。在前一层  相似文献   

6.
老子之"道"的认知与体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老子之"道"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老子之"道",它的提出背景是其认知之前提,涵义考略是其认知之基础,对首句的理解乃是认知之关键.老子之"道"具有"返璞归真"的哲学意境.  相似文献   

7.
孔子崇尚真.认识论上,孔子追求真知识,要求认识主体具有实事求是的真实态度,并且反对主观独断.政治领域,孔子强调政治理想的历史真实性,治国措施上以名究实,回归真实,政治实践中坚持面对事实、坚持真理.日常存在中,孔子以"真"为范导原则,注重培养自我真诚的德性,主体交往中以"诚"待人,"真"的观念内在于个体存在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道"从原始的"道路"、"引导"意义开始,经历了从本源的"道"到形上学"道"的回归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认识和思考。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道"既是最真实的存在,也是最普遍的规律。它是超感性的本体存在,是万物之根本、宇宙之大全、世界之总原理。老子"道"的思想对于我国历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影响作用。本文对老子"道"的释义和内涵进行了解读,并试分析了老子"道"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庄子的思想过程是先“反知”,通过对“知”的社会政治批判和认识论意义的批判,解构了原有的文化知识遗产,在此基础上,庄子建构起一种蕴含着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真知”。真知,就是对道、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反知”到“真知”,庄子实现了认识论的意义转向。  相似文献   

10.
当代哲学家杨国荣在《伦理与存在》一著中,以历史考察与哲学沉思的交融为前提,系统阐述了道德形上学在当代发展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体现了当代道德形上学理论建构的突破。其理论突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追问的方法论层面的突破,以及对伦理与本体、伦理与认识,以及道德形上学中的形式与实质如何统一等问题反思和辨析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开始,哲学界对以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知识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逐渐凸现出一种后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相对性、动态生成性及个人主观经验的重要陛。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也从中受到启示,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中的认识论告诉我们,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简?奥斯汀旨在从现实主义角度帮助女性理性的面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而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爱情则往往遭遇挫折和不幸。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offer some theoretical as well as empirical examples that describe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and emotional knowledg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argument put forward i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expand current conceptions of PCK and acknowledge the role of emotional knowledge. It is shown how a teacher's emotional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an inextricable part of the ecosystem of teacher knowledge; this is called emotional ecology.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 of emotional ecology occurs on different planes as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emotional knowledge that are aspects of PCK. The implications for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针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本体的主动式知识系统OPKS,以促进知识的利用.OPKS以主动式知识服务为基本思想,以用户知识需求为驱动因素,通过用户知识需求模型描述用户知识需求的决定因素.利用本体描述异构知识源语义,利用本体映射实现异构知识源互操作.通过用户知识需求与知识源匹配找到所需的知识,主动提供给用户.采用UML对OPKS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采用Java语言进行实现.某研究所应用表明OPKS能提高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智能经济、创新经济,是21世纪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最富生命力的现代化经济,对它必须实行现代化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16.
周莹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85-186,188
默会知识是个人知识体系中的母体,运动技能属于默会知识。针对训练及教学中忽略运动技能默会性这一误区,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体系及运动技能的概念,结合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论述运动技能的默会属性及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施教者对当前运动训练理论和认识论基础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17.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知识构建的发展过程入手,对知识构建的涵义、知识构建的条件、知识构建的内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知识构建与知识服务的关系,知识构建对知识服务的优化作用。如对知识获取的优化,对知识表达的优化,对知识存储的优化,对知识共享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滑坡不能归咎于以科学主义导向的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具有德育价值:科学知识能够拓展人们的道德领域、促进人们的道德完善、培养人们的道德品性,科学知识的负面作用能促使人们进行道德自律。科学知识德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者明确的德育意识、适当的教育方法以及德育对象对科学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20.
当前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技术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服务方式也在不断转变,面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知识服务已经是现在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这种个性化知识服务改变了以往数字图书馆仅能提供一些散乱、无序的信息和知识的状况,可以把用户想要获得的知识以系统性、个性化的方式主动提供给用户.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研究,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