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港式合拍片"是现今华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今创作出的港式合拍片时常在丢失原有香港味道的同时又很难满足内地观众的审美取向,这使得港式合拍片的问题呈现和瓶颈效应越发显著.影片《湄公河行动》以良好的口碑和近12亿元的票房成为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获满意度最高的电影.这也使其成为合拍片成功的典范之一,其市场导向下内地故事为核心的"华语合拍"为未来的内地香港的合作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2016年中国贺岁档电影票房创下华语电影票房历史之最,除了影片本身精彩内容的吸引力以及各种广告宣传的策略之外,更多的是由于事件营销、话题营销、明星营销、口碑营销、品牌营销、电影O2O平台营销等营销传播方式的综合运用,从而助力2016年华语电影票房创下一个又一个新纪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C.Hoskins文化折扣和国内市场的交互作用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电影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反差表现为现实参照,对现阶段本土化现实题材电影主导国内市场却失去对国际市场的利益诉求、华语文艺片在具备文化要素和国际声誉等显在优势的前提下,却无法比肩动作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等导致两个市场失调的原理问题展开论证,并提出强化文艺片的国内竞争力、巩固东南亚市场的传统地位、通过合拍片"借船出海"等三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两岸三地的合拍热潮已经是当下华语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与香港和大陆合拍电影已日臻成熟不同,台湾与大陆的合拍仍然处在一个摸索、探寻的时期。一些合拍电影在大陆市场反响平平,仅有少数合拍片能够在两地市场有所作为(如《爱·Love》),文章以这些影片作为文本,去探究其在表达本土经验和跨地想象时的策略,通过对《爱·Love》在跨地性和本土性呈现上的叙事分析,探讨两岸合拍片在文化内涵上表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大片引进20年,引进片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攻击到反击的博弈过程,先是引进片的攻击阶段,中国电影在"与狼共舞"的"丛林规则"中,曾经"遍体鳞伤",在"置于死地而后生"中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存格局,也锻炼了中国电影的"肌肉筋骨",并开始了反击阶段;中国式大片"冲奥"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票房份额加大。在大片引进20年之际,如何从出口片、合拍片以及中国梦的展示上对引进片的攻击进行有效反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陈静 《声屏世界》2014,(12):37-39
<正>从1905年《定军山》开始,华语电影已经走过百年历史。在这段时间里,电影虽然是一门新兴艺术,但在各门艺术已成熟的前提下,华语电影发展极为繁荣,使得中国电影人开始探索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在华语电影走过萌芽、发展、高潮之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当下华语电影出现的各种现象,梳理当下华语电影的特征,为其发展总结经验教训。形式>内容(《小时代》《云水谣》)  相似文献   

7.
陈静 《报刊之友》2014,(9):93-94
在日渐繁盛的华语电影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是电影当中的短腿将军,本文将从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谈起,以《草房子》为例,探索新时期儿童电影的特征,在分析视听语言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华语儿童电影更应该回归儿童最本真的童心,让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并且呼吁国家广电总局给予儿童电影更多的支持,制作团队应该具有精品意识以及编剧导演应该从本土特色出发等方面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儿童电影,以期对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日渐繁盛的华语电影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是电影当中的短腿将军,本文将从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谈起,以《草房子》为例,探索新时期儿童电影的特征,在分析视听语言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华语儿童电影更应该回归儿童最本真的童心,让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并且呼吁国家广电总局给予儿童电影更多的支持,制作团队应该具有精品意识以及编剧导演应该从本土特色出发等方面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儿童电影,以期对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梳理三部华语电影中的社会话语形态、影像话语形态和性别话语形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呈现电影之外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如何与电影的内部制作机制、意识形态、内容与人物的塑造构成表现张力的。以期展现中国社会与华语电影性别互构的独特图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人在柏林电影节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从一个侧面讲述了华语电影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浪潮袭来,华语电影慢慢崛起。受美国好莱坞的影响,我们的华语电影衍生出了华莱坞这一概念,经历学习、模仿和创新,华莱坞电影利用传统文化迎来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谈论中国电影时,永远无法只谈电影本身。2013年12月8日,中国电影年票房正式突破200亿大关,从100亿到200亿,仅仅用了3年时间。"2013广电蓝皮书"中显示:2012年,中国内地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紧随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于是,合拍片继续升温,好莱坞进口片纷纷来华宣传。一批电影企业老板跻身富豪,公司并购成为潮流,电影公司正朝文化集团发展……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大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西方主流商业电影的商业运作和影响力,中国华语电影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这表明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依然不够强大,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足够与西方商业电影相媲美的资本收入、市场份额以及观众口碑和品牌效应。以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参照系,其软实力的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中,体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传播出的价值观念体系。由此可见,电影软实力无疑占据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绝大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影艺术可以被纳入作为广义的文化范畴内,同时也是狭义上的符号和象征。中国电影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影周边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使得电影不仅仅作为电影本身,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同华语电影一道走出国门。同电影本身的内容相同,其"走出去"的路径和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本文从媒介经营与媒介符号的角度考察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商业化与国际化共生的相关现象。近年来的华语电影在海外环境下产生影响力与营销方式依赖于商业化运作,一方面不断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与电影文本表达之间寻找最合理的支点,另一方面也要"以大局观个体"、"以时代观时刻",突破西方成熟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施加的广泛影响,努力发出"华莱坞"电影自己的声音,表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6.
近十余年来,中外合拍片已经对我国电影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票房号召力和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产生的文化传播效应也是巨大的。基于此,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中外合拍片对中国电影经济以及中国文化推广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华语电影上海电影题材中的"外来进入者"叙述视角为研究切入点,按照1920-1966年大陆电影中的"外来进入者"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表述;香港电影对上海的都市传奇与乱世想象;寻根之旅、跨国叙述、怀旧情调与作为"外来进入者"的当下叙述策略等几个部分对华语电影创作中的上海多样化表述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上海本土电影创作提出了期望。  相似文献   

18.
徐健  严兰 《新闻世界》2010,(11):139-140
全球化浪潮席卷各个领域,文化传播也不例外。电影无疑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本文以戛纳电影节中获奖的华语电影为参照,解读国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特点和问题,并借鉴好莱坞的成功模式探讨华语电影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海外视野     
《视听界》2012,(2):10-10
超五成外国观众不进影院看华语电影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针对美、英、法、德、日、韩、印等国35岁之下的电影主流观众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外国观众一点不了解中国电影.超过5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影响一般。除了整体关注不够,外国观众也不怎么进电影院看中国电影,其中55.1%的人是通过录像带、DVD观看的。  相似文献   

20.
香港电影辉煌不再的论调一直在华语电影界被提起,香港电影悄然走完黄金年代,在新世纪电影市场大变革的新环境中,在香港与内地通力合作的大背景下,结合"后港片时代"的特征对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探究香港电影产业在合拍片的浪潮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及困境,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