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蜀才子曾玙乃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著名诗人,其博通群经,诗名早著,少与杨慎齐名,又与杨慎、王阳明、郑善夫、何景明、王廷相等名流交游甚密。由于曾玙诗文多散佚不存,其才名淹没已久。其诗文集《少岷先生拾存稿》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得以存世。曾玙诗歌多描写巴蜀山水,关怀巴蜀民生,友爱巴蜀朋辈,推崇巴蜀先贤,表现出浓厚的巴蜀情怀。其文章记录了许多巴蜀历史、书院建设与文学著述活动,为研究明代巴蜀文化与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对巴蜀文化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巴蜀文学经历的一个重要的繁荣期,但由于史籍的缺乏和疏漏,许多在当时比较著名的巴蜀文人名字至今依旧淹灭在旧典之中,不为令人所知。唐代文人仲子陵就是其中一位。仲子陵是中唐大历、贞元间人,是当时巴蜀少有的儒学家兼文学家,在学术及文学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对赋的创作,在中唐的赋家中其创作数量可观,对中晚唐律赋创作亦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赋作语言平易,启晚唐律赋散化倾向的先声,而且律赋创作题材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但由于典籍记载的缺佚,本文仅简单对其生平行年进行考述,以期对于全面了解中唐巴蜀文学状况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杜甫巴蜀诗在杜诗中占相当大的篇幅,与杜甫长期流寓巴蜀、受巴蜀文化影响关系甚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了杜甫的诗歌创作,极大地拓展了杜甫的诗意空间。杜甫巴蜀诗不仅展示了巴蜀的自然风物、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与巴蜀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将巴蜀文化与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机结合,使其诗意空间更具丰富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化地理学表明,在同一个文化区域内,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学术水平、生活习惯及文风流派等方面应具一致性。考察佛寺这一唐人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唐代学术差异的两《唐书》入传人物数及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以及体现唐代地域文化水准与教育状况的进士登科人数的地理密度,可以将唐代文化区域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文化区和巴蜀、岭南、吴楚、关东、关西五个文化亚区。唐代区域文化千姿百态是由地理环境、社会政治及军事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文明由多个区域文化所构成。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中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内蕴和区域文化特点,受巴蜀文化的哺育,巴蜀大地历代文史大家辈出。为推动巴蜀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加强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两汉、三国、唐代巴蜀地区三次开发的不同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和效果,总结了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对我国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诗词创作有很高的审美特征,其诗词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作品处处写巴蜀的自然美景和巴蜀的人和事,在尽情讴歌时,更多的是书写对巴蜀的眷恋,饱含了张大千对巴蜀的强烈的情感,探究其作品流露的巴蜀情怀意识的深层次原因,无疑可以窥见张大千动荡漂泊的一生,为其对故乡的执著的情意深深感动,推动其诗词中的巴蜀情怀的理解,提升对张大千个人及诗词中的巴蜀情感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8.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支,并以其显著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给予过强烈的关注,对史籍《蜀碧》、蜀籍文史专家的推崇,对巴蜀文学的历代辉煌的由衷感叹,与历代蜀人的心灵共鸣,对巴山蜀水的喜爱,对巴蜀人文情怀的赞叹,影响着鲁迅思想的形成和生活、创作的方方面面,同时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的评述和解构也为现代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秦在巴蜀地区经营了一百一十年左右。巴蜀不仅是秦在本土以外统治时间最长久,亦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获得很大成功的关键性地区。因此,研究秦在巴蜀的统治政策,当是战国、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巴蜀的角度看,秦是第一个统一巴蜀的王朝,秦的政策对巴蜀大多是具有开创性的,不仅与巴蜀王国的早期奴隶制统治  相似文献   

10.
巴蜀诗人陈子昂之诗独具巴蜀地域特色。其诗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形、气候、生物等自然方面的"巴蜀意象",以及历史、宗教、交通等人文方面的"巴蜀意象"。这些"巴蜀意象"为陈子昂表达其出仕历程的艰险之叹、侠骨柔情的博爱之心以及怀古昔今的深邃之思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巴蜀地区的佛道相争自南北朝时期即见端倪,至唐代前期愈演愈烈,双方施展各种手段,激烈地争夺信徒,以扩大本教影响,当时佛教似乎占有明显的优势。玄宗朝大力推崇道教却并不抑制佛教发展,但道教得到了朝廷的更多支持。佛道二教在玄宗时就呈现出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到了中晚唐时期,最终形成三教“殊途而归、体本无异”的和谐共存局面。巴蜀地区具有深厚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唐代该地区的佛道之争颇具代表性,是我国中古时代佛道关系发展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略论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与巴蜀间的民间交往、民族迁徙、军事冲突及文人间的学习和交流,使巴蜀文化成为南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因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和相似的文化土壤,促使南诏在“盛唐之音”氛围中,大量汲收巴蜀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的南诏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的散文独树一帜,风格独特.苏洵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四川眉山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苏洵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散文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学界提及“巴蜀文化”者,多将巴与蜀一以概之,却皆重在“蜀文化”的研究。考察史料,“巴蜀文化”应有更为明确的区分,或以古蜀文化、古巴文化、狭义巴蜀文化、广义巴蜀文化各自为题更为客观。对古蜀文化的研究应着眼于春秋及以上,瞩目于“蜀”,关心古蜀、南亚、黄河流域三者之间的交流,此或是未来古蜀文化研究重点之一。蜀地出土文物与现存文献之间的联系亟待打通,就三星堆而言,其“青铜神树”与《山海经》文献记载之“神乌扶桑”之间或有着亟待解开的隐秘联系。《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就古蜀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旧材料研用之“新”门径。  相似文献   

15.
巴蜀山水画艺术是巴蜀神奇的自然之美与人格美的统一;其意境的思想源泉主要来自巴蜀文化中的文心、诗性与仙禅文化的融合;巴蜀山水画艺术重在表现灵秀奇诡、野逸苍茫的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16.
经学在巴蜀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始于西汉文翁立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巴蜀经学就以汉代中央博士官所传今文经学为主。进入东汉以后,更是与谶纬、灾异之学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巴蜀的儒学学术风尚。在东汉中后期今文经学即将被古文经学取代的前夜,巴蜀经学达到了自己的顶峰。  相似文献   

17.
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尔后的蜀语或蜀方言,以至明朝、清朝所形成的四川方言,正是沿着巴蜀语言和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白鹤梁题刻研究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多角度系统考察,可以为白鹤梁文物保护,以及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本文就近三十年学界对白鹤梁题刻的研究作了整理与归纳,并就研究现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它收录了从周代开始至南朝时期各类文学的代表作品共七百多篇。《文选》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唐代重要作家都深受其沾溉,一般文人也以《文选》为标杆,更为甚者,《文选》影响到了唐代与文相关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20.
汉中为唐时山南政治、军事重镇,属山南西道。唐前期汉中仍沿用两晋南北朝梁州之旧称,唐德宗兴元元年(784)诏改梁州为兴元府,故唐代汉中有梁州、兴元二称。由于汉中地处秦蜀驿路要冲,南北栈道交汇于此,为京师长安前往巴蜀、南诏、滇、桂等陆上交通必经之地,故有唐一代诗人使臣旅历咏题汉中者颇多。据笔者统计仅性唐诗晰收涉及汉中者即多达六十余首,作者不少为唐代诗坛名家。唐代汉中诗在近年地方文化旅游宣传中时有引用,但对唐代诗人旅历汉中的时间、背景、游迹以及所涉地理、名物等尚缺深入全面考证,此外还存在~些重要作品尚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