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以高票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通讯作品《中国大豆还有“戏”》 ,是一篇意外之作 ,同时又是意料之中的。通讯并非命题作文 ,而是拣来的新闻。《经济日报》农村部记者向清凯受朋友之邀 ,参加一个有关期货的研讨会。作者在农口跑了3年 ,想涉及农业以外的东西 ,了解一下期货是怎么回事。向清凯事先并不知道研讨会要讨论的具体内容 ,当时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触类旁通的课堂。向清凯赴会场后 ,方知这是一个关于大豆的研讨会 ,此前作者曾写过大豆方面的报道 ,故对大豆有所了解。原来 ,大豆的关税 ,早几年就降到了3 %的低水平 ,实际是提前加…  相似文献   

2.
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通讯作品《中国大豆还有“戏”》,并非命题作文,而是拣来的新闻。该文作者经济日报农村部记者向清凯受朋友之邀,参加一个有关期货的研讨会。当时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触类旁通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通讯作品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好的构思。如果你的面前摆放着一篇通讯的精品之作,那么,阅读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它的构思定会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4.
今天这次研讨会,是新华日报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计划每半年举办一次这样的个人研讨会,在报社内部营造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办报质量。这次沈峥嵘作品研讨会,我们事先选取她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20篇优秀人物通讯提前发给了大家,以便于今天的研讨和总结。这些作品有的是沈峥嵘个人所写,有的则是与人合写。我们今天研讨的重点是探索如何创新新时期党报的人物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1984年,还是中学生的笔者在校同橱窗看到一篇人物通讯,这篇刊载在《中国青年报》的通讯,题目叫《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当时正值初冬,笔者被这篇通讯吸引,在橱窗前流连忘返,以致于迟到后受罚站了几节课。  相似文献   

7.
郑健 《军事记者》2003,(5):32-33
以影响力作为新闻作用的主要评判标准已逐渐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新闻重要类别的人物通讯怎样增强影响力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法宝就是写出真情、深情,以情感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战友报》一年多以前开办了一个“真情实录”专栏,至今已刊登近30篇人物通讯。马年腊月二十八的头一天,这个专栏又刊登了一篇题为《大爱无泪》的通讯。没想到春节长假期间,责任  相似文献   

8.
禄秦剑 《报刊之友》2012,(11):116-117
人物是文学作品写作的核心,写好人物是代表一个作家写作水平,文学功底最集中的表现,而写人物对于新闻工作者也同样重要,一篇通讯报道中,只要人物写好了,通篇报道就活了,读者喜欢去看,笔者通过对典型通讯的分析,分析新闻事件人物描写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事迹感人、写得不错、反响也很大的人物通讯。但其中一个细节,看稿时让我产生疑问。这个细节是说,通讯歌颂的这位“热血英雄”执勤时,与5名歹徒进行了8公里追击较量,5分钟生死肉搏。“……被激怒的歹徒唯恐他不死,临走前又用大砍刀朝他脸部猛砍一刀,致使‘英雄’9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1.
孙敬诚 《新闻窗》2014,(2):25-26
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事实说话,人物通讯写作自然也不能例外。每一篇人物通讯都包含着大量的事例。所以,写好人物通讯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把采访得来的事例有机地串连起来,让它们更好地服从、服务于所要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3.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主题专一,中心突出。刘熙载〔清〕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的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细、写深、写透,能把一个事件、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14.
今天来参加沈峥嵘同志的人物通讯研讨会,非常高兴,我是推掉了其他几个会议来的。原因有二:其一,我曾经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当过新华日报的特约通讯员,写过不少新闻作品。今天是一个同行的新闻作品研讨会,应该来好好学习。其二,我现在又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有责任从一线记者这里带回一些鲜活的东西,给我们的学生。为了参加这个会,我琢磨了很长时间,讲点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一条好消息、一篇好言论、一幅好图片、一篇好通讯”,这是八月八日至八月十三日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头版研讨会”上代表们提出的如何办好头版所达成的共识。这次研讨会是由内蒙古广  相似文献   

16.
新华日报举办青年记者新闻作品研讨会,这本身就是一件新闻。我很高兴参加这样的研讨会,对新华日报从培养人才、树立典型的角度促进办报的思路和创新举措击节叫好。我与沈峥嵘同志熟悉了解,她并无法律方面的背景,报道的法治类题材比例也不大。比如这次研讨范围的20篇人物通讯作品,涉及法治的也只占少数。然而,据我所知,近年来省法制新闻协会的江苏法制好新闻评奖,沈峥嵘不仅年年有佳作获奖,而且常常是一、二、三等奖同时兼得。其实我们参加评奖组织工  相似文献   

17.
在省委宣传部、组织部举办的纪念建党80周年“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中,我在《河北日报》发表的人物通讯《一个共产党员的金钱观》和《无言的忠诚》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回顾作品的采访、写作过程,使我体会到:两篇作品之所以得到党委主管部门的肯定,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主要是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为代表和体现了时代精神。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先进事迹、进步思想反映时代精神,以起到感染人、教育人的宣传效果。人物事迹越突出、观点越集中,思想内容越深刻,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8.
细节描写被新闻界公认为是使报纸新闻形象化、生动化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一篇成功的通讯,必须具有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并通过细节播种感动,以细节描写来传事实之神韵,特别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细节虽小,能量很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那把焦裕禄为抑制肝区疼痛,而顶出一个窟窿的破藤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孔繁森殉职后,身边只找到8元6角钱。细节是构成情节的最基本、最细小的单位。优秀的通讯,几乎每篇都有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能把发生新闻事实当时的场面、情景展现出来,刻画出人物和事物的特点,使整篇通讯散发出神韵。  相似文献   

19.
郭梅尼 《传媒》2000,(7):26-29
《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是1983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这篇通讯是中国青年报关于张海迪战役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共青团中央关于表彰张海迪这件工作的一部分.张海迪的宣传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组织这次大战役的结果,这篇通讯起了一定作用.这里,我仅就在采写这篇通讯中一些想法和做法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一篇成功的通讯,不只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传神的标题、深刻的内涵和恰如其分的体,还应有着一个“抢眼”的开头。多年来,笔常常为一个开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从中得到些许心得,认为只有在怎样吸引读、打动读、感动读、带动读和抓住读上下工夫,才能写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抢眼”的开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