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山水诗源远流长,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经》《楚辞》就有许多描写山水的诗句,尤其是《楚辞》中的某些篇章,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水之形貌,而且营造出了美好动人的艺术意境。至建安时期,曹操以山水作为歌咏的对象,创作了比较完整的山水诗《观沧海》。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创作的大家,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颇有艺术价值的山水诗篇。到了唐朝,山水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在唐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诗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可以发现:《诗经》多以山水量物作比兴这背景材料,景真实而语简朴;《楚辞》比兴的背景材料更为丰富,景多虚而词尚丽。《诗经》多以“水”象征绵绵愁绪和渲染情绪与气氛,情景交融较少;《楚辞》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且每每以自然山水历程之艰险象征入世道路之艰难,情景交融甚多。《诗经》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敬畏山水自然之神到以山水为比兴材料及愉悦对象的变化过程;《楚辞》的山水审美意识更强了,山水审美的自觉性更高了,诗歌艺术境界更宽了,为迎接山水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用经验。  相似文献   

3.
摹山范水,早在《诗经》、《楚辞》里就有,但把山水景物作为诗文的主要描写对象,进而形成一种流派,一种体裁,则是南朝刘宋时的事了。纵情山水的谢灵运,对山水诗可以说有创始之功,对山水游记来说,也可谓是始祖。他的《游名山志》中的一些片段,就可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典型代表。山水意识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通过观照山水以获取美感的心理活动,山水诗是山水意识的产物,中国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自然景物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作品。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古代山水诗的起源,虽说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但那时,自然山水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描写山水自然景色的片言只语在诗中只是起到因物起兴的作用。直到我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风景诗——曹操的《观沧海》出现之后,由于陶渊明以及我国最早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跳的努力创作,在汉魏六朝时期的晋宋之际,一种专以隐逸生活和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田园诗才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从历时性的视角观察,古代山水诗的演进呈现出逐渐提升的三种层面,一是山水起兴层,二是巧言切状层,三是无我之境层。山水起兴层形成于先秦时代,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巧言切状层产生于魏晋南朝时期,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代表;无我之境层诞生于盛唐时代,以王维的山水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7.
自然山水是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象,而其山水诗在诗歌中完全确立地位主要还是归功于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是自然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楚辞》对谢灵运诗歌的影响是十分深厚的,谢灵运对屈原的身世具有认同感,这对他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他继承发展了兴寄的艺术手法,将情、景、理三者结合在一起。谢灵运的诗歌开启了后代山水诗歌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薛燕 《时代教育》2007,(6Z):155-155
1山水诗的定义 广义上来说,可以把一切描写山水的诗叫做山水诗。狭义定义则包含以下两条:山水描写份量在全诗中占多数,在题材上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将笔墨诉诸于山水本身,着意表现追求山水之美的情趣。但这样定义既不科学.也不严密,会将山水诗与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咏怀诗等混淆,从而使山水诗的论述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四、《楚辞》自然生态意识之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上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楚辞》中草木鸟兽虫鱼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而从这些原因的相关联系中,我们又可基本寻绎出《楚辞》自然生态意识的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概而论之,约有四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创作和批评为例,重点分析自然山水和人适性自然的生命意识间的联系,即人在自己内心通过对自然山水的体验获得了自由,体验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世界包含在自身的生命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山水诗,肇始于《诗经》、《楚辞》中的只言片语,成熟于晋宋之际的谢灵运,而集大成于盛唐的王孟,以后又有所发展。在这条万汇毕集的山水诗流中,儒唐的王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苏东坡竹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便是对王维山水诗最精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吴澄的山水诗代表了元代山水诗的特点 ,一是他的山水诗融有丧乱的色彩 ,反映了国土沦亡的哀伤 ;二是吴澄的山水诗以人文意象构诗 ,表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三是吴澄的山水诗重视神似 ,善于以画家的笔触捕捉山水中的画意 ,将祖国山水描绘得如诗如画。这些都将为研究元代山水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是楚辞学的初兴期,"经学"占统治地位,出现了许多解经大师。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学的兴起,汉儒学独尊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人们直言不讳地肯定其文学的价值。从文献学的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人的《楚辞》研究,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人研究《楚辞》其文学意识明显的逐渐增强,他们经历了魏晋楚辞学研究文学意识的觉醒,南北朝时期楚辞学研究文学意识的高涨,和最后达到楚辞学研究中文学意识的成熟三个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完成了《楚辞》研究从两汉"经学"到以后文学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楚辞文学,在其载体内外和因缘空间,表现出多样态的文化交流、整合、吸纳、排拒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楚辞的文化认同和冲突集中表现为楚辞的文化焦虑、楚辞的宗教文化特性以及楚人精神结构中的故国意识与历史观念,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楚文化的蜕变和兴盛。  相似文献   

15.
谢庄兼收《楚辞》、乐府营养,并受时风影响,从而熔铸出形式多样、音韵流转的杂言诗作。本文拟从诗体本身来探讨谢庄的杂言诗歌,认识其在中国山水诗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山水的性灵化——论袁枚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性灵派主将袁枚于诗标举性灵说,其山水诗大多实践性灵说观点。袁枚的山水诗主要特点是主体意识强,山水景物被性灵化即个性化、拟人化,其实质乃是诗人性灵的对象化。他的山水诗题材、体裁多样,意象活泼空灵,富于生气,具有情趣,不排斥用典,尤长白描,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为推动清代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他与山水融为一体,感兴赋诗,超越苦难,名为“逸兴”。大自然催发了他的浪漫思维和灵感,他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吟咏,同时摆脱以往山水诗歌的写作定势,用来解脱苦闷,艺术时空十分丰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怀古意识,拓展了山水诗歌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山水题材进入中国古代诗歌,可以上溯到《诗经》,而山水诗的兴起则在晋末宋初。开山宗匠当属谢灵运,他改革东晋玄言诗,开创了“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的山水诗,但他对这种新诗体的把握并非驾轻就熟。首先,他的诗一般都是纪游式,人随山水转,移步换形,如导游图一般,对山水进行全方位描摹,对景物作罗列式排列,缺乏主观情性的融入,造成情与景分离。其次,由于地的山水诗刚从玄言诗脱胎而出,  相似文献   

19.
《楚辞》被后世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加以接受,齐梁时期是《楚辞》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本通过对这一时期《心雕龙》、《选》这两部重要菱评价、选录《楚辞》情况的比较,总结出刘勰,萧统共同的楚辞观,突出其体,重视其采、推崇其神话象征表现方式和衰怨情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齐梁人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吴澄的山水诗代表了元代山水诗的特点,一是他的山水诗融有丧乱的色彩,反映了国土沧亡的衰伤;二是吴澄的山水诗似人意象构诗,表现诗人的主体意识;三是吴澄的山水诗重视神拟,善于以画家的笔触捕捉山水中的画意,将祖国山水描绘得如诗如画,这些都将为研究元代山水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